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4435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包括:本体;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出端连通所述出口;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一进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间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呈螺旋形地分布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二进口,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外侧的第一流体通道;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用于加热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易维护、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体,尤其涉及流体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在流体输送中,通常采用泵,如离心泵,通过在流体的下游形成负压以吸入流体,从而达到输送的目的。这种方案具有不足,如:1.使用运动部件,可靠性地,且不便维护;2.易堵塞,增大了维护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维护量小、运行成本低、方便维护的流体输送装置。本技术的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包括:本体;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出端连通所述出口;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一进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间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呈螺旋形地分布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二进口,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外侧的第一流体通道;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用于加热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优选地,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的第二流体通道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截面积。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优选地,所述加热体采用电热部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绕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外围。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可选地,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第四流体通道,所述第四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所述加热体为通入所述第四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形成在管道内,所述管道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优选地,所述管道具有内径较粗端和内径较细段,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形成在所述内径较细段,内径较粗段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根据上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优选地,所述内径较粗段与所述本体间通过螺纹配合,且保持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维护量小创造性地提出了螺旋形通道,使得第一流体在螺旋形的通道内被快速加热,温度高于第二流体,提高了(被螺旋形流体通道环绕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内第二流体的温度,降低了由于第二流体温度降低而堵塞的几率,也即降低了维护量;2.运行成本低由于采用螺旋形的快速加热技术,使得第一流体的消耗量降低,从而降低了运行成本;螺旋形流体通道的设计,在有限的体积内延长了流体的行进长度,显著地提高了第一流体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降低了堵塞的几率及第一流体的消耗量;3.维护方便第二流体通道可拆卸地安装本体上,可方便地拆下维护。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流体输送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技术。为了教导本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实施例1: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流体输送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包括:本体1,如使用不锈钢材质的圆柱体;第一流体通道4,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出端连通出口;第二流体通道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一进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间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的第二流体通道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截面积;第三流体通道2,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呈螺旋形地分布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二进口,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外侧的第一流体通道;加热体5,如电加热器件或加热流体,所述加热体用于加热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的流体。为了提高第二流体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绕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外围。为了便于维护输送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形成在管道内,所述管道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本体上。为了更方便地维护输送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管道具有内径较粗端和内径较细段,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形成在所述内径较细段,内径较粗段固定在所述本体上。为了方便地拆卸,进一步地,所述内径较粗段与所述本体间通过螺纹配合,且保持密封。本技术实施例的流体输送装置的工作方法,所述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第一流体呈螺旋形地流过第三流体通道,加热后的第一流体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外的第一流体通道内;(A2)流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重叠区域的第一流体发生膨胀,从而产生负压;(A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内的第二流体被吸入第一流体通道内;(A4)所述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混合,流出本体。实施例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流体输送装置及方法在气体输送中的应用例。在该应用例中,本体为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圆柱体;第一流体采用压缩空气;电热丝绕在本体外缘;在本体的内部开出圆柱形通孔作为第一流体通道,该通道与本体共中心轴线;第二流体通道形成在管道的较细段,与本体共轴线,管道的较粗段的外缘具有外螺纹,与本体内具有的内螺纹匹配,使得管道可拆卸地固定在本体上,匹配的内外螺纹间设置密封件;所述较细段伸入到第一流体通道内;螺旋形的第三流体通道分布在圆柱体外围,输出端通过径向通孔连通第二流体通道外侧的第一流体通道。在输送装置的工作过程中:(A1)压缩空气从第一进口进入螺旋形通道,被快速加热,加热后的压缩空气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外的第一流体通道内,加热了从第二进口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内的待输送气体;(A2)流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重叠区域的压缩空气发生膨胀,从而产生负压;(A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内的待输送气体被吸入第一流体通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包括:本体;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出端连通出口;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一进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间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呈螺旋形地分布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二进口,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外侧的第一流体通道;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用于加热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的流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包括:
本体;
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出端连通出口;
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通第一进口,
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
通道内,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间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
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呈螺旋形地分布在所述本体内,输入端连
通第二进口,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外侧的第一流体通道;
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用于加热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的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流体流动
方向上,伸入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的第二流体通道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
通道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采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效于志伟王大伟盛润坤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泽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