【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泵,特别是一种可调压往复式同步交、直流电磁泵。
技术介绍
电磁泵是用于输送化工、印染行业中的腐蚀性、危险性液体或液态金属的动力泵,其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磁场,利用电磁作用力使活塞在泵体中运动,从而产生推动力,使流体流动。电磁泵通常包括泵体、转子、定子和线路等部分。常规的电磁泵往往为了使转子和定子磁极配合,常使用半幅推送,即活塞的一个工作周期里两次往返,其中一次推送一次吸入,这使流体的输送连续性变差,而且使泵效率大打折扣,给电磁泵的安装、使用及运行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和成本支出,也造成大量的能量损失。而且传统的输送泵都是固定扬程和流量,不能根据实际工况设定或调节输送参数,也不能根据实际工作环境中流体流动情况变化而自行调节,形成很大的压力波动或者空转,给工程应用中带来很多困难和能源浪费。另外,机械泵常常因流量变化而产生气缚或气蚀,给泵体造成损坏甚至出现事故,因此,现有技术急需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压往复式同步交、直流电磁泵,包括泵体、管道部分和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泵体(1)为柱状中空结构,泵体(1)两端固定有对称正对设置的第一电磁柱(7)和第二电磁柱(7a),第一电磁柱(7)和第二电磁柱(7a)均一半置于泵体外部,一半置于泵体内部,泵体外部部分的第一电磁柱和第二电磁柱上分别缠绕有第一电磁线圈(8)和第二电磁线圈(8a),第一电磁柱和第二电磁柱之间在泵体内设置有沿泵体内腔长向滑动的电磁塞筒(2),电磁塞筒(2)为两端开口的柱状中空结构,电磁塞筒(2)的内腔设置有塞板(6),塞板将电磁塞筒的内腔隔置成互不连通的第一压缩腔(4)与第二压缩腔(4a),第一压缩腔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压往复式同步交、直流电磁泵,包括泵体、管道部分和控制部分,其特征在
于,泵体(1)为柱状中空结构,泵体(1)两端固定有对称正对设置的第一电磁柱(7)和第
二电磁柱(7a),第一电磁柱(7)和第二电磁柱(7a)均一半置于泵体外部,一半置于泵体
内部,泵体外部部分的第一电磁柱和第二电磁柱上分别缠绕有第一电磁线圈(8)和第二电磁
线圈(8a),第一电磁柱和第二电磁柱之间在泵体内设置有沿泵体内腔长向滑动的电磁塞筒(2),
电磁塞筒(2)为两端开口的柱状中空结构,电磁塞筒(2)的内腔设置有塞板(6),塞板将
电磁塞筒的内腔隔置成互不连通的第一压缩腔(4)与第二压缩腔(4a),第一压缩腔与泵体
内部部分的第一电磁柱相对应,第二压缩腔与泵体内部部分的第二电磁柱相对应,即当电磁
塞筒(2)往第一电磁柱侧滑动时,泵体内部部分的第一电磁柱置于第一压缩腔内,即当电磁
塞筒(2)往第二电磁柱侧滑动时,泵体内部部分的第二电磁柱置于第二压缩腔内,电磁塞筒
(2)的上缠绕有第三电磁线圈(3);
管道部分包括第一吸入管(12)、第二吸入管(12a)、第一排出管(17)和第二排出管(17a),
第一吸入管(12)的进水端和第二吸入管(12a)的进水端在流体入口(28)处交汇在一起,
第一吸入管(12)的出水端与第一排出管的进水端经第一单向阀(11)相连,第二吸入管(12a)
的出水端与第二排出管的进水端经第二单向阀(11a)相连,第一排出管(17)的出水端和第
二排出管(17a)的出水端在流体出口(29)处交汇在一起,泵体内部部分的第一电磁柱和第
二电磁柱内分别设置有第一连通管(10)和第二连通管(10a),第一连通管(10)的一个开
口设置在第一电磁柱与第一压缩腔正对的端面上,另一个开口经泵体端部的第一呼吸孔(16)
与第一排出管(17)相连通,第二连通管(10a)的一个开口设置在第二电磁柱与第二压缩腔
正对的端面上,另一个开口经泵体端部的第二呼吸孔(16a)与第二排出管(17a)相连通;
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31)、双刀双掷电磁继电器(15)和压力传感器(30),压力传感
器(30)设置在流体出口(29)处,总电源(23)连接在控制器(31)的电源输入端,控制
器(31)的信号输入端经馈线(9)与压力传感器(30)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控制器(31)的
信号输出端与双刀双掷电磁继电器(15)的3个静触点相连,双刀双掷电磁继电器(15)的
两个动触点与固定在泵体内的电刷(26)相连,电刷(26)与设置在电磁塞筒(2)上的线轨
(27)相接触,线轨(27)的两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保祥,刘帅霞,王喜英,刘碧波,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