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237025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4 23:44
一种针对四辊CVC轧机工作辊辊形非对称磨损特征的磨损预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在工作辊磨损量模型中引进了两个新的参数,分别为辊径对整体磨损影响系数以及辊径对轧制力影响系数,并将接触弧长以函数的形式表示;然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共计八个未知参数进行优化。利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磨损曲线整体趋势与实测CVC工作辊磨损曲线更为一致,能够更好地反应出四辊CVC轧机工作辊的磨损情况,因此可用以对四辊CVC轧机工作辊工作过程中的非对称磨损进行分析和预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板带轧制领域,涉及一种板带生产中用于预测和分析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量的数学预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成熟的磨损模型多采用切片法,沿工作辊辊身均匀切成若干片,计算各片的磨损量,文献1(何安瑞.宽带钢热轧精轧机组辊形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0)报道的磨损量预报公式为:式中w(x)为每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单位μm;x为以工作辊一端为0,沿工作辊长度方向的辊身坐标,单位为mm;kw0为反映带钢材质、工作辊材质、带钢温度等因素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Lz为工作辊一个服役期内的轧制长度,单位km;Pa为单位轧制压力,单位kN/mm2;kw1为反映轧制压力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Ls为接触弧长,单位mm;Dw为工作辊直径,单位mm;kw2为反映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f(x)为描述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由于下游机架工作辊的磨损辊形往往呈现出猫耳朵的情形,因此通常将带钢与工作辊接触区域用四次曲线表示,如图1所示,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f(x)可表示为:式中a0、a1、a2为反应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xa、xb、xc、xd为磨损辊形标志点坐标值,单位为mm;L1、L2为工作辊与带钢接触区域磨损辊形两侧的倾斜直线段长度,单位为mm;B为带钢宽度,单位mm。由图1中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式中s为工作辊轴向窜动量,mm。一个轧制单位结束后,工作辊的轴向各点磨损的计算值Cw为:式中,nw为一个轧制单位所轧带钢块数。然后基于现场实际工艺参数及实测磨损辊形,利用遗传算法对相关待定系数进行优化,即可以得到能够满足现场工业应用,并可以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的热轧工作辊磨损预报模型。文献2(邵健,何安瑞,杨荃,等.兼顾热轧工艺润滑的工作辊磨损预报模型.中国机械工程,2000,20(3):361-364)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润滑轧制中工作辊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含润滑项的工作辊磨损预报模型,并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估算模型主要参数。现场运用结果表明,该工作辊磨损模型结构及其模型参数能够兼顾热轧润滑和非润滑工况,提高了工作辊磨损的预报精度,满足在线运用需求。文献3(郑旭涛,张杰,李洪波,等.宽带钢热连轧机工作辊不均匀磨损计算模型.钢铁,2015,50(5):49-53)针对某超宽热连轧机工作辊普遍存在的严重不均匀磨损现象,根据辊形与断面形状的相似性以及工作辊局部的不均匀磨损对板廓局部高点的遗传作用,提出了基于带钢板廓特征的工作辊不均匀磨损计算模型,并采用Matlab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计算了模型参数。但是常规的磨损预报模型预报结果均为对称形式,而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CVC工作辊的实际磨损形式呈现出一种与其辊形曲线相对应的非对称磨损形式,因此常规预报模型无法对CVC辊形的非对称磨损做出准确预报。CVC辊形的非对称磨损主要是因为在轧制过程中CVC辊形沿轴向方向的直径差导致了一些参数非均匀分布造成的,如不同位置的轧制长度不同(接触弧长以及包角的不同造成)以及轧制力不同(包角的不同)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现有工作辊磨损预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CVC工作辊辊形的非对称磨损特征的新的磨损预报方法。该方法在预报模型中引进两个新的参数,分别为辊径对整体磨损影响系数(辊径增大导致工作辊上的点与带钢接触距离增加)以及辊径对轧制力影响系数(辊径增大导致轧制力增大);同时常规的磨损模型中,均将接触弧长设为定值,而新的预报模型为了提高准确性将接触弧长以函数的形式表示。