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42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电梯装置中,在井道顶部的开口部设有盖体。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装置由盖体支承。驱动装置具有:驱动装置主体和通过驱动装置主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驱动绳轮上卷绕有主绳索。轿厢和对重由主绳索悬吊于井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例如驱动装置等的井道设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井道上部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0-255933号中所公开的现有电梯装置中,将使轿厢升降的曳引机设置于井道的顶棚。另外,在从建筑承包商收到在建筑物内已经形成井道的通知书后,由电梯承包商将曳引机搬入井道内,并固定到井道的顶棚上。因此,电梯装置的安装工程的工期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缩短安装工程工期的电梯装置、电梯装置用驱动单元、电梯装置的安装方法以及电梯装置的维护检查方法。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有效利用将电梯装置单元配置在井道顶部时的井道内空间。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用驱动单元包括盖体,其配置于井道顶部的开口部;以及由盖体支承的驱动装置,其具有卷绕了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的驱动绳轮,和使驱动绳轮旋转的驱动装置主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包括盖体,其配置于井道顶部的开口部;由盖体支承的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装置主体和通过驱动装置主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卷绕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轿厢和对重,其由主绳索悬吊在井道内,并根据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升降。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还包括在井道内升降的升降体,该井道包括设于建筑物主体的顶棚部的开口部;支承框架,其配置在井道的上部;以及设置于支承框架的井道设备。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工序搬入设置工序,通过设于井道顶部的开口部,从开口部的上方将支承框架搬入井道内,并设置于井道内的上部;设备安装工序,将井道设备安装到支承框架上。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维护检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井道内从支承框架的下方进行井道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维护检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井道内从支承框架上卸下井道设备;进行井道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维护检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从顶棚部上方通过开口部进行井道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井道内的俯视图,图2为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安装过程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5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9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0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1为表示图10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4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5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2的电梯装置的井道内的俯视图, 图16为表示图15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7为表示图15中的电梯装置的安装过程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井道内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图中,建筑物主体1设有井道2。井道2包括设于建筑物主体1的顶棚部3的开口部3a。即,开口部3a作为井道2的一部分位于井道2的顶部。在该示例中,开口部3a的宽度尺寸和纵深尺寸与井道2的宽度尺寸和纵深尺寸相同。即,开口部3a的开口面积与井道2的水平截面积相同。在井道2内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4和一对对重导轨5。构成升降体的轿厢6由轿厢导轨4引导而在井道2内升降。构成升降体的对重7由对重导轨5引导而在井道2内升降。在轿厢6的前面,设有开闭轿厢出入口的一对轿厢门8。在层站出入口9设有一对层站门10,该层站门10与轿厢门8联动地开闭层站出入口9。另外,轿厢6在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开口部3a的内侧。建筑物主体1的上部固定有一对建筑梁11。建筑梁11位于井道2内的上部。建筑梁11上固定有支承框架12(图1中未示出)。在支承框架12上设有用于将支承框架12固定在建筑梁11上的多个梁固定部。另外,建筑梁11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承框架12的框架固定部。支承框架12上安装有驱动装置13,该驱动装置13是使轿厢6和对重7升降的井道设备。在支承框架12上设有用于安装驱动装置13的驱动装置安装部(安装座)12a。在垂直投影面内驱动装置13的80%以上(在图1中为全部)与轿厢6重叠。即,驱动装置13配置在轿厢6的正上方。另外,驱动装置13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14,和通过驱动装置主体14而旋转的驱动绳轮15。在该示例中,驱动绳轮15配置在驱动装置主体14之上。并且,水平(包括大致水平)配置驱动装置13以使驱动绳轮15的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并且,作为驱动装置13使用轴向尺寸小于驱动绳轮15的直径尺寸或者小于驱动装置主体14的直径尺寸的薄形曳引机。特别是在该示例中,驱动装置13的轴向尺寸和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外形尺寸的比率为1∶2~1∶6之间。另外,驱动绳轮15不通过减速机构而与驱动装置主体14的电动机直接驱动。驱动绳轮15上卷绕有用于将轿厢6和对重7悬吊在井道2内的主绳索组16。主绳索组16包括多根(在图1中仅示出1根)第1主绳索17和多根(在图1中仅示出1根)第2主绳索18。轿厢5与对重7由主绳索组16以1∶1绕绳方式悬吊。在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下部,设有与第1主绳索17连接的第1绳索连接部19。在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下部设有与第2主绳索18连接的第2绳索连接部20。在垂直投影面内,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19、20以轿厢6的重心C为中心、或者以重心C附近为中心相互对称配置。即,轿厢6实质上是在其重心位置或附近被悬吊。第1主绳索17具有与第1绳索连接部19连接的第1端部17a,和与对重7的上部连接的第2端部17b。第2主绳索18具有与第2绳索连接部20连接的第3端部18a,和与对重7的上部连接的第4端部18b。支承框架12上安装有将第1主绳索17导向第1绳索连接部的第1滑轮21;将第2主绳索18导向第2绳索连接部20的第2滑轮22;将第1和第2主绳索17、18导向对重7的第3滑轮23;将从驱动绳轮15延伸的第1主绳索17导向第1滑轮21的转向滑轮24。第1~第3滑轮21~23以及转向滑轮24为井道设备。第1滑轮21相对于轿厢导轨4配置在层站门10这一侧。第2滑轮22相对于轿厢导轨4配置在对重7这一侧。第1至第3滑轮21~23配置为使它们的旋转轴水平。转向滑轮24配置为其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驱动装置13以及滑轮21~24安装在共同的支承框架12上从而被构成一个单元。即,实施方式1的驱动单元26具有支承框架12、驱动装置13以及滑轮21~24。另外,在该示例中,驱动单元26大致整体配置在开口部3a内。在顶棚部3上面固定有封堵开口部3a的盖板25。盖板25上设有防止水进入开口部3a的密封部25a;与用于起吊盖板25的起吊装置(例如吊车装置等)连接的多个吊钩(抓紧部)25b。类似的吊钩或者吊缆连接部也设置于支承框架12上。另外,可以由透明材料构成盖板25。接下来对安装方法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用驱动单元,包括:盖体,其配置于井道顶部的开口部;以及由上述盖体支承的驱动装置,其具有:卷绕了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的驱动绳轮,和使上述驱动绳轮旋转的驱动装置主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口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