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8824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起重机、绞盘、绞车或滑车的载荷吊挂元件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承索器。它包括墙板、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墙板由上、下墙板构成,承重主索上滑轮组至少有二组,分别位于墙板中线两侧左右对称,在墙板的中线上、承重主索上滑轮组的下方还有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承重主索下滑轮组及牵引、起重钢丝绳的上滑轮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索器,保证了其使用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大跨度缆索系统的使用安全,而且减少了承索器的使用数量,既经济又实惠。(*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用于起重机、绞盘、绞车或滑轮的载荷吊挂元件或装置
,特别涉及的是一种缆索吊装系统的承索器
技术介绍
缆索吊装系统在其索跨较小时,由承重主索、天线跑车、起重绳、牵引绳、塔架及锚固装置等基本部分组成。当索跨比较大时,天线线跑车与索塔上的转线滑车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起吊钢绳及牵引钢丝绳在其垂度一定的条件下张力较大,会增加吊点的配重和牵引绳的牵引力。为了有效地减小吊点的配重和前牵引绳的牵引力,一般都在缆索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增设承索器。这种承索器一般按一定间距设置一个,相邻两承索器之间,承索器与天线跑车之间及承索器与塔顶转线滑车之间用钢丝绳连接。该承索器随天线跑车的移动而移动,故称为被动式承索器(或称传统式承索器)。传统式承索器在吊点移向索跨的左方时,则左方承索器间相互靠拢,其间的连接钢丝绳下垂,右方的承索器间的连接钢丝绳被拉紧;反之吊点走移至索跨的右方时,则在右方的承索器相互靠拢,连接钢丝绳下垂,而左方的连接钢绳被拉直;如此多次反复后,下垂的连接钢丝绳会发生扭绞进而被拉断,导致承索器失效。同时,承索器在使用时,由于风力的作用、吊点和起吊重量变化及吊点位置的变化,还会发生承索与主索交叉缠缆、承索与主索离开相关滑轮而摩擦承索器墙板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缆索系统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承索器间距往往较小(一般为20m)左右,所用承索器数量较多,也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既经济实惠又保证大跨度缆索系统使用安全的承索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承索器,包括墙板、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墙板由上、下墙板构成,上墙板的两顶端各至少有一个用于连接的装衬管和销轴的孔、两下端各至少有一个与下墙板连接的孔,下墙板的两腰边上各焊有至少一块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有与上墙板连接的孔,孔和孔通过销轴连接,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至少有二组,分别位于墙板中线两侧左右对称,在墙板的中线上、承重主索上滑轮的下方还有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承重主索下滑轮组及位于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上方的、用轴固定在墙板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上滑轮组。上述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与承重主索下滑轮组间的间隙的垂直距离为承重主索直径与(3~40mm)之和,承重主索上滑轮组的滑轮下边缘与承重主索下滑轮组的滑轮上边缘间的间隙为(3~3/4承重主索直径)mm。上述的索引钢丝绳上滑轮组与索引钢丝绳下滑轮组间的间隙为牵引钢丝绳直径与(3~20mm)之和,牵引钢丝绳上滑轮组的滑轮下边缘与牵引钢丝绳下滑轮组的滑轮上边缘间的间隙为(2~3/4牵引钢丝绳直径)mm。上述的起重钢丝绳上滑轮组与起重钢丝绳下滑轮组间的间隙为起重钢丝绳直径与(3~20mm)之和,起重钢丝绳上滑轮组的滑轮下边缘与起重钢丝绳下滑轮组的滑轮上边缘间的间隙为(2~3/4起重钢丝绳直径)mm。本技术的承索器墙板分为上下两部分,便于通过连接板和销轴拼装成整体或拆除。由于本技术的承索器的滑轮组分别设置于承重主索和牵引、起重承索的上、下方,对承重主索和牵引、起重承索进行了有效约束,因而承索器间的距离加大,减少了承索器的使用数量。既经济实惠又因为承索器间的连接钢绳在主动牵引力的作用下,较使用传统式承索器时下垂更小,因而确保承重主索和牵引、起重承索在滑轮处不下垂,承重主索和牵引、起重承索在滑轮组间有序的运行,在运行中不会发生承重主索与牵引、起重承索相互缠绕,承重主索与牵引、起重承索摩擦墙板等影响吊装系统使用安全的现象,保证了承索器使用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大跨度缆索系统的使用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承索器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承索器的结构示意主视图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承索器的使用状态参考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承索器的使用状态参考主视图的B-B剖视图。