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转场装置、轨道转场连接装置、转场系统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562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轨道转场装置,该装置包括,含有钢轮的行车机构,连接鞍梁与行车机构的第一回转机构,第一回转驱动机构,和顶升机构;所述第一回转机构能够将行车机构与鞍梁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回转驱动机构能够驱动行车机构相对鞍梁旋转;所述顶升机构为包括缸体与活塞的顶升液压缸,所述缸体与鞍梁相对固定,所述活塞外端设有支撑腿;所述顶升液压缸活塞伸出时,支撑腿可以将鞍梁顶升;该装置还包括能够将活动轨道抓取的抓取机构。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轨道转场连接装置,轨道式门式起重机转场系统及其转场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转场装置能够实现转场操作的自动化,提高转场作业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起重机的整体转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转场装 置及轨道式门式起重机,还涉及到一种轨道转场连接装置,轨道式门式起重 机转场系统及其转场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轨道式门式起重机(RMG)具有场地利用率高,定位能力高, 易于实现自动化,电力动力无废气噪音污染,操作维修简单等优点,正被越 来越广泛地应用,其中,码头堆场作业是RMG应用最普遍的工作场景。一 般来说,码头堆场会有好几个作业场地,每一个作业场地上铺设有轨道,在 轨道上设置RMG,有时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在同一作业场地轨道上安装有多台 RMG。但是,当某一堆场堆满时,安装在同一场地轨道上的RMG就闲置了, 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需要将满场中的RMG转移到空闲的堆场上去。由于 RMG自身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拆卸后再组装具有周期长,成本高,费时费 力的不足,因此,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RMG的整体转场。但RMG整体转场也具有较大的难度,原因在于 一是由于设备自重较 大,普通路面不能为RMG提供通道,需要专用的转场轨道;二是由于RMG 行走是通过钢轮与轨道的配合实现,因此,实现转向就需要将相应部分顶高, 以实现钢轮与轨道之间的脱离;三是在转向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定位机构, 实现RMG的稳定移动;四是在作业轨道与转场轨道连接处需要有相应机构, 以使轨道变换时,减少冲击,保证转场过程中RMG的稳定;五是安全性要 求高,RMG为高空设备,在满场时移动,稍有失误,不仅造成RMG本身的 损失,也会造成其他4艮多货物的损失;六是操作要方便,整体转场的目的是 缩短周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操作的方便也是一个需要满足的要求。基于上述的原因,实现RMG整体转场的技术难度很大,需要将RMG 结构进行改变,设置转场所需的专门的结构。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 RMG整体转场的相关技术,专利号为CN200510030130.0中就公开了 一种大型轨道式门式起重机整体转场的旋转 装置,它公开的旋转装置包含起重机鞍梁,起重机的行走机构与起重机鞍梁 之间的连接件,工作轨道与转场轨道之间的轨道转向器,和位于起重机鞍梁 下对称安装的顶升装置。该技术公开的连接件为一个转向机构,如图1所示, 转向机构是下部有二垂直支撑板24,设中心孔的横向受力板9;横向受力板 9中心孔固定有圆柱状转轴垫块14,转轴垫块14外部设有与鞍梁相连的联结 板23,横向受力板9与联结板23由螺栓17, 20,弹簧垫片18, 21,螺母19, 22连接;在转轴垫块14外围,联结板23上焊接一外围带上凸沿的轴承座10, 轴承座10上有推力球轴承11和高度调节轴套12,顶上有端盖13覆盖,并 通过螺钉15,弹簧垫片16与转轴垫块14固定;转向机构与行走机构之间有 联结轴5连接。另外,还公开了一种轨道转向器,如图2所示,轨道转向器 为轨道十字节31,它是在间断的二条互相垂直的轨道中心处,放置两个能连 续各自轨道的断续小轨道29, 30,中心处放置一个弥补缝隙的正方形轨道垫 块28。上述现有技术转场工作的过程是在进行旋转前,首先拆下螺栓17, 20, 拆下螺钉15移开端盖13,取下调节轴套12,再盖上端盖体3,拧上螺钉15; 然后顶升机构顶升鞍梁,鞍梁携带联结板23上移,联结板23与横向受力板 9相分离;顶升机构继续顶升,联结板23继续上移,将轴承座10与推力轴 承ll顶升,顶升高度超过调节轴套12厚度后,端盖13就向上移动;由于横 向受力板9与端盖相对固定,横向受力板9又通过联结轴5与行车机构相连, 所以,端盖13就带动行车机构一起上移;当钢轮离于轨道8的上平面时,即 可将带有行走机构的横向受力板9绕转轴垫块14旋转90°。