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4422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不但满足控制器产品的方便悬挂安装,又可在同一个挂架上悬挂多个具有本技术所设计的控制器产品,同时本技术设计的产品又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美观大方等技术特征并可实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及加工。其主要内容为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上凹槽(104),弹性装置、挂架(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有一贯通的凹槽(104),所述凹槽(104)一内壁上设置有1个或多个弹性装置;所述该弹性装置为一“L”型弹片结构,所述弹片(10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011)及第二部分(1012);所述弹片第一部分(1011)与凹槽(104)的内壁为一平面,其一端连接在凹槽(104)的内壁上;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翘起且向凹槽(104)内部延伸,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为h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方便悬挂控制器的挂架及壳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方便安装及拆卸的控制器悬挂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将产品或设备安装在墙面上,一般通过挂架的方法来实现产品或设备的安装。现有挂架目前有很多结构可供选择,不同的挂架具有不同的安装方法,同时挂架需要与产品的结构相匹配,而且一个挂架上只能匹配一个产品。因此当需要多台设备进行悬挂时,由于定位孔的偏差,产品悬挂后容易出现高低不同的现象,因此会对产品悬挂的美观度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提供一种方便悬挂的控制器挂架及壳体结构,不但满足控制器产品的方便悬挂安装,又可在同一个挂架上悬挂多个具有本技术所设计的控制器产品.本技术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主要包括壳体(I),设置在壳体上凹槽(104),弹性装置、挂架(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上有一贯通的凹槽(104),所述凹槽(104)一内壁上设置有I个或多个弹性装置;所述该弹性装置为一“L”型弹片结构,所述弹片(10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011)及第二部分(1012);所述弹片第一部分(1011)与凹槽(104)的内壁为一平面,其一端连接在凹槽(104)的内壁上;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翘起且向凹槽(104)内部延伸,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为hi,所述凹槽(104)的顶端两边分别设置有多个卡位,即第一卡位(102)及第二卡位(103)。所述弹性装置的一边与凹槽的内壁相连接,其他三边为悬空设计并设置于凹槽(104)内。所述凹槽(104)的顶端两边分别设置有多个卡位,即第一卡位(102)及第二卡位(103);所述第一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为h2。所述弹片(101)与凹槽(104)具有第一空隙(107),所述弹片(101)与壳体(I)间具有第二空隙(105),其第二空隙(105)为弹片(101)与壳体(I)间的距离为h3。所述第一卡位(102)与弹片(101)设置在凹槽(104)的同一内壁上;所述第二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h2大于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hi,即h2大于hi。所述弹片(101)与壳体(I)间具有第二空隙(105)距离h3大于第一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h2,即h3大于h2。所述挂架(4)为一凸型挂架,所述挂架(4)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孔(401)。依借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供一种方便悬挂的控制器挂架及壳体结构,不但满足控制器产品的方便悬挂安装,又可在同一个挂架上悬挂多个具有本技术所设计的控制器产品,同时本技术设计的产品又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美观大方等技术特征并可实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及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产品结构示意图1;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产品结构示意图2;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产品结构示意图3;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产品结构示意图4;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产品挂架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产品挂架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6所示,为一种应用本技术的所设计的可快速拆卸并悬挂的一个控制器,控制器壳体(I)上有一贯通的凹槽(104),控制器外壳(I)上设置有一凹槽(104),凹槽内设置有4个该弹性装置,且弹性装置两两相对设置,并位于凹槽(104)的内壁上;所述该弹性装置为一 “L”型弹片结构,所述弹片(10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011)及第二部分(1012);所述弹片第一部分(1011)与凹槽(104)的内壁为一平面,其一端连接在凹槽(104)的内壁上;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翘起且向凹槽(104)内部延伸,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为hi;所述弹性装置的一边与凹槽的内壁相连接,其他三边为悬空设计并设置于凹槽(104)内;所述凹槽(104)的顶端两边分别设置有多个卡位,即第一卡位(102)及第二卡位(103);所述第一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为h2;所述弹片(101)与凹槽(104)具有第一空隙(107),所述弹片(101)与壳体(I)间具有第二空隙(105),其第二空隙(105)为弹片(101)与壳体(I)间的距离为h3;所述第一卡位(102)与弹片(101)设置在凹槽(104)的同一内壁上;所述第二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h2大于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hi,S卩h2大于hi;所述弹片(101)与壳体(I)间具有第二空隙(105)距离h3大于第一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h2,S卩h3大于h2;所述挂架(4)为一凸型挂架,所述挂架(4)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孔(401),该凸型挂架在应用中可以作为线路的走线槽,同时可根据挂架的具体使用的长度,确定定位孔(401)的使用数量及位置。本技术的使用方法为:A、首先先用固定螺丝通过挂架(4)的定位孔(401)将挂架(4)安装在墙体上;B、将应用本技术设计的控制器第一卡位(102)挂在挂架(4)的一边,并用力按压,使挂架(4)推动弹片(1I)向凹槽(104)内壁方向移动;移动到内壁底部后,将控制器放平,使挂架(4)两边卡入凹槽(104)内;C、释放压力,凹槽(104)内的弹片(101)将推动挂架(4)移动,并在弹片(101)、第一卡位(102)、第二卡位(103)的作用下,使挂架(4)卡在凹槽(104)内完成悬挂工作。反之可完成拆卸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上凹槽(104),弹性装置、挂架(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有一贯通的凹槽(104),所述凹槽(104)—内壁上设置有I个或多个弹性装置;所述该弹性装置为一 “L”型弹片结构,所述弹片(10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011)及第二部分(1012);所述弹片第一部分(1011)与凹槽(104)的内壁为一平面,其一端连接在凹槽(104)的内壁上;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翘起且向凹槽(104)内部延伸,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为hi,所述凹槽(104)的顶端两边分别设置有多个卡位,即第一卡位(102)及第二卡位(10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的一边与凹槽的内壁相连接,其他三边为悬空设计并设置于凹槽(104)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102)突出凹槽(104)顶端距离为h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01)与凹槽(104)具有第一空隙(107),所述弹片(101)与壳体(1)间具有第二空隙(105),其第二空隙(1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挂架及壳体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上凹槽(104),弹性装置、挂架(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有一贯通的凹槽(104),所述凹槽(104)一内壁上设置有1个或多个弹性装置;所述该弹性装置为一“L”型弹片结构,所述弹片(10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011)及第二部分(1012);所述弹片第一部分(1011)与凹槽(104)的内壁为一平面,其一端连接在凹槽(104)的内壁上;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翘起且向凹槽(104)内部延伸,所述弹片第二部分(1012)向凹槽(104)内延伸的距离为h1,所述凹槽(104)的顶端两边分别设置有多个卡位,即第一卡位(102)及第二卡位(10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延增杨素珍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中控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