图5是传统式承索器的使用状态参考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承索器,包括墙板1、用轴2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用轴4固定在墙板1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5、6,墙板1由上、下墙板7、8构成,上墙板7的两顶端各至少有一个用于连接的装衬管9和销轴10的孔11、两下端各至少有一个与下墙板8连接的孔12,下墙板8的两腰边上各焊有至少一块连接板13,连接板13的一端有与上墙板7连接的孔14,孔12和孔14通过销轴15连接,用轴2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至少有二组,分别位于墙板1中线两侧左右对称,在墙板1的中线上、承重主索上滑轮3的下方还有用轴16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下滑轮组17及位于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5、6上方的、用轴18固定在墙板1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上滑轮组19、20。上述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与承重主索下滑轮组17间的间隙24为86mm,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的滑轮下边缘与承重主索下滑轮组17的滑轮上边缘间的间隙25为30mm。上述的索引钢丝绳上滑轮组19与索引钢丝绳下滑轮组5间的间隙26为40mm,牵引钢丝绳上滑轮组19的滑轮下边缘与牵引钢丝绳下滑轮组5的滑轮上边缘间的间隙27为10mm。上述的起重钢丝绳上滑轮组20与起重钢丝绳下滑轮组6间的间隙28为40mm,起重钢丝绳上滑轮组20的滑轮下边缘与起重钢丝绳下滑轮组6的滑轮上边缘间的间隙29为10mm。本技术的承索器墙板1分为上7、下8两部分,便于通过连接板13和销轴15拼装成整体或拆除。如图3、4所示,由于本技术的承索器的滑轮组3、17,5、19和6、20分别设置于承重主索21和牵引、起重承索22、23的上、下方,对承重主索21和牵引、起重承索22、23进行了有效约束,因而承索器间的距离加大,减少了承索器的使用数量。既经济实惠又因为承索器间的连接钢绳30在主动牵引力的作用下,较使用传统式承索器时下垂更小,不会扭绞。牵引、起重承索22、23在滑轮处不下垂,承重主索21和牵引、起重承索22、23在滑轮组3、17、5、19和6、20间有序的运行,在运行中不会发生承重主索21与牵引、起重承索22、23相互缠绕,承重主索21与牵引、起重承索22、23摩擦墙板1等影响吊装系统使用安全的现象,保证了承索器使用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大跨度缆索系统的使用安全。本技术的承索器在使用中,通过卷扬机使连接钢绳30运行时,承重主索21在滑轮组3、17之间有效而有序地运动,牵引、起重承索22、23在滑轮组5、19和6、20之间有效有序地运行,并保证牵引、起重承索22、23在滑轮处不下垂,而连接钢绳30本身也仅产生较小的下垂,避免了扭绞现象。如图5所示,传统式承索器的结构,因只有用轴31、32分别固定在墙板33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4和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35、36,所以易发生连接索37的扭绞,进而拉断而导致承索器失效,影响缆索系统的使用安全。本技术的承索器,不限于以上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它根据缆索吊装系统的具体情况而定。权利要求1.一种承索器,包括墙板(1)、用轴(2)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用轴(4)固定在墙板(1)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索器,包括墙板(1)、用轴(2)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用轴(4)固定在墙板(1)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5、6),其特征在于墙板(1)由上、下墙板(7、8)构成,上墙板(7)的两顶端各至少有一个用于连接的装衬管(9)和销轴(10)的孔(11)、两下端各至少有一个与下墙板(8)连接的孔(12),下墙板(8)的两腰边上各焊有至少一块连接板(13),连接板(13)的一端有与上墙板(7)连接的孔(14),孔(12)和孔(14)通过销轴(15)连接,用轴(2)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至少有二组,分别位于墙板(1)中线两侧左右对称,在墙板(1)的中线上、承重主索上滑轮组(3)的下方还有用轴(16)固定在墙板(1)上的承重主索下滑轮组(17)及位于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下滑轮组(5、6)上方的、用轴(18)固定在墙板(1)上的牵引、起重钢丝绳承索上滑轮组(19、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佐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