然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共计八个未知参数进行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为:1、一种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定义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wi(x)为:式中w(x)为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单位为μm;x为以工作辊一端为0,沿工作辊长度方向的辊身坐标,单位为mm;kw0为反映带钢材质、工作辊材质、带钢温度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Lz为工作辊一个服役期内的轧制长度,单位为km;Dw为工作辊辊身中点直径值,单位为mm;Ls(x)为接触弧长,单位为mm;kw4为反映辊径对轧制力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g(Lw-x)为CVC工作辊的辊形变化函数,单位为mm;Lw为工作辊辊身长度,单位为mm;Pa为单位轧制压力,单位为kN/mm2;kw1为反映轧制压力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kw2为反映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无单位;f(x)为反映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无单位;kw3为反映工作辊辊径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式(1)中,CVC工作辊辊形变化函数g(Lw-x)反映沿工作辊长度方向工作辊半径的变化情况,具体可表示为:g(Lw-x)=A1(Lw-x)+A2(Lw-x)2+A3(Lw-x)3(2)式中A1为辊形系数,无单位;A2为辊形系数,单位为mm-1;A3为辊形系数,单位为mm-2,式(1)中,单位轧制压力Pa可表示为:式中P为实际轧制力,单位为kN;B为所轧制的带钢宽度,单位为mm,式(1)和式(3)中,接触弧长Ls(x)可表示为:式中Dw(x)为工作辊直径,单位为mm;Δh为压下量,单位为mm,式(4)中,工作辊直径Dw(x)表示为:Dw(x)=D0+2(A1x+A2x2+A3x3)(5)式中D0为工作辊辊身直径初始值,即工作辊起始点即x=0时的工作辊直径,单位为mm,式(1)中,f(x)为反映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可表示为:式中a0、a1、a2为反应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无单位;xa、xb、xc、xd为磨损辊形标志点坐标值,单位为mm;L1、L2为工作辊与带钢接触区域磨损辊形两侧的倾斜直线段沿辊身方向的长度,单位为mm;式(6)中,磨损辊形标志点坐标值xa、xb、xc、xd可表示为:式中s为工作辊窜辊值,单位为mm,步骤(2):提取工作辊基本参数Lw、Dw、A1、A2、A3和D0,轧制过程工艺参数P、B、Δh、s,轧制长度Lz和工作辊下机后的磨损辊形,根据磨损辊形得到L1、L2,步骤(3):磨损预报模型的关键问题是对模型参数的求解。参数计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决定预报模型的准确程度。从工作辊的非对称磨损模型可以看出,模型中有5个具有物理含义的参数kw0、kw1、kw2、kw3和kw4,和3个表示磨损曲线形状的多项式系数a0、a1和a2,这些参数需要利用现场测量的工艺参数和工作辊磨损数据,经过优化后确定。利用遗传算法来进行工作辊磨损模型问题的多变量最优寻解,建立优化目标函数为:式中m为工作辊磨损辊形测量值的离散点个数,无单位;n为工作辊服役期内所轧制的带钢块数,无单位;wi(xj)为根据式(1)计算得到的轧制第i块带钢工作辊在坐标为xj点的磨损量,单位为μm;xj为沿工作辊长度方向的辊身离散点坐标,单位为mm;wi'(xj)为工作辊的实测磨损值,在优化过程中将八个待优化参数分为两组,a0、a1和a2为一组,kw0、kw1、kw2、kw3和kw4为另外一组,采用交替优化的方法,即先给第一组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定义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wi(x)为:wi(x)=kw0LzDwLs(x)[1+kw4g(Lw-x)Pa]kw1[1+kw2f(x)][1+kw3g(Lw-x)]---(1)]]>式中w(x)为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单位为μm;x为以工作辊一端为0,沿工作辊长度方向的辊身坐标,单位为mm;kw0为反映带钢材质、工作辊材质、带钢温度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Lz为工作辊一个服役期内的轧制长度,单位为km;Dw为工作辊辊身中点直径值,单位为mm;Ls(x)为接触弧长,单位为mm;kw4为反映辊径对轧制力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g(Lw‑x)为CVC工作辊的辊形变化函数,单位为mm;Lw为工作辊辊身长度,单位为mm;Pa为单位轧制压力,单位为kN/mm2;kw1为反映轧制压力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kw2为反映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无单位;f(x)为反映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无单位;kw3为反映工作辊辊径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式(1)中,CVC工作辊辊形变化函数g(Lw‑x)反映沿工作辊长度方向工作辊半径的变化情况,具体可表示为:g(Lw‑x)=A1(Lw‑x)+A2(Lw‑x)2+A3(Lw‑x)3   (2)式中A1为辊形系数,无单位;A2为辊形系数,单位为mm‑1;A3为辊形系数,单位为mm‑2,式(1)中,单位轧制压力Pa可表示为:Pa=PB×Ls(x)---(3)]]>式中P为实际轧制力,单位为kN;B为所轧制的带钢宽度,单位为mm,式(1)和式(3)中,接触弧长Ls(x)可表示为:Ls(x)=Dw(x)Δh/2---(4)]]>式中Dw(x)为工作辊直径,单位为mm;Δh为压下量,单位为mm,式(4)中,工作辊直径Dw(x)表示为:Dw(x)=D0+2(A1x+A2x2+A3x3)   (5)式中D0为工作辊辊身直径初始值,即工作辊起始点即x=0时的工作辊直径,单位为mm,式(1)中,f(x)为反映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可表示为:f(x)=0x∈(0,xa)(x-xa)(a0+a1+a2)/L1x∈(xa,xb)a0+a1(x-xb0.5B-1)2+a2(x-xb0.5B-1)4x∈(xb,xc)(xd-x)(a0+a1+a2)/L2x∈(xc,xd)0x∈(xd,LW)---(6)]]>式中a0、a1、a2为反应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无单位;xa、xb、xc、xd为磨损辊形标志点坐标值,单位为mm;L1、L2为工作辊与带钢接触区域磨损辊形两侧的倾斜直线段沿辊身方向的长度,单位为mm;式(6)中,磨损辊形标志点坐标值xa、xb、xc、xd可表示为:xa=Lw/2-s-B/2-L1xb=xa+L1xc=xa+L1+Bxd=xa+L1+B+L2---(7)]]>式中s为工作辊窜辊值,单位为mm,步骤(2):提取工作辊基本参数Lw、Dw、A1、A2、A3和D0,轧制过程工艺参数P、B、Δh、s,轧制长度Lz和工作辊下机后的磨损辊形,根据磨损辊形得到L1、L2,步骤(3):利用遗传算法来进行工作辊磨损模型问题的多变量最优寻解,建立优化目标函数为:v=Σj=1m((Σi=1nwi(xj)-wi′(xj))2/n)---(8)]]>式中m为工作辊磨损辊形测量值的离散点个数,无单位;n为工作辊服役期内所轧制的带钢块数,无单位;wi(xj)为根据式(1)计算得到的轧制第i块带钢工作辊在坐标为xj点的磨损量,单位为μm;xj为沿工作辊长度方向的辊身离散点坐标,单位为mm;wi'(xj)为工作辊的实测磨损值,在优化过程中将八个待优化参数分为两组,a0、a1和a2为一组,kw0、kw1、kw2、kw3和kw4为另外一组,采用交替优化的方法,即先给第一组参数一个定值,优化第二组参数,得到第二组的优化值之后,将优化值赋给第二组,然后优化第一组,重复该过程直至第一组与第二组参数都稳定不变,即得到8个优化参数,步骤(4):在得到了8个优化参数之后,即得到了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模型,可代入新的工作辊服役期内的工作辊基本参数Lw、Dw、A1、A2、A3和D0,轧制过程工艺参数P、B、Δh和s,轧制长度Lz,用以对新的工作辊服役期内的工作辊非对称磨损进行计算和预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辊CVC轧机工作辊非对称磨损预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定义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wi(x)为:式中w(x)为轧制完一块带钢后的工作辊磨损量,单位为μm;x为以工作辊一端为0,沿工作辊长度方向的辊身坐标,单位为mm;kw0为反映带钢材质、工作辊材质、带钢温度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Lz为工作辊一个服役期内的轧制长度,单位为km;Dw为工作辊辊身中点直径值,单位为mm;Ls(x)为接触弧长,单位为mm;kw4为反映辊径对轧制力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g(Lw-x)为CVC工作辊的辊形变化函数,单位为mm;Lw为工作辊辊身长度,单位为mm;Pa为单位轧制压力,单位为kN/mm2;kw1为反映轧制压力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kw2为反映带钢宽度范围内工作辊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待定系数,无单位;f(x)为反映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无单位;kw3为反映工作辊辊径对磨损影响的待定系数,无单位,式(1)中,CVC工作辊辊形变化函数g(Lw-x)反映沿工作辊长度方向工作辊半径的变化情况,具体可表示为:g(Lw-x)=A1(Lw-x)+A2(Lw-x)2+A3(Lw-x)3(2)式中A1为辊形系数,无单位;A2为辊形系数,单位为mm-1;A3为辊形系数,单位为mm-2,式(1)中,单位轧制压力Pa可表示为:式中P为实际轧制力,单位为kN;B为所轧制的带钢宽度,单位为mm,式(1)和式(3)中,接触弧长Ls(x)可表示为:式中Dw(x)为工作辊直径,单位为mm;Δh为压下量,单位为mm,式(4)中,工作辊直径Dw(x)表示为:Dw(x)=D0+2(A1x+A2x2+A3x3)(5)式中D0为工作辊辊身直径初始值,即工作辊起始点即x=0时的工作辊直径,单位为mm,式(1)中,f(x)为反映工作辊轴向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函数,可表示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波尚飞张杰杨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