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758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11:44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头基体;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及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U形体,U形体的外表面开设凹陷部,凹陷部包括两个成夹角设置的斜面,U形体卡合连接在插头基体上;插座基体;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包括第二连接部及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底臂,底臂上连接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触臂和第二触臂,且第一触臂的末端设有触点凸起,第一、第二触臂夹持在U形体的两侧,且触点凸起完全容置在凹陷部内,被凹陷部的两个斜面所夹持。采用这样的结构,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之间连接非常牢固,且触点凸起完全设置在凹陷部内,在发生振动的情况下不易松动和脱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电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板对板连接的电连接器及其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来将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多个电路基板彼此连接起来。例如,在便携式电话等移动机器中,随着移动机器小型化(薄型化)发展,要求相应的连接器也要小型化和薄型化,而由于机器多功能化的需要使得现有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触头数量和安装密度都大大增加,各触点的宽度和排列间距变得越来越小,这样,连接器及其触头端子都变得越来越小。插头连接器上排列有若干第一端子,插座连接器上排列有若干第二端子,当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后,第一端子会匹配第二端子,使彼此电性连接。由于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相互之间的单位接触力降低变得弱小,在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较小的情况下,轻微的振动或触头端子之间的接触界面侵入杂物、毛肩等异物都非常容易导致连接器接触不良或者电瞬断的异常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连接器容易接触不良的问题,提供一种接触牢固、电连接性良好的电连接器及其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一种插头连接器,可拆卸地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该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基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开设一长条形的容纳槽,围设所述容纳槽的其中两壁体为扁平状的侧体;及多个沿所述侧体等间距排列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一电路基板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电性接触的侧面上开设有凹陷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滑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凹陷部的截面大致为V形,所述凹陷部包括两个成夹角设置的两个倾斜面;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分全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抵靠在V形截面的两倾斜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还包括一水平面,所述平面分别与所述两倾斜面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为U形体,该U形体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臂部和连接两臂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其中一所述臂部的一侧沿向着另一所述臂部所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凹陷部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U形体的两臂部相向的外表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一具有一台阶的平板,所述台阶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接部分的底部形成一空隙,且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形成空隙部分的外表面涂布镍层,以形成阻焊区。一种插座连接器,用于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电性连接,该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基体,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开设并列两排的多个腔体;多个沿所述腔体等间距排列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插座基体上,包括第二接触部、固定于所述插座基体上的固定臂和用于与一电路基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一底臂,该底臂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触臂和第二触臂,所述第一触臂、第二触臂及底臂围设形成一容置槽,且所述第一触臂和所述第二触臂分别设置有朝着该容置腔内凸出的相对设置的触点凸起;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互滑动接触时,所述第一触臂和所述第二触臂上的触点凸起分别卡合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凹陷部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滑动接触的垂直方向的宽度上,所述触点凸起的宽度比所述凹陷部的宽度窄,所述触点凸起完全容置与所述凹陷部内,并抵接接触于所述凹陷部V形截面的两倾斜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臂和/或所述第二触臂上设有多个触点凸起,且所述第一触臂或所述第二触臂上的多个触点凸起同时容置于同一个所述凹陷部中,所述两倾斜面对抵接接触在两倾斜面上的多个所述触点凸起形成一相对的夹持作用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臂和所述固定臂的外表面涂覆镍层,以形成阻焊区。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触臂、第二触臂夹持在相应的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侧,且所述触点凸起完全容置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的凹陷部内,被所述凹陷部内的两个所述倾斜面所夹持,形成一相对的夹持力,以使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器,第一端子通过凹槽连接在侧体上,第二端子的第一触臂、第二触臂夹持在相应的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外侧,且触点凸起完全容置在相对应的第一端子的凹陷部内,被凹陷部内的两个倾斜面所夹持,形成一相对的夹持力,采用这样的结构,第一、第二端子之间连接非常牢固,且触点凸起完全设置在凹陷部内,在发生振动的情况下不易松动和脱落。多个第一端子卡合在插头基体上,多个第二端子连接在插座基体上,然后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与一电路基板连接,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与另一个电路基本连接,由于每一对第一、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都非常牢固,因此该电连接器能够非常稳定地将两个电路基板连接起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点凸起为一弧面或者包括两个平面成夹角设置的V形面,且所述触点凸起容置在所述凹陷部内后与所述凹陷部的内壁之间构成一收容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图3中插头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为图5中插座基体一角度的结构不意图;图8为图5中插座基体另一角度的结构不意图;图9为图7圈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剥去插座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端子连接的结构一角度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端子连接的结构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图1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触点凸起与凹陷部配合的截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触点凸起与凹陷部配合的截面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一实施中新型电连接器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见图1、图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可拆卸地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该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基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开设一长条形的容纳槽,围设所述容纳槽的其中两壁体为扁平状的侧体;及多个沿所述侧体等间距排列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一电路基板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电性接触的侧面上开设有凹陷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滑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凹陷部的截面大致为V形,所述凹陷部包括两个成夹角设置的两个倾斜面;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分全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抵靠在V形截面的两倾斜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顺华任俊江赵善记
申请(专利权)人: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