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的安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517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升降机的安全装置,在由轿厢侧的门(1)进行开闭的升降机的出入口的两侧分别配置投光器(14)和受光器(15),对通过出入口的乘客等(32)的存在进行检测并对轿厢侧的门(1)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将轿厢侧的门(1)的全部或一部分由透光性构件形成,并且,与该透光性构件的端面部相对地设置投光器(14)和受光器(15),从投光器(14)至受光器(15)的光路经过透光性构件的内部而形成。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升降机中在轿厢侧的门或乘厅侧的门使用玻璃材质等的透光性材料的场合,可将光电装置配置在从轿厢室内及乘厅口不能看到的位置,并能减小配置有光电装置的乘厅侧的门与轿厢侧的门之间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机的安全装置
技术介绍
在升降机中,从防范上及提高外观性的观点出发,要求轿厢侧的门和乘厅侧的门的透明化,从而使用玻璃材质等的透光性的材料的门的应用正在高涨。并且,在门整体或宽广范围中采用玻璃材质等的透光性材料的情况增多起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升降机的门面板的开闭时的安全性,对于门来说、由投光器和受光器构成的光电装置等的非接触传感器对门开闭部分中夹有乘客情况的事先检测成为不可缺少的。并且,对于配置光电装置等的非接触传感器,由于需要确保光电装置的光路,故将光电装置配置在乘厅侧的门与轿厢侧的门之间以使空间中可确保光路(参照专利文献1、2)。日本专利特开2002-167146号公报(第2~3页、图3)日本专利特开平09-216783号公报(第3页、图2)通过将升降机的门采用玻璃材质等的透光性材料而作成透明化,至今在轿厢侧的门与乘厅侧的门之间配置成隐蔽的光电装置的设备由于从轿厢内及乘厅口能看到而在外观上不好,并由于将光电装置配置在轿厢侧的门与乘厅侧的门之间,而存在将光电装置配置后的门与门之间产生间隙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能获得在升降机中在对轿厢侧的门或乘厅侧的门即使使用玻璃材质等的透光性材料的场合、也能将光电装置配置在从轿厢室内及乘厅不能看到的位置、能使配置有光电装置的乘厅侧的门与轿厢侧的门之间的间隙减小的升降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升降机的安全装置,在由门进行开闭的升降机的出入口的两侧分别配置投光器和受光器,对通过出入口的乘客等的存在进行检测并对门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将所述门的全部或一部分由透光性构件形成,并且,在该透光性构件的端面部上相对地设置所述投光器和所述受光器,从所述投光器至所述受光器的光路经过所述透光性构件的内部而形成。本专利技术,在由门进行开闭的升降机的出入口的两侧分别配置投光器和受光器、对通过出入口的乘客等的存在进行检测并对门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中,由于将所述门的全部或一部分由透光性构件形成、且在该透光性构件的端面部上相对地设置所述投光器和所述受光器、从所述投光器至所述受光器的光路经过所述透光性构件的内部而形成,故能获得一种将由投光器和受光器构成的光电装置配置在从轿厢室内及乘厅不能看到的位置、能减小配置了光电装置的门与门之间的间隙的升降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中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门控制装置16的结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轿厢侧的门1和光电装置的配置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3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对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4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光电装置进行调整用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主视图。在轿厢7的上部设有横梁2,在该横梁2上设有开闭自如地支承轿厢侧的门1用的导轨3。又,轿厢侧的门1被固定在将轿厢侧的门1向开闭方向引导的吊钩4上。在驱动轮11和从动轮13上水平地张设的皮带12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上分别固定着吊钩4,利用驱动轮11和从动轮13的双方的旋转通过皮带12使轿厢侧的门1进行开闭。