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和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8168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8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壳体,壳体包括本体和吸热散热件,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本体上,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本体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本体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壳体通过在本体上设置吸热散热件,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混合材料能够对本体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并且对热量进行储热和散热,从而可以降低壳体的温度,以保证具有该壳体的移动终端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储热和散热的作用,可以避免壳体温度过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和移动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和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手机配置越来越高,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主频越来越高,功耗越来越大,导致手机发热量也相应变大,如果这些热量达不到控制或转移,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1.手机芯片温度过高,导致手机运算变慢,甚至卡顿,影响手机的使用;2.手机芯片温度传递至手机外壳,导致外壳温度较高,使用时会出现烫手、烫耳朵等问题。为解决手机的发热问题,目前业内一般是将散热石墨片设置于壳体内壁或手机屏蔽盖上,通过散热石墨片沿周边散热,起到均热和散热的作用,但是专利技术人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发现由于散热石墨片的设置受位置的局限较大,对发热量较大的位置无法进行直接散热,并且散热石墨片是即时散热,此时手机整体温度可能较高,其即时散热会导致手机的外壳的温度更高,从而使得手机的热量无法较佳的散发出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发热影响的壳体和移动终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所述壳体为移动终端的后盖,所述壳体包括本体和吸热散热件,所述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本体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本体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其中,所述本体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用于承载电池,所述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其中,所述本体开设多个导热孔。其中,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形成,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和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质量比为1:1。其中,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所述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1~1:9。其中,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由若干以所述二氧化硅为囊壁、以所述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囊构成。其中,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为石墨或金属。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还包括钛酸酯偶联剂和胶层,所述混合材料和所述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片状材料,所述胶层层叠贴覆于所述片状材料上,所述片状材料通过所述胶层粘接于所述本体上。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还包括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所述混合材料、所述稀释溶剂和所述粘结溶液混合并涂布于所述本体上。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还包括基底和胶层,所述混合材料涂布于所述基底上,所述胶层层叠贴覆于所述混合材料上,且涂布有所述混合材料的基底通过所述胶层粘接于所述本体上。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件上,且所述保护膜位于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电池和壳体,所述电池承载于所述本体,所述吸热散热件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电池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壳体通过在本体上设置吸热散热件,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混合材料,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而成,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本体上的热量,同时导热散热材料加快吸热储热材料对本体上的热量的吸收和散发,利用混合材料对本体上的热量进行吸热、储热和散热,从而可以降低壳体的温度,以保证具有该壳体的移动终端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储热和散热的作用,可以避免壳体温度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示意图;图1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壳体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壳体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壳体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1a,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壳体100的示意图,壳体100包括本体1和吸热散热件2,吸热散热件2设置于本体1上,吸热散热件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本体1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本体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为移动终端的后盖,例如为与移动终端的电池接触的后盖。壳体100具有背板11和设置于背板11周圈的侧框12。壳体100与移动终端的中框或者面板组件扣合形成移动终端的外壳。由于移动终端的后盖靠近发热件较大的电池,在后盖上设置吸热散热件2来将后盖集中的热量减少,使得吸热散热件2的设置更为合理。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可以为移动终端中框或者背盖。可以理解的,吸热散热件2设置于本体1的内表面之用于承载电池的第一区域上,即是对第一区域上集中的热量进行散热,进一步优化吸热散热件2的设置,从而减少发热影响。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热散热件2还可以设置于本体1的外表面或者其它位置。可以理解的,本体1开设多个导热孔11a。导热孔11a可以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加工形成,以使导热孔11a可以达到肉眼不可见的效果,从而不影响壳体100的外观。导热孔11a可以设置于第一区域中,也可以围绕第一区域设置,对壳体100内的热量进行更好的传热,进一步提高壳体100的散热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吸热散热件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可以理解的,混合材料是由导热散热材料和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形成的,吸热储热材料为具有吸热和储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的质量比为1:1。通过吸热散热件2中的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吸热储热材料进行吸热和储热,可以对本体1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存储于吸热储热材料中,以降低本体1的温度,并且通过存储热量可以避免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通过吸热散热件2中的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导热散热材料进行传热和散热,可以加速对吸热储热材料对本体1的吸热,在吸热储热材料吸收到充足的热量后,又可以对吸热储热材料中的热量进行散热,进一步加强了对本体1的降温效果。可以理解的,吸热储热材料可以为一种相变材料,其能够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物理性质并能吸收大量的热量,随着吸收的热量的增加,吸热储热材料从一种相逐渐转化为另一种相,在吸收充足的热量后会稳定维持另一种相并不再吸热,并且吸收的热量会随着吸热储热材料的相变而带走一部分潜热,而当本体1上没有热量或者热量较低时,吸热储热材料进行散热并逐渐随着热量的减少由另一种相逐渐恢复为原来的相。其中,吸热储热材料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从固相向液相或者液相向固相转变,或固相向气相或者液相向固相转变,或者液相向气相或者气相向液相转变。可选的,吸热储热材料优选为包括质量比为1:1~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移动终端的后盖,所述壳体包括本体和吸热散热件,所述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本体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本体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移动终端的后盖,所述壳体包括本体和吸热散热件,所述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混合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本体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本体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件上,且所述保护膜位于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保护膜的材质为硅胶或石墨;所述本体开设多个导热孔,所述多个导热孔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加工形成,肉眼不可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用于承载电池,所述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和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质量比为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储热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所述二氧化硅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寿宽曾武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