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676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待锁件上,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锁扣部;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待锁件上,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锁扣部配合连接的勾挂部,勾挂部随第二连接部旋转以与锁扣部配合或断开,第二连接部包括安装柱,勾挂部设置在安装柱上;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安装在第二连接部或第一连接部上,当勾挂部与锁扣部配合时,弹性元件抵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锁结构拆装简单方便,能够满足动力传动连接装置快速拆装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锁紧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动力系统的传动装置拆卸机构较为复杂笨重,对于特殊的动力系统而言,不需要传动装置在所有自由度上做全部限制,但却要求拆装机构重量轻、徒手拆装方便。也就是说,目前市面上的动力传动连接装置,结构件极多,复杂笨重,拆装极为不便,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动力装置拆装机构传递扭矩较小,不能够满足拆装快速方便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实现快速拆装的自锁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待锁件上,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锁扣部;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待锁件上,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锁扣部配合连接的勾挂部,勾挂部随第二连接部旋转以与锁扣部配合或断开;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安装在第二连接部或第一连接部上,当勾挂部与锁扣部配合时,弹性元件抵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连接部包括安装柱,勾挂部设置在安装柱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自锁孔,自锁孔从远离第一待锁件的一端向靠近第一待锁件的一端延伸,锁扣部位于自锁孔的内壁上。进一步地,锁扣部包括至少一个锁扣槽,锁扣槽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有长挡柱和短挡柱,长挡柱和短挡柱的延伸方向与自锁孔的延伸方向一致;勾挂部包括至少一个挂钩,挂钩与锁扣槽相适配。进一步地,自锁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入口,挂钩随第二连接部旋转并从入口进入锁扣槽内。进一步地,挂钩为设置在安装柱上的外凸缘。进一步地,自锁孔的中央设置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通过筋板与自锁孔的内壁连接,第一定位柱上设置有沿第一定位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定位孔;安装柱为空心圆柱,空心圆柱的中央设置有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与定位孔相适配。进一步地,弹性元件为金属弹片,金属弹片具有至少一个弧形凸起,当勾挂部与锁扣部配合时,弧形凸起抵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进一步地,金属弹片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在第二待锁件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第一待锁件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连接螺钉。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使用本技术的自锁结构的过程中,只需要旋转第二连接部,使位于第二连接部上的勾挂部与位于第一连接部上的锁扣部配合连接,并通过弹性元件抵紧即可将第一待锁件和第二待锁件锁定在一起。当需要解除对第一待锁件和第二待锁件的自锁时,只需要压紧弹性元件,并反向旋转第二连接部,使第二连接部上的勾挂部脱离第一连接部上的锁扣部即可,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满足动力传动连接装置快速拆装的要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自锁结构的分解视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自锁结构的主视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自锁结构的第二连接部的立体结构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自锁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的立体结构图;以及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自锁结构的剖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第一连接部;11、锁扣部;111、锁扣槽;112、长挡柱;113、短挡柱;12、自锁孔;13、入口 ;14、第一定位柱;141、定位孔;15、筋板;20、第二连接部;21、勾挂部;211、挂钩;22、安装柱;23、第二定位柱;30、弹性元件;31、弧形凸起;40、第一连接件;50、第二连接件;100、第一待锁件;200、第二待锁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锁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自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以及弹性元件30。其中,第一连接部10固定连接在第一待锁件100上,该第一连接部10上设置有锁扣部11 ;第二连接部20固定连接在第二待锁件200上,该第二连接部20上设置有与锁扣部11配合连接的勾挂部21,该勾挂部21随第二连接部20旋转以与锁扣部11配合或断开;弹性元件30安装在第二连接部20或第一连接部10上,当勾挂部21与锁扣部11配合时,弹性元件30抵接在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0之间。根据上述的结构可以知道,使用本实施例的自锁结构的过程中,只需要旋转第二连接部20,使位于第二连接部20上的勾挂部21与位于第一连接部10上的锁扣部11配合连接,并通过弹性元件30抵紧即可将第一待锁件100和第二待锁件200锁定在一起。当需要解除对第一待锁件100和第二待锁件200的自锁时,只需要压紧弹性元件30,并反向旋转第二连接部20,使第二连接部20上的勾挂部21脱离第一连接部10上的锁扣部11即可,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满足动力传动连接装置快速拆装的要求。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20通过第一连接件40固定连接在第二待锁件200上。为了简化安装程序,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30位于第二连接部20和第二待锁件2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40将第二连接部20和弹性元件30固定连接在第二待锁件200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40可以是连接螺钉,还可以是连接销钉或螺栓等连接结构。对应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0通过第二连接件50固定连接在第一待锁件100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50可以是连接螺钉,还可以是连接销钉或螺栓等连接结构。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0还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50与第一连接部10固定安装在第一待锁件100上。结合图1、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30为金属弹片,该金属弹片具有至少一个弧形凸起31,当勾挂部21与锁扣部11配合时,弧形凸起31抵接在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0之间,保证勾挂部21和锁扣部11能够紧密锁紧,防止第一待锁件100和第二待锁件200之间发生轴向窜动,保证自锁结构实现其良好的自锁功能。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弧形凸起31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四个,该四个弧形凸起31均匀布置在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0之间。当第一待锁件100和第二待锁件200分离时,弧形凸起31处于自由伸展状态,金属弹片固定在第二待锁件200上,当将第一待锁件100和第二待锁件200锁定在一起时,第一连接部10上的锁扣部11和第二连接部20上的勾挂部21配合连接,四个弧形凸起31抵接在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0之间,使锁扣部11和勾挂部21稳定地锁定在一起,进而实现对第一待锁件100和第二待锁件200的自锁。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弹片还可以替换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垫等结构。弧形凸起31还可以设置为三片、两片或四片以上。结合图1、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0包括自锁孔12,该自锁孔12从远离第一待锁件100的一端向靠近第一待锁件100的一端延伸,锁扣部11设置在自锁孔12的内壁上;而第二连接部20包括安装柱22,安装时,用于与锁扣部11配合的勾挂部21设置在安装柱22上。当需要将第一待锁件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部(10),所述第一连接部(10)固定连接在第一待锁件(100)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0)上设置有锁扣部(11);第二连接部(20),所述第二连接部(20)固定连接在第二待锁件(200)上,所述第二连接部(20)上设置有与所述锁扣部(11)配合连接的勾挂部(21),所述勾挂部(21)随所述第二连接部(20)旋转以与所述锁扣部(11)配合或断开,所述第二连接部(20)包括安装柱(22),所述勾挂部(21)设置在所述安装柱(22)上;弹性元件(30),所述弹性元件(30)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0)或第一连接部(10)上,当所述勾挂部(21)与所述锁扣部(11)配合时,所述弹性元件(30)抵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0)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州俞强强张国欣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