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74206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是包括一视窗外盖、一U型框架、一一字型框架、一第一L型框架、一第二L型框架以及一背光结构。该视窗外盖是呈矩形结构,并包括一油墨位置,该油墨位置是位于该视窗外盖左、右以及下侧边缘,并呈一U型。该U型框架是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之该油墨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更揭露一种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方法。透过上述之结构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贴合到视窗外盖的定位仅需一次,且整体结构支撑强化,不会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干涉,更提高背光结构组装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特别是一种贴合到视窗外盖的定位仅需一次,整体结构支撑强化,不会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干涉,提高背光结构组装良率之。
技术介绍
请考图1以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7)包括一视窗外盖(70)、一上框架(71)、一右框架(72)、一下框架(73)、一左框架(74)、一背光结构(75)以及一导电膜(76)。该视窗外盖(70)呈矩形结构,并包括一油墨位置,该油墨位置位于该视窗外盖(70)上、左、右以及下侧边缘,并呈一口型。该上框架(71)贴附于该视窗外盖(70)之该油墨位置上侧边缘。该右框架(72)贴附于该视窗外盖(70)之该油墨位置右侧边缘。该下框架(73)贴附于该视窗外盖(70)之该油墨位置下侧边缘。该左框架(74)贴附于该视窗外盖(70)之该油墨位置左侧边缘。该背光结构组装于该上框架(71)、该右框架(72)、该下框架(73)以及该左框架(74)上。然而,现有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7)背光结构组装不易,且容易与面板的软性印刷电路板(FPC)干涉,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毁损,如图1中圆圈位置。因此,如何设计出一整体结构支撑强化,不会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干涉之,即成为相关设备厂商以及研发人员所共同期待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现有技术之大尺寸面板产品,其背光结构组装不易,且容易与面板的软性印刷电路板(FPC)干涉,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毁损之缺失,乃积极着手进行开发,以期可以改进上述既有之缺点,经过不断地试验及努力,终于开发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之第一目的,提供一种整体结构支撑强化,不会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干涉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包括一视窗外盖、一U型框架、一一字型框架、一第一 L型框架、一第二 L型框架以及一背光结构。该视窗外盖呈矩形结构,并包括一油墨位置,该油墨位置位于该视窗外盖左、右以及下侧边缘,并呈一U型。该U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之该油墨位置。该一字型框架之两端分别与该U型框架之两端组装,并与该U型框架形成一口字型框架,该口字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该第一L型框架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左上角,该第一 L型框架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该第二L型框架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右上角,该第二 L型框架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该背光结构,其上缘为平滑结构,且该背光结构组装于该U型框架上。本专利技术之第二目的,提供一种整体结构支撑强化,不会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干涉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方法。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视窗外盖、一 U型框架、一一字型框架、一第一 L型框架、一第二 L型框架以及一背光结构;将该U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之一油墨位置;将该一字型框架之两端分别与该U型框架之两端组装,并与该U型框架形成一口字型框架,该口字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将该第一L型框架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左上角,该第一 L型框架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将该第二L型框架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右上角,该第二L型框架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以及将该背光结构组装于该U型框架上。藉由上述之结构及方法,本专利技术强化整体结构支撑,且不会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干涉。【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示意图;图2a是现有技术之上框架、右框架、下框架以及左框架之分解示意图;图2b是现有技术之上框架、右框架、下框架以及左框架之组装示意图;图2c是现有技术之上框架、右框架、下框架、左框架以及一导电膜之组装示意图;图2d是现有技术之背光结构之示意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之U型框架、一字型框架、第一L型框架以及第二 L型框架之分解示意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之U型框架、一字型框架、第一L型框架以及第二 L型框架之组装示意图;图3c是本专利技术之背光结构之分解示意图;图3d是本专利技术之U型框架、一字型框架、第一L型框架、第二 L型框架以及背光结构之组装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图6a是现有技术之背光结构保持静力平衡之示意图;以及图6b是本专利技术之背光结构保持静力平衡之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现有技术:(7)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70)视窗外盖(71)上框架(72)右框架(73)下框架(74)左框架(75)背光结构(76)导电膜本专利技术:(1)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10)视窗外盖 (11)U 型框架(12)—字型框架(13)第一 L型框架(14)第二 L型框架(15)背光结构(2)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之组装方法步骤200步骤201步骤202步骤203步骤 204步骤205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兹配合图式将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考图3以及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之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1),包括一视窗外盖(10)、一U型框架(11)、一一字型框架(12)、一第一L型框架(13)、一第二L型框架(14)以及一背光结构(15)。该视窗外盖(10)呈矩形结构,并包括一油墨位置,该油墨位置位于该视窗外盖(10)左、右以及下侧边缘,并呈一 U型。该U型框架(11)贴附于该视窗外盖(10)之该油墨位置。该一字型框架(12)之两端分别与该U型框架(11)之两端组装,并与该U型框架(11)形成一口字型框架,该口字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10)。该第一L型框架(13)与该U型框架(11)以及该一字型框架(12)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11)以及该一字型框架(12)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左上角,该第一 L型框架(13)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10)。该第二L型框架(14)与该U型框架(11)以及该一字型框架(12)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11)以及该一字型框架(12)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右上角,该第二 L型框架(14)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10)。该背光结构(15),其上缘为平滑结构,且该背光结构(15)组装于该U型框架(11)上。在本专利技术之一较佳实施例中,该U型框架(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1/CN105451460.html" title="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及其组装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及其组装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尺寸面板背光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视窗外盖,呈矩形结构,并包括一油墨位置,该油墨位置位于该视窗外盖左、右以及下侧边缘,并呈一U型;一U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之该油墨位置;一一字型框架,其两端分别与该U型框架之两端组装,并与该U型框架形成一口字型框架,该口字型框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一第一L型框架,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左上角,该第一L型框架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一第二L型框架,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组装,其组装位置位于该U型框架以及该一字型框架形成之口字型框架右上角,该第二L型框架并贴附于该视窗外盖;以及一背光结构,其上缘为平滑结构,且该背光结构组装于该U型框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祯蔚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