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起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4279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压起重机构,是由底座,开设在底座上的高压油路、放油油路,安装在底座上的大泵芯、小泵芯、油缸、外套,设在油缸内的活塞杆和设在活塞杆腔内的支承杆组成,所述底座上还开设有低压油路、软管接孔29,软管接孔29与低压油路的低压泵芯腔20相通,所述活塞杆16的顶部开设有软管接孔30,软管接孔30与活塞杆腔31相通,软管23的一端与软管接孔29连接,另一端与软管接孔30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空载或轻载情况下能使千斤顶快速推升到预定位置,具有省时省力的优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起重机构,特别是一种空载或轻载时能快速起升的液压起重机构,安装在千斤顶上,是使千斤顶起升的液压部件。现有千斤顶的液压起重机构,由于只有同一泵芯在起作用,所以活塞杆的运动速度只能保持在同一速度上。当液压起重机构处于空载或轻载情况下,要使活塞杆在较短时间内推升至预定位置,只能靠快速揿动泵芯,费时又费力。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可在空载或轻载情况下快速推升,又可在重载情况下与原千斤顶一样缓慢上升的液压起重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液压起重机构,是由底座22,开设在底座22上的高压油路、放油油路,安装在底座22上的大泵芯18、小泵芯19,与底座22连接的油缸33、外套32,设在油缸33内的活塞杆16和设在活塞杆腔31内的支承杆15组成,所述底座22上还开设有低压油路、软管接孔29,软管接孔29与低压油路的低压泵芯腔20相通,所述活塞杆16的顶部开设有软管接孔30,软管接孔30与活塞杆腔31相通,软管23的一端与软管接孔29连接,另一端与软管接孔30连接。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叙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A-A″低压油路剖视图。图4为图1的″B-B″高压油路剖视图。图5为图1的″C-C″补油油路剖视图。图6为图1的″D-D″泵芯的剖视图。图7为图1的″E-E″活塞杆16与软管23连接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底座22的立体结构图。本技术的低压油路是由低压泵芯腔20、低压吸油孔2、低压回油孔8、低压工艺孔34、低压油堵孔36、低压调压进油孔35、低压调压回油孔25、钢球1、低压调压钢球3组成,低压泵芯腔20与低压工艺孔34和低压回油孔8连接,低压回油孔8与放油回油孔28连接,低压工艺孔34与低压油堵孔36和低压调压进油孔35连接,低压油堵孔36与低压吸油孔2连接,低压调压进油孔35与低压调压回油孔25连接,钢球1在低压油堵孔36的阀座上,低压调压钢球3在低压调压进油孔35上方的阀座上。低压吸油孔2、低压调压回油孔25为竖直孔,其孔口在底座22的面上并在外套腔17内。本技术的高压油路是由高压泵芯腔21、高压进油孔26、高压吸油孔6、高压回油孔11、高压工艺孔37、高压油堵孔39、高压调压进油孔38、高压调压回油孔27、钢球4、5、高压调压钢球7组成,高压泵芯腔21与高压工艺孔37和高压回油孔11连接,高压回油孔11与放油进油孔40连接,高压工艺孔37与高压油堵孔39和高压调压进油孔38连接,高压油堵孔39与高压进油孔26和高压吸油孔6连接,高压调压进油孔38与高压调压回油孔27连接,钢球5在高压油堵孔39的下方阀座上,钢球4在高压油堵孔39的上方阀座上,高压调压钢球7在高压调压进油孔38的上方阀座上。高压进油孔26、高压吸油孔6、高压调压回油孔27为竖直孔,其孔口均在底座22的面上,且高压进油孔26的孔口在油缸腔12内,而高压吸油孔6、高压调压回油孔27的孔口在外套腔17内。本技术的放油油路是由放油回油孔28、放油进油孔40和放油钢球10组成,放油回油孔28的一端与放油进油孔40相连,另一端在底座22的面上且在外套腔17内,放油进油孔40的另一端与高压回油孔11连接,放油钢球10在放油进油孔40及放油阀杆9的阀座之间。本技术在底座22上还增设有一补油油路14,补油油路14的一端开设在底座22的面上且在外套腔17内,另一端开设在底座22的面上且在油缸腔12内,钢球13设置在补油油路14的阀座上。