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消沫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81332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消沫泵,包括:前泵壳、后泵壳、支撑体、泵轴和动力机构;前泵壳、后泵壳和支撑体依次固定连接;前泵壳与后泵壳相互配合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支撑体与后泵壳相互配合形成第三腔室;支撑体内设有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泵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四腔室、第三腔室、第二腔室、伸入至第一腔室内;泵轴上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隔板上设有液沫进口,前泵壳上设有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后泵壳上设有泵轴护套、第二出料口和排气口,第二出料口与进料口导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靠,消沫效果好,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消沫栗。
技术介绍
消沫栗是消除工作液体中气体泡沫的专用输送设备,该栗一般与分离机设备配备使用。消沫栗在工作液体中不需添加化学消沫剂,可消除液体中泡沫,节省了能源和原材料,保证所输送的工作液体的纯度和质量,消沫栗适用于淀粉、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行业和部门,可输送温度在0-200°C的流动性好的介质。但现有的消沫栗,由于结构原因,存在体积大,重量重,传动过程中容易造成能量损耗,消沫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效消沫栗。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消沫栗,包括:前栗壳、后栗壳、支撑体、栗轴和动力机构;前栗壳、后栗壳和支撑体依次固定连接,且前栗壳和后栗壳的相接面密封配合,后栗壳与支撑体的相接面密封配合;前栗壳与后栗壳相互配合连接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位于前栗壳和后栗壳相接处设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隔成靠近前栗壳的第一腔室和靠近后栗壳的第二腔室;支撑体与后栗壳相互配合连接形成第三腔室;支撑体内由靠近后栗壳的一侧向远离后栗壳的一侧依次设有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且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之间相互导通,第四腔室与第五腔室导通口处设有用于支撑栗轴的第一轴承,第五腔室内远离第四腔室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轴承同轴布置的第二轴承;栗轴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撑在第五腔室内,且栗轴的一端伸至支撑体的外部与动力机构直连,栗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四腔室、第三腔室、第二腔室、伸入至第一腔室内;栗轴上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栗轴上位于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的部分套装有轴套;在栗轴的轴心线方向上,前栗壳上设有与第一腔室导通的进料口,后栗壳上位于栗轴的外周设有向支撑体方向延伸并将轴套包覆的栗轴护套;栗轴护套与轴套之间设有密封件,栗轴护套靠近支撑体的一端安装有密封盖;在栗轴的轴心线方向上,隔板上且位于栗轴的外周设有导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液沫进口,且液沫进口的口径小于进料口的口径;前栗壳上还设有与第一腔室导通的第一出料口;后栗壳上设有与第二腔室导通的第二出料口和排气口,第二出料口通过循环管道与进料口导通。优选地,隔板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设有紧贴隔板板面的推料杆,推料杆的一端与栗轴固定连接,在栗轴转动过程中,推料杆随之转动。优选地,推料杆为弧形结构,推料杆的凸起面与栗轴的旋转方向一致。优选地,第一叶轮中叶片的叶面上分布有若干个顶部为尖顶的凸起。优选地,各凸起的一侧均设有刃边。优选地,第二叶轮中叶片的叶面上分布有若干个顶部为尖顶的凸起。优选地,各凸起的一侧均设有刃边。优选地,第一叶轮中叶片靠近栗轴的一端设有平衡孔。本专利技术中各结构连接紧密、牢固,这使得传动过程稳定可靠,能耗损失小,占地面积小;且多腔体结构,可有效减轻消沫栗的重量;此外,通过在栗轴外套设轴套,在轴套外包覆栗轴护套,且栗轴护套是由后栗壳延伸而成,栗轴护套穿过第三腔室伸至第四腔室,这使得容纳腔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在提高消沫栗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可有效防止外界杂质或空气进入到栗内。