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439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包括手柄(1)、油泵(2)、活塞杆(10)、复位弹簧(11)、外管(15)、油缸盖(16)、螺杆(17)、提手(19)、油缸座(20),其特征在于:还有单向阀(3)、(5)、(6)、(8)、顺序阀(7)、大油缸(9)、芯杆(12)、小油缸(13)、卸荷阀(14)、活塞头(18)、二级单向阀(22),小油缸(13)的一端固定在油缸座(20)上,另一端伸入活塞杆(10),小油缸(13)与活塞杆(10)之间留有间隙,作为卸荷回路,芯杆(12)安装于小油缸(13)中,在卸荷阀(14)内部设立了二级单向阀(22),复位弹簧(11)设于活塞杆(10)内部,一端固定在油缸座(20)上,另一端固定在活塞头(18)上,在大油缸(9)、油缸盖(16)、油缸座(20)与外管(15)之间形成油池(4),单向阀(5)设于小油缸(13)下端,顺序阀(7)设于单向阀(8)与油泵(2)之间,并与大油缸(9)和活塞杆(10)之间的油腔通过油路相通。(*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千斤顶,特别是一种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
技术介绍
现有类似的千斤顶,快速成起升均为卧式设计,且均存在加工不方便,难度较大,结构较复杂,不易组装,快速起升效果不够理想的缺点。立式千斤顶尚无自动复位功能,且存在结构不够合理,组装十分困难,工效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加工组装方便,快速起升稳定可靠,且能自动复位的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包括手柄、油泵、活塞杆、复位弹簧、外管、油缸盖、螺杆、提手、油缸座,其特征在于还有单向阀、顺序阀、大油缸、芯杆、小油缸、卸荷阀、活塞头、二级单向阀、小油缸的一端固定在油缸座上,另一端伸入活塞杆,小油缸与活塞杆之间留有间隙,作为卸荷回路,芯杆安装于小油缸中,在卸荷阀内部设立了二级单向阀,复位弹簧设于活塞杆内部,一端固定在油缸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活塞头上,在大油缸、油缸盖、油缸座与外管之间形成油池,单向阀设于小油缸下端,顺序阀设于单向阀与油泵之间,并与大油缸和活塞杆之间的油腔通过油路相通。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提手通过销轴固定在油缸座上。小油缸中的液压油通过油路与卸荷阀内部二级单向阀上部油腔相通,并通过卸荷阀回油。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串联大、小油缸实现快速起升,结构更简单,加工组装方便,快速起升稳定可靠。2、通过二级单向阀,巧妙地将小油缸和大油缸油路屏避开,为实现快速起升提供保障,同时简化了卸荷油路。3、简化了小油缸和芯杆结构,使加工简单,性能可靠,成本较低。4、独特的复位弹簧结构,使其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3为油缸座的局部结构图;图4为油缸座的A-A剖视图;图5为油缸座的B-B剖视图;图6为油缸座的C-C剖视图;图7为提手的局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图7,本技术包括手柄1、油泵2、单向阀3、5、6、8、顺序阀7、大油缸9、活塞杆10、复位弹簧11、芯杆12、小油缸13、卸荷阀14、外管15、油缸盖16、螺杆17、活塞头18、提手19、油缸座20等。小油缸13一端固定在油缸座20上,另一端伸入活塞杆10;小油缸13与活塞杆10之间留有间隙,作为卸荷回路;芯杆12安装于小油缸13中;在卸荷阀14内部设立了二级单向阀22,巧妙地将小油缸13和大油缸9中的液压油屏避开;复位弹簧11设于活塞杆10内部,一端固定在油缸座20上,另一端固定在活塞头18上;在大油缸9、油缸盖16、油缸座20与外管15之间形成油池4;单向阀5设于小油缸13下端,顺序阀7采用单向压力控制阀,设于单向阀5左侧,通过单向阀8与大油缸9相通;提手19通过销轴21固定在油缸座20上。使用时将提手19调节于水平位置固定,操作手柄1,提升时油泵2吸油,单向阀3打开,油箱4中的液压油经单向阀3进入到油泵2中,手柄1下压时,吸入到油泵2中的液压油打开单向阀5,进入小油缸13中,推动芯杆12,同时带动活塞杆10前进,此时活塞杆10与大油缸9之间形成真空,打开单向阀6,从油箱4中吸油进入大油缸9中,由于压力作用,通过卸荷阀14内部的二级单向阀22,巧妙地将进入小油缸13与大油缸9中的液压油屏避开。本千斤顶通过串联大油缸9和小油缸13结构,实现快速起升。当千斤顶承受负载操作时,油泵2中的油打开单向阀5进入小油缸13后,压力增加,打开顺序阀7、单向阀8进入大油缸9中,实现慢速起升,与普通千斤顶相同。卸荷时,打开卸荷阀14,小油缸13中的油经油孔23,通过卸荷阀14回到油箱4中,大油缸9中的油通过二级单向阀22和卸荷阀14回到油箱4中,同时在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活塞杆10自动下降复位。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包括手柄(1)、油泵(2)、活塞杆(10)、复位弹簧(11)、外管(15)、油缸盖(16)、螺杆(17)、提手(19)、油缸座(20),其特征在于还有单向阀(3)、(5)、(6)、(8)、顺序阀(7)、大油缸(9)、芯杆(12)、小油缸(13)、卸荷阀914)、活塞头(18)、二级单向阀(22),小油缸(13)的一端固定在油缸座(20)上,另一端伸入活塞杆(10),小油缸(13)与活塞杆(10)之间留有间隙,作为卸荷回路,芯杆(12)安装于小油缸(13)中,在卸荷阀(14)内部设立了二级单向阀(22),复位弹簧(11)设于活塞杆(10)内部,一端固定在油缸座(20)上,另一端固定在活塞头(18)上,在大油缸(9)、油缸盖(16)、油缸座(20)与外管(15)之间形成油池(4),单向阀(5)设于小油缸(13)下端,顺序阀(7)设于单向阀(8)与油泵(2)之间,并与大油缸(9)和活塞杆(10)之间的油腔通过油路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提手(19)通过销轴(21)固定在油缸座(2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小油缸(13)中的液压油通过油路(23)与卸荷阀(14)内部二级单向阀(22)上部油腔相通,并通过卸荷阀(14)回油。专利摘要一种快速起升自动复位立式千斤顶,包括提手、活塞杆、大油缸、卸荷阀、单向阀、油缸盖、外管、手柄、复位弹簧、螺杆,小油缸、芯杆、顺序阀、单向阀、油缸座等。本技术采用串联大、小油缸方式实现千斤顶快速起升,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全稳定。复位弹簧安装于活塞杆内部,一端固定在油缸座,另一端固定在活塞头上,从而实现立式千斤顶快速起升、卸荷后自动复位的功能,操作方便快捷。文档编号B66F3/24GK2575081SQ02248138公开日2003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8日专利技术者朱荣俊 申请人:台山市英利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荣俊
申请(专利权)人:台山市英利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