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包括浮选柱、泡沫收集槽、原矿矿化装置、原矿入料系统和中矿循环系统,泡沫收集槽安装在浮选柱上部,浮选柱上端为开口结构,泡沫收集槽底部设有泡沫出口,浮选柱的形状为圆台形,浮选柱上部内壁上安装有衬套,衬套内壁上设有螺纹,浮选柱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原矿入口、中矿循环入口和尾矿出口,原矿入口和中矿循环入口均与浮选柱内壁相切,浮选柱底部中心设有中矿循环出口,原矿矿化装置通过原矿入料系统与原矿入口连接,中矿循环系统与中矿循环入口和中矿循环出口均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且投资小,浮选效率高,矿物回收效率高,对矿物适应性强,处理能力大,运行成本低,运行能耗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矿物浮选
,具体涉及一种矿物浮选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作为原料的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普遍存在“贫、细、杂”的特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回收率低、生产效率低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成为制约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资源地质条件的恶化、乱采滥挖,优势资源下降,细粒级浮选比例急剧增加,并呈现出继续恶化的趋势,矿物浮选的矛盾更加突出,细粒级浮选难度进一步凸现,因此,开发高效矿物浮选设备势在必行。目前,在我国矿物浮选中浮选机仍占主导地位,其浮选方式是单一、重复的槽式浮选,各槽尺寸、浮选工艺条件和流体动力学浮选条件几乎是相同的,但随着浮选过程的进行,每一槽浮选的物料可浮性是逐渐变化的。浮选过程主要是气泡与颗粒的碰撞、粘附、进入泡沫层,同一物料中不同性质颗粒其浮选过程是不一样的,即表现在可浮性的差异性,因而改变浮选柱体结构、强化浮选过程是提高矿物回收效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小,浮选效率高,矿物回收效率高,对矿物适应性强,处理能力大,运行成本低,运行能耗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选柱、泡沫收集槽、原矿矿化装置、原矿入料系统和中矿循环系统,所述泡沫收集槽安装在浮选柱的上部且用于回收浮选柱内产生的泡沫,所述浮选柱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泡沫收集槽的底部设置有泡沫出口,所述浮选柱的形状为圆台形,所述浮选柱的上部内壁上安装有衬套,所述衬套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浮选柱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原矿入口、中矿循环入口和尾矿出口,所述原矿入口和中矿循环入口均与浮选柱的内壁相切,所述浮选柱的底部中心设置有中矿循环出口,所述原矿矿化装置通过所述原矿入料系统与原矿入口连接且由原矿入料系统将原矿矿化装置内的原矿送入浮选柱内,所述原矿入口位于衬套的下方且衬套能够使进入浮选柱内的原矿向上运动,所述中矿循环系统与中矿循环入口和中矿循环出口均连接且通过中矿循环系统实现浮选柱内的中矿循环。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矿矿化装置包括搅拌桶和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安装在搅拌桶上用于搅拌搅拌桶内的原矿。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矿入料系统包括原矿给料栗、原矿气泡发生箱和原矿入料管,所述原矿给料栗的进口连接有原矿给料栗入料管,所述原矿给料栗的出口连接有原矿给料栗出料管,所述原矿给料栗出料管的端部安装有第一锥形射流管,所述第一锥形射流管穿过原矿气泡发生箱的进料口且位于原矿气泡发生箱内,所述原矿气泡发生箱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原矿气泡发生箱的出料口与原矿入料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原矿入料管的另一端与原矿入口连接,所述原矿给料栗入料管还与搅拌桶的出口连接。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矿循环系统包括中矿循环栗、中矿气泡发生箱和中矿入料管,所述中矿循环栗的进口连接有中矿循环栗入料管,所述中矿循环栗的出口连接有中矿循环栗出料管,所述中矿循环栗出料管的端部安装有第二锥形射流管,所述第二锥形射流管穿过中矿气泡发生箱的进料口且位于中矿气泡发生箱内,所述中矿气泡发生箱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中矿气泡发生箱的出料口与中矿入料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矿入料管的另一端与中矿循环入口连接,所述中矿循环栗入料管还与中矿循环出口连接。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选柱的上部位于泡沫收集槽内,所述浮选柱与泡沫收集槽相密封,所述泡沫收集槽的形状为圆台形。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选柱的下底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 ?80°。