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悬梁的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79047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2:51
一种用于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悬梁的模架,所述模架包括通过下板互相分开的多个侧板,所述下板可以以可调节高度的方式被固定到侧板。每个下板由两个半板构成,第一半板比第二半板长,其中,每个半板包括连接横向边缘,该连接横向边缘连接到另一个半板的横向边缘,其中,两个半板可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可拆卸地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下板,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被配置用于通过平面接触附接它们的连接横向边缘,其中,所述第一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与其内表面形成钝角,并且所述第二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形成与前述钝角互补的锐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尤其是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梁的悬梁的模架。模架包括至少两个矩形侧板和一个下板,这些板中的每个都具有形成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与成形表面相反并设置有横向肋及两个纵向边缘和两个横向边缘的外表面。当本专利技术的模架实体处于操作模架位置时,两个侧板竖直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继而水平布置的下板彼此分开,从而使得下板的两个纵向边缘中的每个通过互相固定装置与相应的侧壁的内表面平面接触。
技术介绍
在受地震运动影响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依靠基于混凝土墙和替代墩柱支撑相应的楼板的悬梁的构造分类学,其中,已知主梁或梁是旋主梁或悬梁,因为它们的边缘大于它们支撑的楼板,并且因为它们突起到楼板下方。传统上,在悬梁的模架中,通常布置部分地重构悬梁的外部轮廓的一系列木质板,具体地,用于形成梁的下表面的底部板材,被竖直地钉入底部板材以便形成两个侧表面的两个侧板材,以及最后从侧板材的上沿钉入的两个上板材,用于形成填料区域,作为与结构的楼板的其余部分的过渡。除了用于模架的木质板材之外,侧板材需要被侧向加固,以抵抗将倒入它们和底部板材之间的混凝土的侧向力。木料通常被用作侧向加固材料,其通常斜靠侧板材的外表面并平行于悬梁的纵向方向。为了确保这些木料的位置及其紧固,基于木质框架方块或沿对角线布置的较短木料临时提出的多种方案,木质框架方块和较短木料支靠在梁的底部的模架板材的延伸部分上或在支靠在下楼板上的其他板材或撑木上。一般来说,通过钉子附接用于侧向加固及其紧固的部件,这(加上所使用的多个构件)涉及安装过程中的相当多的时间,并且在其稳定性方面通常具有不确定的结果。此外,应该提及的是,用于侧向加固的多数元件是不可重复使用的,因为它们经常被切割至适合特定梁的模架的尺寸,或仅基于当时在建筑工地可获得的材料。此外,存在更完美的用于悬梁的模架,其具有用于侧向加固的装置,诸如专利ES8207259中描述的模架,设置有夹具,夹具的核心可从其固定位置下方靠近侧面模架元件。在另一方面,当建筑工地处的突起悬梁具有相同的剖面,或者它们的厚度和高度是另一个的倍数时,可使用基于与壁模架中所使用的那些类似的金属板和坚固附接装置的模架系统。基于板的悬梁模架的一些例子包括在专利文件CN102116080A、KR20100123232A中。基于板的模架的优点包括提高被安装在待形成的梁表面周围的一组板的稳定性,以及其安装遵循防错模式的事实。在成本方面,与基于木质板材的模架相比,基于板的模架需要更多材料和租金成本,以便在建筑工地使用,应该记住对板的使用必须从它们被安装时开始付款,直到当倾倒的混凝土已经完全硬化并且可拆下侧板和下板时就地拆装。期望用于悬梁的模架由模架板组成,所述模架板可组装到彼此并且容易快速地安装和拆装,尤其是容许其部件之间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以便优化它们的使用,从而使得根据混凝土硬化的过程,可拆下某些部件,以便再次用于建筑工地的其他地方,而不必等待拆卸整个模架的常规建立时间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供以上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悬梁的模架。所述模架包括多个侧板和下板,每个板具有形成所述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在操作模架位置,每侧的所述侧板(形成悬梁的两个相反侧面)竖直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水平布置的所述下板彼此分开,从而使得所述下板的纵向边缘通过互相固定装置与所述侧板的内表面平面接触。实质上,所述模架的特征在于,所述下板相对于所述侧板的固定是可进行高度调节的,以便使所述模架适应不同高度的悬梁。此外,每个下板由两个半板构成,第一半板比第二半板长。每个半板包括内成形表面、外表面、两个纵向边缘、端部横向边缘和。连接横向边缘,所述连接横向边缘连接到另一个半板的另一个连接横向边缘,其中,两个半板能够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可拆卸地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下板,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被配置用于通过平面接触附接它们的连接横向边缘。所述第一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与其内表面形成钝角,并且所述第二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形成与前述钝角互补的锐角,就是说,前述角度之和为180°。