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14915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钢管柱,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由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钢连接端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管柱上固定有两个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侧固定有与第一钢连接头相配合的第二钢连接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和第二钢连接端头均呈H型结构,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竖直腹板,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竖直腹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结构
,特别是指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为达到节约造价、施工方便的目的,实际工程中多采用不同材料、结构形式组合使用的情况。例如当采用钢管柱及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时,结合钢管柱施工速度快、构件强度高和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整体性好、造价低等优点,可达到节约造价和缩短工期的目的;但不同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是制约结构整体的关键因素,现有技术中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多采用在节点处穿插钢筋或构造钢筋混凝土环梁的方式,但这种形式施工繁琐,现场工作量极大,减弱了钢管柱和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优越性,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安全可靠、安装便捷的连接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保证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管柱节点连接更加牢固,更加安全可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钢管柱,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由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钢连接端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管柱上固定有两个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侧固定有与第一钢连接头相配合的第二钢连接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和第二钢连接端头均呈H型结构,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竖直腹板,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竖直腹板,所述第二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一上翼板位于第二上翼板上侧,所述第一下翼板位于第二下翼板上侧,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下侧的钢筋位于第一下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间,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侧设有与第二上翼板相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下翼板设有与第二竖直腹板相配合的第二插槽。作为优选,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的连接节点现浇混凝土,形成包括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的一体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钢管柱外壁设有与第二连接端头相对应的凹槽,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上的混凝土一体饶筑至凹槽内。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下翼板下侧与钢管柱外壁之间设有加强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端头设置连接型钢的形式将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连接转换成钢结构成熟的栓焊连接形式,栓焊连接形式安全可靠,施工方便;钢管柱下隔板外挑,可以作为叠合梁安装时临时支点,减少吊装时设备停留时间,增加吊装设备周转,缩短施工周期;叠合梁钢筋分别和端头连接型钢翼缘板焊接,避免现场钢筋绑扎等工作,减少现场作业量,缩减施工周期;另外,将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混凝土浇筑至钢管柱外壁的凹槽内,加强了节点浇筑的牢固性;并在第二连接端头下方设置加强板,从而提高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钢管柱I,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由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钢连接端头6,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6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若干固定框9固定有若干钢筋8,所述钢管柱I上固定有两个连接环2,所述连接环2一侧固定有与第一钢连接头6相配合的第二钢连接头3,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6和第二钢连接端头3均呈H型结构,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6包括第一上翼板61、第一下翼板62和第一竖直腹板63,所述第一竖直腹板63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一上翼板61、第一下翼板62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连接端头3包括第二上翼板31、第二下翼板33和第二竖直腹板32,所述第二竖直腹板32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二上翼板31、第二下翼板33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一上翼板61位于第二上翼板31上侧,所述第一下翼板62位于第二下翼板33上侧,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6下侧的钢筋8位于第一下翼板62和第二下翼板33之间,所述第一竖直腹板63上侧设有与第二上翼板31相配合的第一插槽7,所述第一下翼板62设有与第二竖直腹板32相配合的第二插槽10。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I的连接节点现浇混凝土,形成包括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I的一体连接。所述钢管柱I外壁设有与第二连接端头3相对应的凹槽4,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上的混凝土一体饶筑至凹槽4内。所述第二下翼板33下侧与钢管柱I外壁之间设有加强板5。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钢管柱,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由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钢连接端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管柱上固定有两个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侧固定有与第一钢连接头相配合的第二钢连接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和第二钢连接端头均呈H型结构,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竖直腹板,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竖直腹板,所述第二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翼板位于第二上翼板上侧,所述第一下翼板位于第二下翼板上侧,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下侧的钢筋位于第一下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间,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侧设有与第二上翼板相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下翼板设有与第二竖直腹板相配合的第二插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的连接节点现浇混凝土,形成包括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的一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柱外壁设有与第二连接端头相对应的凹槽,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上的混凝土一体浇筑至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翼板下侧与钢管柱外壁之间设有加强板。【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钢管柱,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由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钢连接端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管柱上固定有两个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侧固定有与第一钢连接头相配合的第二钢连接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和第二钢连接端头均呈H型结构,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竖直腹板,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竖直腹板。【IPC分类】E04B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钢管柱,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由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钢连接端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管柱上固定有两个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侧固定有与第一钢连接头相配合的第二钢连接头,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和第二钢连接端头均呈H型结构,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竖直腹板,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连接端头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竖直腹板,所述第二竖直腹板上下两侧分别于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下侧和上侧呈一体结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翼板位于第二上翼板上侧,所述第一下翼板位于第二下翼板上侧,所述第一钢连接端头下侧的钢筋位于第一下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间,所述第一竖直腹板上侧设有与第二上翼板相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下翼板设有与第二竖直腹板相配合的第二插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慧娟王博张淑云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