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靠,消沫效果好,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消沫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消沫栗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高效消沫栗,包括:前栗壳1、后栗壳2、支撑体3、栗轴4和动力机构;前栗壳1、后栗壳2和支撑体3依次固定连接,且前栗壳I和后栗壳2的相接面密封配合,后栗壳2与支撑体3的相接面密封配合;前栗壳I与后栗壳2相互配合连接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位于前栗壳I和后栗壳2相接处设有隔板5,隔板5将容纳腔分隔成靠近前栗壳I的第一腔室6和靠近后栗壳2的第二腔室7;支撑体3与后栗壳2相互配合连接形成第三腔室8;支撑体3内由靠近后栗壳2的一侧向远离后栗壳2的一侧依次设有第四腔室9和第五腔室10,且第四腔室9和第五腔室10之间相互导通,第四腔室9与第五腔室10导通口处设有用于支撑栗轴4的第一轴承,第五腔室10内远离第四腔室9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轴承同轴布置的第二轴承。栗轴4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撑在第五腔室10内,且栗轴4的一端伸至支撑体3的外部与动力机构直连,栗轴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四腔室9、第三腔室8、第二腔室7、伸入至第一腔室6内;栗轴4上位于第一腔室6和第二腔室7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第一叶轮15和第二叶轮16,栗轴4上位于第三腔室8和第四腔室9的部分套装有轴套11;在栗轴4的轴心线方向上,前栗壳I上设有与第一腔室6导通的进料口,后栗壳2上位于栗轴4的外周设有向支撑体3方向延伸并将轴套11包覆的栗轴护套12;栗轴护套12与轴套11之间设有密封件,栗轴护套12靠近支撑体3的一端安装有密封盖13。在栗轴4的轴心线方向上,隔板5上且位于栗轴4的外周设有导通第一腔室6和第二腔室7的液沫进口 501,且液沫进口 501的口径小于进料口的口径;通过这种设置,使第二腔室7内的负压大于第一腔室6内负压,以便于将第一腔室6内的泡沫吸入第二腔室7内。前栗壳I上还设有与第一腔室6导通的第一出料口;后栗壳2上设有与第二腔室7导通的第二出料口和排气口,第二出料口通过循环管道与进料口导通,以提高消沫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叶轮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消沫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泵壳(1)、后泵壳(2)、支撑体(3)、泵轴(4)和动力机构;前泵壳(1)、后泵壳(2)和支撑体(3)依次固定连接,且前泵壳(1)和后泵壳(2)的相接面密封配合,后泵壳(2)与支撑体(3)的相接面密封配合;前泵壳(1)与后泵壳(2)相互配合连接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位于前泵壳(1)和后泵壳(2)相接处设有隔板(5),隔板(5)将容纳腔分隔成靠近前泵壳(1)的第一腔室(6)和靠近后泵壳(2)的第二腔室(7);支撑体(3)与后泵壳(2)相互配合连接形成第三腔室(8);支撑体(3)内由靠近后泵壳(2)的一侧向远离后泵壳(2)的一侧依次设有第四腔室(9)和第五腔室(10),且第四腔室(9)和第五腔室(10)之间相互导通,第四腔室(9)与第五腔室(10)的导通口处设有用于支撑泵轴(4)的第一轴承,第五腔室(10)内远离第四腔室(9)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轴承同轴布置的第二轴承;泵轴(4)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撑在第五腔室(10)内,且泵轴(4)的一端伸至支撑体(3)的外部与动力机构直连,泵轴(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四腔室(9)、第三腔室(8)、第二腔室(7)、伸入至第一腔室(6)内;泵轴(4)上位于第一腔室(6)和第二腔室(7)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第一叶轮(15)和第二叶轮(16),泵轴(4)上位于第三腔室(8)和第四腔室(9)的部分套装有轴套(11);在泵轴(4)的轴心线方向上,前泵壳(1)上设有与第一腔室(6)导通的进料口,后泵壳(2)上位于泵轴(4)的外周设有向支撑体(3)方向延伸并将轴套(11)包覆的泵轴护套(12);泵轴护套(12)与轴套(11)之间设有密封件,泵轴护套(12)靠近支撑体(3)的一端安装有密封盖(13);在泵轴(4)的轴心线方向上,隔板(5)上且位于泵轴(4)的外周设有导通第一腔室(6)和第二腔室(7)的液沫进口(501),且液沫进口(501)的口径小于进料口的口径;前泵壳(1)上还设有与第一腔室(6)导通的第一出料口;后泵壳(2)上设有与第二腔室(7)导通的第二出料口和排气口,第二出料口通过循环管道与进料口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建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