顶升高度调节块 12的目的是为了在顶升后,可以在行走机构与鞍梁之间形成间隙,以实现行 走机构相对鞍梁顺畅旋转。行走机构旋转90。之后,顶升机构緩慢下降,使 钢轮落入转场轨道上,将螺栓17, 20固定,RMG在转场轨道上行走至新的 工作轨道的交叉处时重复以上的顶升旋转程序,实现行走机构的再次旋转, 使钢轮落入新的工作轨道上,实现转场。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现有技术虽然可以实现RMG的整体转场,但在 转场时,需要专门的地面人员对相应螺母实施相应的松开、紧固,再松开、再紧固的多次操作,需要对相应的顶升机构,也就是千斤顶,进行顶升,下 降、再顶升、再下降的多次人工操作,也需要人工将行车机构旋转两次,因 此转场作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同时也需要高空司机室操作员与地面的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RMG的整体转场,因此,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当前运输作业的高效、自动化的要求。另外,现有技术提供的轨道转向器由于存在轨道的不连续,当起重机行 走时,行车机构的钢轮要走过二个缺口,如果大车行走速度过慢,就会因为行车驱动电机电流量过大,行走驱动电机容易烧坏;速度过快就会在行走机 构与轨道之间产生很大冲击,损坏钢轮、轴或轴承等零件,因此轨道不连续 很容易造成起重机的损坏;另外,转场过程中的冲击也使起重机本身的不稳 定,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率和自动化程 度较高的轨道转场装置。其次的目的是,降低转场作业中,轨道式门式起重机损坏发生的几率, 提高轨道式门式起重机整体转场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转场装置,该装置包括 含有钢轮的行车机构,连接鞍梁与行车机构的第一回转机构,第一回转驱动 机构,和顶升机构;所述第一回转机构能够将行车机构与鞍梁可旋转地连接; 所述第一回转驱动机构能够驱动行车机构相对鞍梁旋转;所述顶升机构为包 括缸体与活塞的顶升液压缸,所述缸体与鞍梁相对固定,所述活塞外端设有 支撑腿;所述顶升液压缸活塞伸出时,支撑腿可以将鞍梁顶升。优选地,还包括抓取机构,所述抓取机构能够将活动轨道抓取;所述抓 耳又^/L构可以上下伸缩,且可以相对于鞍梁;^走转运动。优选地,所述抓取^/L构固定在支撑腿下端,所述顶升液压缸活塞的伸缩 能够使抓取机构上下伸缩;所述鞍梁与抓取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回转机构,所 述第二回转机构能够使抓取机构相对于鞍梁旋转运动;所述鞍梁与抓取机构 之间还设有第二回转驱动机构,所述的第二回转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抓取机构 相对于鞍梁旋转。优选地,所述第二回转机构为第二回转轴承,所述第二回转轴承的内圈 与鞍梁相对固定,外圏与缸体相对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二回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动力源和第二传动部分;所 述第二动力源能够产生驱动抓取机构旋转的动力;所述第二传动部分能够将 第二动力源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抓取机构。优选地,所述第二动力源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鞍梁相对固定; 所述第二传动部分为齿轮机构,包括第二齿轮和带有齿轮第二齿圈,所述第 二齿圏与抓取机构周向相对固定,且中心线与抓取机构相对于鞍梁旋转时的旋转中心线同轴;所述第二齿轮能够与第二齿圈的齿轮相啮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回转机构为第一回转轴承,所述第一回转轴承的内圈 与鞍梁相对固定,外圏与行车机构铰接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回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力源和第一传动部分;所 述第一动力源能够产生驱动行车机构旋转的驱动力;所述第一传动部分能够 将动力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行车机构。优选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转场装置,包括含有钢轮的行车机构,连接鞍梁与行车机构的第一回转机构,第一回转驱动机构,和顶升机构; 所述第一回转机构能够将行车机构与鞍梁可旋转地连接; 所述第一回转驱动机构能够驱动行车机构相对鞍梁旋转; 所述顶升机构为包括缸体与活塞的顶升液压缸,所述缸体与鞍梁相对固定,所述活塞外端设有支撑腿; 所述顶升液压缸活塞伸出时,支撑腿可以将鞍梁顶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国成李翠英张志国吴乐尧王力文潘国智钟礼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