在横梁2的上部配置着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通过电机6、与电机6的输出轴同轴地固定的驱动轮8、挂在驱动轮8上的皮带9,向转动自如地固定在横梁2的正面的从动轮10传递驱动力。驱动轮11由于与从动轮10同轴地被固定,故电机6将驱动力向皮带12传递、通过固定在皮带12上的吊钩4相互接近或离开地进行移动,进行轿厢侧的门1的开闭。因此,驱动轮11和从动轮13被配置在与横梁2的正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被配置在足够分开的部位以使轿厢侧的门1可进行开闭动作。与轿厢侧的门1的动作一起工作的、对乘客的进出轿厢进行检测用的、作为光电装置的投光器14和受光器15被安装在轿厢侧的门1的侧方。投光器14,在轿厢7中配置在轿厢侧的门1打开的状态下与轿厢侧的门1的侧面接近的位置,将光输出。受光器15也在轿厢7中配设在轿厢侧的门1打开的状态下与轿厢侧的门1的侧面接近的位置,对从投光器14输出的光进行检测。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俯视图。作成为将图2的轿厢侧的门1作为分隔、上侧是轿厢侧、有乘厅侧的门17的下侧成为乘厅侧。从投光器14输出的光,从与图2中的左侧的轿厢侧的门1的移动方向成垂直的侧面射入,通过轿厢侧的门1,并通过与轿厢侧的门1的入射的侧面相对的面,一旦射出至大气中后,再次向右侧的轿厢侧的门1射入并同样地从其相对的面射出而到达受光器15。因此,配设投光器14和受光器15的位置自然是在轿厢侧的门1的可动范围外,由于被配置在轿厢7的框架附近,故轿厢侧的门1和乘厅侧的门17即使整体上使用透光性的材料的场合,光电装置在显眼处也看不到,故能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由投光器14和受光器15构成的光电装置,在轿厢侧的门1的关闭动作时乘客横穿投光器14输出的光,在光不能向受光器15射入时将该信息传递给门控制装置16,门控制装置16使轿厢侧的门1反向移动或停止,将轿厢侧的门1控制成轿厢侧的门1不会冲撞乘客。又,轿厢侧的门1具有在开闭时与升降机的各层的乘厅侧的门17一体地进行动作的卡合部18,并在乘厅侧的门17侧也具有与该卡合部18卡合且与轿厢侧的门1一体地进行动作的被卡合部19。另外,对于门控制装置16在后面详细说明。又,图2的虚线框是以往的升降机的乘厅侧的门17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由于光路位于轿厢侧的门1的厚度的范围内,故与以往将光路配置在轿厢侧的门1与乘厅侧的门17之间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留有该光路的空间的部分,能使轿厢侧的门1与乘厅侧的门17的间隙减小,能将乘厅侧的门17配置在以往作为光路所确保的空间中。轿厢侧的门1,至少对于通过该光的部分需要采用透光的材料。作为该材料的具体例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透光型的塑料。又,即使对于通过光的以外的部分由于防范上或设计上的理由而作成透明结构的场合,也可以将轿厢侧的门1整体地作成玻璃或采用强化塑料。通常,由于光具有直线性,故投光器14和受光器15,在轿厢侧的门1的厚度的范围内,相对于开闭动作范围进一步直线地配置在打开方向的位置。但是,未必一定要直线地配设通过光的透光性材料、像光纤那样的材料的场合,由于光仅在光纤中通过,故通过曲线地形成轿厢侧的门1内的光纤就可曲线地形成光路。另外,在轿厢侧的门1的至少该光通过的部分使用透光性的材料、对于其它的部分不使用玻璃等的透光性的材料的场合,投光器14输出的光即使是可视光线也对设计方面很少有影响。但是,在将轿厢侧的门1整体作成玻璃或强化塑料的场合,当投光器14输出的光设为可视光线时,除了将该光作为一种设计加以利用的场合以外、会对设计方面有影响,故需要使用与红外线等、可视光线的频率范围多少错开的频率区域。对门控制装置16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中升降机的安全装置的门控制装置16的结构图。门控制装置16,输入来自受光器15的输出信号和电机位置检测装置20的信号,进行门的运行状况的管理、电机6的控制。首先,受光器15的输出信号经过门控制装置16内的输入输出装置21向信号处理装置22输入。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机的安全装置,在由门进行开闭的升降机出入口的两侧分别配置投光器和受光器,对通过出入口的乘客等的存在进行检测并对门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的全部或一部分由透光性构件形成,并且,与该透光性构件的端面部相对设置所述投光器和所述受光器,从所述投光器至所述受光器的光路经过所述透光性构件的内部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纐缬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