补油油路14的作用是当活塞杆16在快速向前运动时能使外套腔17内的液压油能及时地补充到油缸腔12内。本技术的大泵芯18与小泵芯19之间通过圆柱销24连接。由于在加工底座22时难于保证低压泵芯腔20与高压泵芯腔21之间的同轴度,因此造成配合上的误差。而采用圆柱销24连接时,由于圆柱销24和大、小泵芯18、19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可用来纠正低压泵芯腔20与高压泵芯腔21之间存在的同轴度误差并且保证配合上的要求。本技术的软管接孔29开设在底座22上,其内安装有软管23的一端,软管23与低压泵芯腔20相通。本技术的软管接孔30开设在活塞杆16的顶部,其内安装有软管23的另一端,软管23又与活塞杆16内的活塞杆腔31相通。这种结构使低压泵芯腔20内的低压油由软管23引入活塞杆16顶部的活塞杆腔31内,再通过支承杆15的反向作用而快速推动活塞杆16向前运动。本技术是这样来工作的首光分析当千斤顶处于轻载或空载情况下按下千斤顶的操作手柄,这时大泵芯18和小泵芯19同时向上运动产生真空,通过大气压的作用外套腔17内的液压油分别从低压吸油孔2和高压吸油孔6进入低压泵芯腔20和高压泵芯腔21内;然后大、小泵芯18、19又同时向下运动产生油压,由于轻载时的油压较低,所以低压调压钢球3和高压调压钢球7堵住油路而使低压调压阀和高压调压阀均处于关闭状态,这时低压泵芯腔20内的低压油通过软管23进入活塞杆16顶部的活塞杆腔31内,由于支承杆15顶住底座22,因此活塞杆腔31的液压油推动活塞杆16向前运动,由于低压泵芯腔20的截面积远大于支承杆15的截面积,所以可使千斤顶快速上升。与此同时,高压泵芯腔21内的液压油通过顶开钢球4由高压进油孔26而进入油缸腔12内,从而推动活塞杆16向前运动,由于高压泵芯腔21的截面积远小于活塞杆16的截面积,所以推动千斤顶上升的速度较慢,此时由于油缸腔12内产生真空,由外套腔17内的液压油通过补油油路14并顶开钢球13而进入油缸腔12进行补油。接着分析当千斤顶处于重载情况下按下千斤顶的操作手柄,这时大泵芯18和小泵芯19同时向上运动产生真空,通过大气压的作用外套腔17内的液压油分别从低压吸油孔2和高压吸油孔6进入低压泵芯腔20和高压泵芯腔21内;然后大、小泵芯18、19又同时向下运动产生油压,由于此时重载时油压较高,所以低压调压钢球3被顶开,使低压调压阀处于开放状态,而高压调压钢球7仍处于关闭状态,这时低压泵芯腔20内的低压油通过低压工艺孔34、低压调压进油孔35、低压调压回油孔25而回流至外套腔17内;高压泵芯腔21内的液压油通过顶开钢球4由高压进油孔26而进入油缸腔12内而推动活塞杆16向前运动,由于高压泵芯腔21的截面积远小于活塞杆16的截面积,因此千斤顶上升速度较慢。当机构处于超载时,高压调压钢球7被顶开,使高压液压油通过高压调压进油孔38、高压调压回油孔27而回到外套腔17内,起到调整油压和保护机构安全的作用。当千斤顶工作结束时,缓慢松开放油阀9,这时低压泵芯腔20和高压泵芯腔21内的液压油分别通过低压回油孔8、高压回油孔11顶开放油钢球10后由放油回油孔28回到外套腔17内。本技术由于在底座22上增设有一低压油路,当千斤顶处于轻载或空载情况下通过软管23将低压泵芯腔20内的液压油引入活塞杆16顶部的活塞杆腔31内,再由支承杆15的反向作用使活塞杆16向前快速推升,既省力又省时;同时,当千斤顶在重载情况时与原千斤顶一样能缓慢推升。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起重机构,是由底座(22)。开设在底座(22)上的高压油路、放油油路,安装在底座(22)上的大泵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起重机构,是由底座(22),开设在底座(22)上的高压油路、放油油路,安装在底座(22)上的大泵芯(18)、小泵芯(19),与底座(22)连接的油缸(33)、外套(32),设在油缸(33)内的活塞杆(16)和设在活塞杆腔(31)内的支承杆(1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2)上还开设有低压油路、软管接孔(29),软管接孔(29)与低压油路的低压泵芯腔(20)相通,所述活塞杆(16)的顶部开设有软管接孔(30),软管接孔(30)与活塞杆腔(31)相通,软管(23)的一端与软管接孔(29)连接,另一端与软管接孔(3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耀军屈维军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千斤顶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