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包括将卸料端带式输送机(1)来料送往分料转运站(2)的分料带式输送机(3);进料端位于所述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口下方,分别将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送往不同的缓冲料仓(4)内的上仓带式输送机(5);进料端位于所述缓冲料仓(4)的出料口下方,将缓冲料仓(4)的出料送往用于装船的俯仰带式输送机(6)的出仓带式输送机(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针对每一条船可使用二条以上的俯仰带式输送机同时装船,大幅度提高装船效率,可将货物装到船内不同的位置,在装船过程中使船体保持平衡,减少调整船体位置的时间,在船舶靠离港时间内,卸料端作业可以不停止,提高卸料端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
技术介绍
当一条河流被闸坝封堵,因内河河段船闸的通航能力不足或不稳定,时常造成过闸的运输船只滞留和拥堵,运输货物的船舶需停靠在闸坝一侧的码头,将货物卸到陆地上,通过陆地转绕过闸坝,在闸坝的另一侧的码头装船,继续水路运输,这种水一一陆一一水的运输方式叫做翻坝。为避免过坝拥堵,提高翻坝过程中的卸船和装船效率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翻坝过程中装船效率不高,工艺复杂、投资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效率,减少前期投资,简化工艺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包括将卸料端带式输送机来料送往分料转运站的分料带式输送机;至少二条进料端位于所述分料转运站的出料口下方,分别将分料转运站的出料送往不同的缓冲料仓内的上仓带式输送机;进料端位于所述缓冲料仓的出料口下方,将缓冲料仓的出料送往用于装船的俯仰带式输送机的出仓带式输送机。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河道内设有多个不同吨级的出口泊位,每个出口泊位至少设有一条俯仰带式输送机。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所述出仓带式输送机至少两条,每条出仓带式输送机与至少两条俯仰带式输送机衔接。本改进技术方案可大幅度提高装船效率和生产调节的灵活性。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所述缓冲料仓的底部设有漏料口,在所述漏料口设有给料机。在上述改进方案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所述漏料口设有液压平板阀门;所述给料机为振动给料机。作为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所述分料转运站包括承接分料带式输送机来料的三通料斗。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改进技术方案可单独或组合实施。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设有分料带式输送机和分料转运站,在装船时,针对每一条船可使用二条以上的俯仰带式输送机同时装船,能大幅度提高装船效率,二条以上的俯仰带式输送机同时装船,可将货物装到船内不同的位置,在装船过程中,使船体保持平衡,减少调整船体位置的时间,提高安全性。设有缓冲料仓,在船舶靠离港时间内,卸料端作业可以不停止,可提高卸料端的作业效率。【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实施例翻坝转运装船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翻坝转运装船系统的上仓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翻坝转运装船系统的出缓冲料仓段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翻坝转运装船系统的分料段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翻坝转运装船系统的俯仰带式输送机段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包括二条将卸料端带式输送机I来料送往分料转运站2的分料带式输送机3,分料转运站2设有承接分料带式输送机3来料的三通料斗10,各三通料斗10将来料分成二部分;每一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口下方设有二条上仓带式输送机5,四条上仓带式输送机5的进料端分别位于两三通料斗10的出料口下方,分别将各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送往四个不同的缓冲料仓4内,各缓冲料仓4均为筒形料仓,各缓冲料仓4底部均设有漏料口,在漏料口设有液压平板阀门8,在液压平板阀门8的下方设有振动给料机9,承接各缓冲料仓4出料的出仓带式输送机7的进料端位于缓冲料仓4的振动给料机9的下方,每一缓冲料仓4的下方设有两条出仓带式输送机7,出仓带式输送机7分别将各缓冲料仓4的物料送往用于装船的俯仰带式输送机6,俯仰带式输送机6的数量与出仓带式输送机7的数量相等,安装位置一一对应。设有分料带式输送机3和分料转运站2,将卸料端来料分别送往不同的缓冲料仓4,每一缓冲料仓4的下方设有两条出仓带式输送机7,在装船时,针对每一条船可使用二条以上的出仓带式输送机7和俯仰带式输送机6同时装船,大幅度提高装船效率,二条以上的俯仰带式输送机6同时装船,可将货物装到船内不同位置,例如同时装到船体的头部和尾部,在装船过程中,使船体保持平衡,减少调整船体位置的时间,提高安全性。设有缓冲料仓4,缓冲料仓4的底部设有漏料口,在漏料口设有液压平板阀门8,在液压平板阀门8的下方设有振动给料机9,在船舶靠离港时间内,关闭液压平板阀门8,出口泊位船舶进港期间仍可接受卸料端输送的来料,卸料端作业可以不停止,可提高卸料端的作业效率,降低生产调度过程中的难度与工作量。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以上优选实施方式,还可在本技术权利要求和说明书限定的精神内,进行多种形式的变换和改进,能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技术效果,故不重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或联想到的所有方案,只要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之内,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卸料端带式输送机(I)来料送往分料转运站(2)的分料带式输送机(3);至少二条进料端位于所述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口下方,分别将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送往不同的缓冲料仓(4)内的上仓带式输送机(5);进料端位于所述缓冲料仓(4)的出料口下方,将缓冲料仓(4)的出料送往用于装船的俯仰带式输送机(6)的出仓带式输送机(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河道内设有多个不同吨级的出口泊位,每个出口泊位至少设有一条俯仰带式输送机(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仓带式输送机(7)至少两条,每条出仓带式输送机(7)与至少两条俯仰带式输送机(6)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料仓(4)的底部设有漏料口,在所述漏料口设有给料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料口设有液压平板阀门(8);所述给料机为振动给料机(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转运站(2 )包括承接分料带式输送机(3 )来料的三通料斗(10)。【专利摘要】一种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包括将卸料端带式输送机(1)来料送往分料转运站(2)的分料带式输送机(3);进料端位于所述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口下方,分别将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送往不同的缓冲料仓(4)内的上仓带式输送机(5);进料端位于所述缓冲料仓(4)的出料口下方,将缓冲料仓(4)的出料送往用于装船的俯仰带式输送机(6)的出仓带式输送机(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针对每一条船可使用二条以上的俯仰带式输送机同时装船,大幅度提高装船效率,可将货物装到船内不同的位置,在装船过程中使船体保持平衡,减少调整船体位置的时间,在船舶靠离港时间内,卸料端作业可以不停止,提高卸料端作业效率。【IPC分类】B65G67/60【公开号】CN205132601【申请号】CN201520909651【专利技术人】化润虎, 叶桂林, 穆磊 【申请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状物料翻坝转运装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卸料端带式输送机(1)来料送往分料转运站(2)的分料带式输送机(3);至少二条进料端位于所述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口下方,分别将分料转运站(2)的出料送往不同的缓冲料仓(4)内的上仓带式输送机(5);进料端位于所述缓冲料仓(4)的出料口下方,将缓冲料仓(4)的出料送往用于装船的俯仰带式输送机(6)的出仓带式输送机(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化润虎,叶桂林,穆磊,
申请(专利权)人:泰富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