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选柱的下底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为55°。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选柱上底面直径为所述浮选柱下底面直径的0.1?0.9倍。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选柱上底面直径为所述浮选柱下底面直径的0.5倍。上述的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矿入口、中矿循环入口和尾矿出口均倾斜设置,所述尾矿出口与浮选柱的内壁相切,所述尾矿出口上安装有阀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小。2、本专利技术将浮选柱的形状设计为圆台形,物料经过浮选柱浮选后,易浮选颗粒和轻颗粒溢流进入泡沫收集槽,重产物沿浮选柱的内壁向下运动,中矿在浮选柱的底部中心富集,中矿经过中矿循环系统送入浮选柱进行二次浮选,保证了在浮选柱内浮选产品的质量,强化了难浮物料的回收,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浮选柱直径的收缩,在上浮泡沫量较少时也能保证泡沫层厚度的稳定,对处理高浓度矿浆、矿浆性质波动大的物料的适应性大大提高,并能兼顾提高精矿回收能力和精矿的质量。3、本专利技术针对矿物中浮选机连续浮选过程中不同粒度、不同密度物料可浮性的差异不断变化的趋势,设计出结构变化吻合浮选过程的浮选柱,达到强化浮选过程的目的,设计的设备处理能力大,浮选效果好,浮选效率高,对矿物适应性强,处理能力大,运行成本低,运行能耗小。4、本专利技术圆台形浮选柱的内壁上固定有衬套,衬套的内壁为螺纹结构,促进了物料进入浮选柱内的离心运动,加快了物料分离速度,实现固体物料在浮选柱内矿物表面化学性质和重力性质双重作用下矿物浮选,提高了浮选效率。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一浮选柱;2—衬套;2-1—螺纹;3—泡沫收集槽;4 一原矿入口;5—泡沫出口;6—中矿循环入口;7—尾矿出口;8—中矿循环出口;9一中矿循环栗入料管;10 —中矿循环栗;11一中矿循环栗出料管;12—第二锥形射流管;13—中矿气泡发生箱;14 一第二进气口;15—阀门;16 —中矿入料管;17—原矿入料管;18—原矿气泡发生箱;19 一第一进气口;20—第一锥形射流管;21—原矿给料栗出料管;22—原矿给料栗;23—原矿给料栗入料管;24—搅拌器;25—搅拌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浮选柱1、泡沫收集槽3、原矿矿化装置、原矿入料系统和中矿循环系统,所述泡沫收集槽3安装在浮选柱I的上部且用于回收浮选柱I内产生的泡沫,所述浮选柱I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泡沫收集槽3的底部设置有泡沫出口 5,所述浮选柱I的形状为圆台形,所述浮选柱I的上部内壁上安装有衬套2,所述衬套2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2-1,所述浮选柱I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原矿入口 4、中矿循环入口 6和尾矿出口 7,所述原矿入口 4和中矿循环入口 6均与浮选柱I的内壁相切,所述浮选柱I的底部中心设置有中矿循环出口 8,所述原矿矿化装置通过所述原矿入料系统与原矿入口 4连接且由原矿入料系统将原矿矿化装置内的原矿送入浮选柱I内,所述原矿入口 4位于衬套2的下方且衬套2能够使进入浮选柱I内的原矿向上运动,所述中矿循环系统与中矿循环入口 6和中矿循环出口 8均连接且通过中矿循环系统实现浮选柱I内的中矿循环。如图1所示,所述原矿矿化装置包括搅拌桶25和搅拌器24,所述搅拌器24安装在搅拌桶25上用于搅拌搅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矿物浮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选柱(1)、泡沫收集槽(3)、原矿矿化装置、原矿入料系统和中矿循环系统,所述泡沫收集槽(3)安装在浮选柱(1)的上部且用于回收浮选柱(1)内产生的泡沫,所述浮选柱(1)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泡沫收集槽(3)的底部设置有泡沫出口(5),所述浮选柱(1)的形状为圆台形,所述浮选柱(1)的上部内壁上安装有衬套(2),所述衬套(2)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2‑1),所述浮选柱(1)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原矿入口(4)、中矿循环入口(6)和尾矿出口(7),所述原矿入口(4)和中矿循环入口(6)均与浮选柱(1)的内壁相切,所述浮选柱(1)的底部中心设置有中矿循环出口(8),所述原矿矿化装置通过所述原矿入料系统与原矿入口(4)连接且由原矿入料系统将原矿矿化装置内的原矿送入浮选柱(1)内,所述原矿入口(4)位于衬套(2)的下方且衬套(2)能够使进入浮选柱(1)内的原矿向上运动,所述中矿循环系统与中矿循环入口(6)和中矿循环出口(8)均连接且通过中矿循环系统实现浮选柱(1)内的中矿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莉君,于伟,樊晓萍,王永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