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1792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18:11
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Z源逆变器升压能力较差、升压比较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正极端,初级绕组N1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阳极,二极管D1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阳极、电容C1正极和次级绕组N2正极端,电容C1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负极和三相逆变器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正极和次级绕组N3正极端,电容C2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负极端和二极管D3阳极,二极管D3阴极和次级绕组N3负极端相连接,同时连接三相逆变器正极输入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直流电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逆变器

技术介绍
电压源逆变器作为交流供电电源广泛应用于交流电机驱动系统、UPS、感应加热系统、电池分布式交流电源、静态无功发生器等领域。传统的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是通过逆变器将直流转化为交流对负载进行供电,但是由于传统逆变电源无法实现升压控制,其应用场合受到很多限制,并且为了防止桥臂直通造成器件损坏,需要设置死去时间,这样会影响输出波形质量,增加谐波含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 Z源逆变器,具有输入电源灵活、不需要大容量储能元件、结构紧凑、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两路电感起到双级滤波和限流的作用,允许逆变桥桥臂开路和短路,并依靠其实现升降压功能,不仅保持了输出参考电压不变,还解决了死区问题,改善了输出电压质量。然而,现有的Z源逆变器存在很多缺陷:一方面,传统Z源逆变器虽然拥有提升母线电压的能力,但是在某些行业中,如风电行业,现有的升压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升压比与调制比是相互制约的,升压比增大了就意味着调制比要减小,降低整个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增加系统的成本,因此在实际中升压比不可能达到极限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Z源逆变器升压能力较差、升压比较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本专利技术所述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包括三相逆变器和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直流电源Vin输出端连接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的输入端,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的输出端连接三相逆变器的输入端,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端为负载供电;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包括电容C1、电容C2、三绕组电感、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三绕组电感由初级绕组N1、次级绕组N2和次级绕组N3构成;直流电源Vin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的正极端,初级绕组N1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1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2的正极端,电容C1的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Vin的负极和三相逆变器的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的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3的正极端,电容C2的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的负极端和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次级绕组N3的负极端相连接,同时连接三相逆变器的正极输入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升压比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以提高变换器升压倍数,提升工作区间。利用逆变器非直通状态和直通状态,完成电感电容的充放电控制,实现升压。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的原理,获得了比传统Z源逆变器升压比更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非直通状态时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的等效电路图;图3是直通状态时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的等效电路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与传统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比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包括三相逆变器1和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直流电源Vin输出端连接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的输入端,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的输出端连接三相逆变器1的输入端,三相逆变器1的输出端为负载供电;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包括电容C1、电容C2、三绕组电感、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三绕组电感由初级绕组N1、次级绕组N2和次级绕组N3构成;直流电源Vin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的正极端,初级绕组N1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1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2的正极端,电容C1的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Vin的负极和三相逆变器1的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的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3的正极端,电容C2的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的负极端和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次级绕组N3的负极端相连接,同时连接三相逆变器1的正极输入端。【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2和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设置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包括两种状态:状态一、直通状态:二极管D1关断,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导通,次级绕组N2的电压被钳位于电容C1两端的电压次级绕组N3的电压被钳位于电容C2两端的电压ν?;状态二、非直通状态:二极管D1导通,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关断,直流电源Vin给初级绕组N1充电,同时在次级绕组N2和次级绕组N3上感生出电压。本专利技术中,当三绕组电感的匝数比为N1:N2:N3 = 2:1:1时,与传统的Z源逆变器升压比对比如图4所示,曲线a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的升压比,曲线b为传统Z源逆变器的升压比,由图4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直通占空比下,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具有比传统的Z源逆变器更高的升压能力。【主权项】1.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逆变器(1)和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直流电源Vin输出端连接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的输入端,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的输出端连接三相逆变器(1)的输入端,三相逆变器(1)的输出端为负载供电; 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包括电容C1、电容C2、三绕组电感、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三绕组电感由初级绕组N1、次级绕组N2和次级绕组N3构成; 直流电源Vin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的正极端,初级绕组N1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1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2的正极端,电容C1的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Vin的负极和三相逆变器(1)的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的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3的正极端,电容C2的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的负极端和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次级绕组N3的负极端相连接,同时连接三相逆变器(1)的正极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设置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包括两种状态: 状态一、直通状态:二极管D1关断,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导通,次级绕组N2的电压被钳位于电容C1两端的电压Vcl,次级绕组N3的电压被钳位于电容C2两端的电压Vc2 ; 状态二、非直通状态:二极管D1导通,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关断,直流电源Vin给初级绕组N1充电,同时在次级绕组N2和次级绕组N3上感生出电压。【专利摘要】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属于逆变器
,为解决现有Z源逆变器升压能力较差、升压比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正极端,初级绕组N1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阳极,二极管D1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阳极、电容C1正极和次级绕组N2正极端,电容C1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负极和三相逆变器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正极和次级绕组N3正极端,电容C2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负极端和二极管D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逆变器(1)和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直流电源Vin输出端连接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的输入端,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的输出端连接三相逆变器(1)的输入端,三相逆变器(1)的输出端为负载供电;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2)包括电容C1、电容C2、三绕组电感、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三绕组电感由初级绕组N1、次级绕组N2和次级绕组N3构成;直流电源Vin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的正极端,初级绕组N1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1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2的正极端,电容C1的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Vin的负极和三相逆变器(1)的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的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的正极和次级绕组N3的正极端,电容C2的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的负极端和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次级绕组N3的负极端相连接,同时连接三相逆变器(1)的正极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千帆董帅王好乐王睿张璞汝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