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874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6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该地基施工结构固定在建筑物下部地基处,紧挨建筑物的下端面及侧部下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沿钢筋混凝土护栏侧面周边被固定梁顶紧,固定梁另一端顶紧在限位墙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下层设置有地基底板,地基底板下层是钢球层,钢球层由若干大小一致的钢球紧靠在一起,所述钢球层下层是地基底板,所述地基底板下层是地基桩基础层,在地基桩基础层下部固定有一排主桩柱,在主桩柱两侧,各设置有一排抗震复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抗震能力强,能够通过弹簧拉力与大钢球的运动所产生的力使建筑物回归到原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关于地震,研究者对其形成和对建筑的破坏方式依然存在谜团,但存在一种共识,地震产生的对建筑的水平冲击力使建筑以大的加速度运动,建筑自下而上产生变形,建筑内部为减小该变形,在建筑结构边缘产生应力集中,到达一定条件时,建筑应力集中处的结构破坏,失去其力学特性,建筑倒塌。抗震建筑采用加固自身结构的办法抵抗地震,但遇到大的地震时仍存在倒塌的危险,即使不倒塌,建筑体可能会发生倾斜现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抗震的、地基可复位地基施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该地基施工结构固定在建筑物下部地基处,紧挨建筑物的下端面及侧部下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沿钢筋混凝土护栏侧面周边被固定梁顶紧,固定梁另一端顶紧在限位墙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下层设置有地基底板,地基底板下层是钢球层,钢球层由若干大小一致的钢球紧靠在一起,所述钢球层下层是地基底板,所述地基底板下层是地基粧基础层,在地基粧基础层下部固定有一排主粧柱,在主粧柱两侧,各设置有一排抗震复位装置,所述抗震复位装置包括复位装置基架,复位装置基架分上下两层,在两层中间设置有大钢球,大钢球的两边各设置有螺柱,在螺柱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两端焊接在复位装置基架的内侧面上。进一步的,所述抗震复位装置与地基粧基础层之间设置有复位装置顶板。进一步的,复位装置基架的下层内侧面上设置有凹坑,大钢球下端面置于该凹坑内。进一步的,所述螺柱的端部与复位装置顶板下表面的距离不超过凹坑的深度。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抗震能力强,能够有效的缓冲地面建筑在竖向的震动和水平方向的晃动,防止地震时建筑倒塌或产生不可逆的破坏性变形,因此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被大大的削弱。在地基内设置有抗震复位装置,该抗震复位装置上设置焊接弹簧,大钢球设置有凹坑内,当建筑物产生倾斜时,一侧弹簧受力压缩,另一侧弹簧受力拉伸,而大钢球由于受到倾斜会向凹坑边缘倾斜,当震动过后,拉伸的弹簧回位,同时大钢球从倾斜处向凹坑底部运动,弹簧拉力与大钢球的运动所产生的力使建筑物回归到原位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抗震复位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建筑物1、钢筋混凝土护栏2、固定梁3、限位墙4、地基底板5、钢球层6、地基底板7、地基粧基础层8、复位装置顶板9、抗震复位装置10、副粧柱11、主粧柱12、螺柱101、复位装置基架102、复位弹簧103、大钢球10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照附图1?2,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该地基施工结构固定在建筑物I下部地基处,紧挨建筑物I的下端面及侧部下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2,沿钢筋混凝土护栏2侧面周边被固定梁3顶紧,固定梁3另一端顶紧在限位墙4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2下层设置有地基底板5,地基底板5下层是钢球层6,钢球层6由若干大小一致的钢球紧靠在一起,所述钢球层6下层是地基底板7,所述地基底板7下层是地基粧基础层8,在地基粧基础层8下部固定有一排主粧柱12,在主粧柱12两侧,各设置有一排抗震复位装置10,所述抗震复位装置10包括复位装置基架,复位装置基架102分上下两层,在两层中间设置有大钢球104,大钢球104的两边各设置有螺柱101,在螺柱101上套有复位弹簧103,所述复位弹簧103两端焊接在复位装置基架的内侧面上。所述抗震复位装置10与地基粧基础层8之间设置有复位装置顶板9,复位装置基架的下层内侧面上设置有凹坑,大钢球104下端面置于该凹坑内,所述螺柱101的端部与复位装置顶板9下表面的距离不超过凹坑的深度。本技术具有抗震能力强,能够有效的缓冲地面建筑在竖向的震动和水平方向的晃动,防止地震时建筑倒塌或产生不可逆的破坏性变形,因此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被大大的削弱。在地基内设置有抗震复位装置10,该抗震复位装置10上焊接复位弹簧103,大钢球104设置有凹坑内,当建筑物产生倾斜时,一侧弹簧受力压缩,另一侧弹簧受力拉伸,而大钢球104由于受到倾斜会向凹坑边缘倾斜,当震动过后,拉伸的弹簧回位,同时大钢球104从倾斜处向凹坑底部运动,弹簧拉力与大钢球的运动所产生的力使建筑物回归到原位置。在地震的作用下,钢球层6和建筑主体以小的加速度移动,地震后,通过弹簧复位,也可以使建筑物恢复至原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该地基施工结构固定在建筑物(I)下部地基处,紧挨建筑物(I)的下端面及侧部下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2),沿钢筋混凝土护栏(2)侧面周边被固定梁(3)顶紧,固定梁(3)另一端顶紧在限位墙(4)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2)下层设置有地基底板(5),地基底板(5)下层是钢球层(6),钢球层(6)由若干大小一致的钢球紧靠在一起,所述钢球层(6)下层是地基底板(7),所述地基底板(7)下层是地基粧基础层(8),在地基粧基础层(8)下部固定有一排主粧柱(12),在主粧柱(12)两侧,各设置有一排抗震复位装置(10),所述抗震复位装置(10)包括复位装置基架,复位装置基架分上下两层,在两层中间设置有大钢球(104),大钢球(104)的两边各设置有螺柱(101),在螺柱(101)上套有复位弹簧(103),所述复位弹簧(103)两端焊接在复位装置基架的内侧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复位装置(10)与地基粧基础层(8)之间设置有复位装置顶板(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复位装置基架的下层内侧面上设置有凹坑,大钢球(104)下端面置于该凹坑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101)的端部与复位装置顶板(9)下表面的距离不超过凹坑的深度。【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该地基施工结构固定在建筑物下部地基处,紧挨建筑物的下端面及侧部下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沿钢筋混凝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抗震、自动恢复原状的建筑物地基施工结构,该地基施工结构固定在建筑物(1)下部地基处,紧挨建筑物(1)的下端面及侧部下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2),沿钢筋混凝土护栏(2)侧面周边被固定梁(3)顶紧,固定梁(3)另一端顶紧在限位墙(4)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2)下层设置有地基底板(5),地基底板(5)下层是钢球层(6),钢球层(6)由若干大小一致的钢球紧靠在一起,所述钢球层(6)下层是地基底板(7),所述地基底板(7)下层是地基桩基础层(8),在地基桩基础层(8)下部固定有一排主桩柱(12),在主桩柱(12)两侧,各设置有一排抗震复位装置(10),所述抗震复位装置(10)包括复位装置基架,复位装置基架分上下两层,在两层中间设置有大钢球(104),大钢球(104)的两边各设置有螺柱(101),在螺柱(101)上套有复位弹簧(103),所述复位弹簧(103)两端焊接在复位装置基架的内侧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泽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榕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