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频谱分析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839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6 23:07
一种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频谱分析仪,包括主控电路,主控电路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程控放大电路、电平移位电路和TFT屏显示电路相连接,程控放大电路还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和电平移位电路相连接。该频谱分析仪利用基于Cortex-M3内核高性能、低功耗的STM32F103ZET6微处理器,利用其集成的定时器、A/DC、DMA等资源,形成了以定时器控制AD采样、DMA数据输送、窗口函数处理、FFT算法分析的频谱分析系统,实现了系统采样频率与窗长调节,最后在TFT屏上获得信号频谱。充分利用STM32F103集成资源,避免了复杂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编程,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集成性、性价比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信号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频谱分析仪
技术介绍
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FPGA可并行、流水线的工作机制,成为现代数字频谱分析系统的核心。但DSP、FPGA在数字频谱分析系统中,专注于对离散信号的算法处理,而对输入模拟信号的采集与系统任务的调度成为其短板,造成外围电路设计与软件编程的复杂性。ARM技术的发展,使微处理器整合了DSP指令与浮点运算单元(Float Point Unit,FPU),使其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优势凸显,灵活的性能和丰富外设资源也是DSP、FPGA所不可比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集成度高、性价比高的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频谱分析仪。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频谱分析仪,包括主控电路,主控电路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程控放大电路、电平移位电路和TFT屏显示电路相连接,程控放大电路还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和电平移位电路相连接。本技术频谱分析仪利用基于CorteX-M3内核高性能、低功耗的STM32F103ZET6微处理器,利用其集成的定时器、A/DC、DMA等资源,使用了 AD采样的定时器控制法,采用系统定时器的PWM输出模式作为自身AD采样的触发源,并运用DMA技术进行采样值输送,形成了以定时器控制AD采样、DMA数据输送、窗口函数处理、FFT算法分析的频谱分析系统,实现了系统采样频率与窗长调节,最后在TFT屏上获得信号频谱。TFT屏采用多级菜单设计,全触摸操作,完成信号频谱的显示与系统采样速率调节、窗函数类型选择、窗长调节、FFT点数选择等功能。充分利用STM32F103集成资源,避免了复杂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编程,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集成性、性价比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阻容衰减电路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程控放大电路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电平移位电路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主控电路的原理图。图6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TFT屏显示电路的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频谱分析仪的程序流程框图。图1中:1.阻容衰减电路,2.程控放大电路,3.电平移位电路,4.TFT屏显示电路,5.主控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频谱分析仪,包括主控电路5,主控电路5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1、程控放大电路2、电平移位电路3和TFT屏显示电路4相连接,程控放大电路2还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I和电平移位电路3相连接。如图2所示,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的阻容衰减电路I,包括第一电磁继电器Kl和第二电磁继电器K2,第一电磁继电器KI的常闭触点(2脚)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并接输入信号f I,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第一电磁继电器Kl的常开触点(3脚),第一电磁继电器Kl的线圈的一端(4脚)和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均接+4.7V电源,第一电磁继电器Kl的线圈的另一端(5脚)和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均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主控电路5,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一电磁继电器Kl的动触头(I脚)分别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第一电容Cl的一端以及第二电磁继电器Kl的常闭触点(2脚)相连接,第二电磁继电器Kl的动触头(I脚)接程控放大电路2,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接第四电阻R 4的一端,第四电阻R 4的另一端接第五电阻R 5的一端,第五电阻R 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电容CI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3脚)相连接,第一电容Cl为可变电容器;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4脚)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均接+4.7V电源,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端(5脚)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均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主控电路5,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一二极管Dl和第二二极管D2采用IN4148高速开关二极管;第一三极管Ql和第二三极管Q2采用NPN型8050三极管。如图3所示,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的程控放大电路2,包括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和第三芯片U3,第三芯片U3采用八通道模拟开关⑶4051芯片,第一芯片Ul和第二芯片U2采用J-FET双运算放大器TL082芯片;第一芯片Ul的第2脚(反向输入端)和第一芯片Ul的第I脚(输出端)均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一芯片Ul的第4脚分别接第六电容C6的一端和-12V电源,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Ul的第8脚分别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12V电源,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Ul的第3脚(正相输入端)接阻容衰减电路I,即第一芯片Ul的第3脚接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动触头;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二芯片U2的第6脚(反向输入端)和第三芯片U3的第3脚,第二芯片U2的第5脚(正相输入端)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4脚分别接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12V电源,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8脚分别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12V电源,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三芯片U3的第16脚接+12V电源,第三芯片U3的第6脚接地,第三芯片U3的第9脚分别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一端和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10脚分别与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和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11脚分别与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和第三十二电阻R32另一端均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均接+12V电源,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均接主控电路5;第三芯片U3的第13脚接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4脚接第^^一电阻Rll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5脚接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2脚接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I脚接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5脚接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2脚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4脚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二芯片U2的第7脚(输出端)、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和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相接于第一接点,该第一接点与电平移位电路3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7脚接-12V电源,第三芯片U3的第8脚接地。如图4所示,本技术频谱分析仪中的电平移位电路3,包括第四芯片U4、第五芯片U5和第六芯片U6,第四芯片U4采用非斩波稳零的双极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频谱分析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5),主控电路(5)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1)、程控放大电路(2)、电平移位电路(3)和TFT屏显示电路(4)相连接,程控放大电路(2)还分别与阻容衰减电路(1)和电平移位电路(3)相连接;所述的阻容衰减电路(1)包括第一电磁继电器(K1)和第二电磁继电器(K2),第一电磁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第一电磁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第一电磁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均接+4.7V电源,第一电磁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均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主控电路(5),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一电磁继电器(K1)的动触头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以及第二电磁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相接,第二电磁继电器(K1)的动触头接程控放大电路(2),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相连接,第一电容(C1)为可变电容器;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均接+4.7V电源,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均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主控电路(5),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采用IN4148高速开关二极管;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采用NPN型8050三极管;所述的程控放大电路(2)包括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和第三芯片(U3),第三芯片(U3)采用八通道模拟开关CD4051芯片,第一芯片(U1)和第二芯片(U2)采用J‑FET双运算放大器TL082芯片;第一芯片(U1)的第2脚和第一芯片(U1)的第1脚均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一芯片(U1)的第4脚分别接第六电容(C6)的一端和‑12V电源,第六电容(C6)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U1)的第8脚分别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12V电源,第三电容(C3)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U1)的第3脚接第二电磁继电器(K2)的动触头;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二芯片(U2)的第6脚和第三芯片(U3)的第3脚,第二芯片(U2)的第5脚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4脚分别接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12V电源,第五电容(C5)另一端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8脚分别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12V电源,第四电容(C4)另一端接地;第三芯片(U3)的第16脚接+12V电源,第三芯片(U3)的第6脚接地,第三芯片(U3)的第9脚分别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一端和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10脚分别与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和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11脚分别与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和第三十二电阻(R32)另一端均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均接+12V电源,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均接主控电路(5);第三芯片(U3)的第13脚接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4脚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5脚接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2脚接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1脚接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5脚接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2脚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三芯片(U3)的第4脚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二芯片(U2)的第7脚、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和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相接于第一接点,该第一接点与电平移位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永杰田福泽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