以下述方式配置所有前述这些,即,两个半板处于耦接位置时,两个半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齐平,分别构成所述下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两个半板的纵向边缘以共面方式布置,构成所述下板的纵向边缘,并且所述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和所述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构成所述下板的两个横向边缘。必须理解,纵向边缘是组成板或半板的外周框架的壁,是沿与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边缘,并且横向边缘沿垂直方向延伸。为了清楚起见,应该注意到,在下文中,板或半板的内部将被理解成由所述外表面以及所讨论的板或半板的纵向和横向边缘界定的面向外开口空间。优选地,下板和侧板的所有纵向和横向边缘都由垂直于板的内表面并从所述内表面延伸超过板的外表面的相应平坦表面组成。每个下板由通过它们的横向边缘(被称作连接边缘)之一耦接到彼此的两个半板组成并且所述连接横向边缘被配置为与板的内表面形成锐角和互补钝角的壁的事实使得能够在混凝土已经足够硬化时部分地拆装下板。具体地,当混凝土已经具有一定抗力时,最长的第一半板的钝角配置使得能够从模架的其余部分分开此第一半板(在已经移开侧板之后),仅留下下板的第二半板,以形成悬梁的下表面,直到悬梁的混凝土完全获得梁所设计的抗力。因此,可在浇筑混凝土三天后拆下第一半板,而不会干扰第二半板的位置,并且第一半板可用于建筑工地的其他地方或被送回给模架供应商,由此节省租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特征,每个下板的第二半板设置有容纳装置,以在所述第二半板中可拆卸地耦接螺栓或销钉的端部,所述螺栓或销钉的另一端能够插入支柱或支撑件的上端中,所述容纳装置耦接在所述外表面下方并且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可围绕与所述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横向轴线旋转,所述容纳装置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螺栓或销钉插入外壳装置中的所述支柱或支撑件能够采取相对于所述第二半板的外表面所成角度在至少锐角至直角的范围内的位置。这些容纳装置使得(除其他之外)第二半板能够继续形成悬梁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在拆下第一半板时被通过所容纳的螺栓或销钉耦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支撑。在操作模架位置,支柱将被布置成与第二半板的外表面形成直角。相反,在模架过程的任何时刻,第一模架半板都不需要被任何支柱支撑,除了最初的第一半板之外,就是说,位于悬梁从其突起的墩柱后面的第一半板。此最初第一半板设置有容纳装置,以便在其中可拆卸地耦接螺栓或销钉的端部,螺栓或销钉的另一端可插入支柱或支撑件的上端中,所述容纳装置牢固地附接在外表面下方。以此方式,在操作模架位置,每个下板由支柱支撑,具体是耦接到其第二半板的支柱,除了最初的下板之外,最初的下板由两个支柱支撑,每个半板中一个。建议在用混凝土浇筑悬梁二十四小时之后,应该拆下侧板,并且在三天之后,拆下第一下半板,包括最初的下半板。同时,梁将由親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支承二十八天,二十八天后拆下第二半板,由此完成梁的剥离。我们可以明白本专利技术的模架实体防止必须在剥离阶段期间再次支承悬梁,因为支柱不必被拆下并再次放置。反而,耦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不经历任何改变;它们从在模架过程开始时被放置的时刻直到完成剥离都保持处于它们的位置,这简化了整个过程。第二半板和最初的第一半板的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悬梁的模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悬梁的模架(1),所述模架(1)包括多个侧板(3、4)和下板(2),其中,每个板具有形成所述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21、31、41),并且其中,在操作模架位置,每侧的所述侧板(3、4)竖直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水平布置的所述下板(2)彼此分开,从而使得所述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通过互相固定装置(52、53、54、55、56、57)与所述侧板(3、4)的内表面(31、41)平面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2)相对于所述侧板(3、4)的固定是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以便使所述模架适应不同高度的悬梁,并且每个下板(2)由两个半板(201、202)构成,第一半板(201)比第二半板(202)长,其中,每个半板(201;202)包括连接横向边缘(271;272),所述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连接到另一个半板(202;201)的另一个连接横向边缘(272;271),其中,所述两个半板(201;202)能够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6)可拆卸地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下板(2),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6)被配置用于通过平面接触附接它们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其中,所述第一半板(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1)与其内表面(211)形成钝角,并且所述第二半板(202)的连接横向边缘(272)形成与前述钝角互补的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哈马博韦G·阿迪拉洛佩斯
申请(专利权)人:伊韦拉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西班牙;ES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