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9628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第一驱动轮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具有第二驱动轮的第二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上部。由卷绕于第一和第二驱动轮的主绳索体将轿厢和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在井道内。另外,在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轿厢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其中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7-117957号专利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电梯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卷扬机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各卷扬机分别具有驱动轮,由卷绕在这些驱动轮上的主绳索将轿厢和对重悬吊在井道中。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电梯中,通过采用两台卷扬机而使得每一台卷扬机小型化,并且将小型化的卷扬机配置在井道内上部,从而实现装置整体设置空间的紧凑化,尽管如此,仍然还是存在通过进一步有效地对卷扬机和对重等进行配置,而使设置空间具有进一步紧凑化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整体设置空间更加紧凑的电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其具有第一驱动装置,该第一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装置,该第二驱动装置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二驱动轮;轿厢,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轿厢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井道内升降;主绳索体,该主绳索体卷绕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轮上,并且将上述轿厢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在上述井道中;以及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所采用的运行模式包括同时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二者的双机运行模式,以及仅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中任意一方的单机运行模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二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三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四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五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七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八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九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二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三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9是图18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四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五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3是图2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十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5是图2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一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上述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着一对轿厢导轨2、一对第一对重导轨3、以及一对第二对重导轨4。轿厢导轨2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轿厢导轨2的直线与层站出入口的开口方向相平行地延伸着。第一对重导轨3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第一对重导轨3的直线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延伸着。第二对重导轨4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第二对重导轨4的直线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延伸着。这里,图2中省略了导轨2,3,4的图示。轿厢5沿着轿厢导轨2在井道1内升降。第一对重6沿着第一对重导轨3在井道1内升降。第二对重7沿着第二对重导轨4在井道1内升降。轿厢5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部5a,5b、带轿厢出入口的前面部5c、以及与前面部5c相对的背面部5d。在前面部5c上设有开闭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8。另外,在第一侧面部5a的下部固定着第一绳索连接部5e,在第二侧面部5b的下部固定着第二绳索连接部5f。第一对重6以与第一侧面部5a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侧方。第二对重7以与第二侧面部5b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侧方。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对重6,7相互对称地配置于轿厢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另外,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对重6,7配置于轿厢导轨2的后侧。在井道1内的上部配置有使轿厢5和第一和第二对重6,7升降的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卷扬机)9,12。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以下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正上方,即,在垂直投影面内,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整体上与轿厢5相重叠。进一步具体地讲,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将轿厢5的上面二等分的直线以及在进深方向上将轿厢5的上面二等分的直线,将轿厢5的上面划分成为四等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装置9配置于第二侧面部5b侧的前侧(轿厢门8侧)的区域的大致正上方,第二驱动装置12配置于第一侧面部5a侧的后侧(轿厢门8的相反侧)的区域的大致正上方。第一驱动装置9具有包含电动机和制动器的第一驱动装置主体10以及通过第一驱动装置主体10而进行旋转的第一驱动轮11。第二驱动装置12具有包含电动机和制动器的第二驱动装置主体13以及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主体13而进行旋转的第二驱动轮14。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以下方式水平(包括大致水平)地进行配置,即,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的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地延伸着。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采用薄型卷扬机,该薄型卷扬机的轴向尺寸小于驱动轮11,14的直径尺寸或驱动装置主体10,13的直径尺寸。此处采用两台同规格卷扬机。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被支承架(未图示)支承。支承架也可以分为支承第一驱动装置9的第一支承架和支承第二驱动装置12的第二支承架。另外,通过将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安装于共同的支承架上,能构成一个单元。支承架可以被固定于建筑物一侧上的支承梁、或导轨2,3,4中的至少一根支承。另外,在支承架与支承梁或导轨2,3,4之间,或在支承架与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之间可以设置橡胶等的防振部件。在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上卷绕着主绳索体15,该主绳索体15将轿厢5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悬吊在井道1内。主绳索体15具有卷绕在第一驱动轮11上的多根(图中仅表示出1根)第一主绳索16和卷绕在第二驱动轮14上的多根(图中仅表示出1根)第二主绳索17。第一主绳索16具有连接在第一绳索连接部5e上的第一端部和连接在第一对重6的上部的第二端部。第二主绳索17具有连接在第二绳索连接部5f上的第三端部和连接在第二对重7的上部的第四端部。通过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以1∶1的卷绕方式将轿厢5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悬吊在井道1内。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着将第一主绳索16引导至第一绳索连接部5e的第一轿厢侧返回轮18、将第一主绳索16引导至第一对重6的第一对重侧返回轮19、将第二主绳索17引导至第二绳索连接部5f的第二轿厢侧返回轮20、以及将第二主绳索17引导至第二对重7的第二对重侧返回轮21。主绳索16,17从驱动轮11,14大致水平地延伸,通过返回轮18~21,被转换为大致垂直向下的方向。因此,返回轮18~21与井道1内的驱动装置9,12配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这些返回轮18~21能被支承驱动装置9,12的支承架支承。另外,返回轮18~21的配置方式为,它们的旋转轴处于水平状态且相对于井道1的进深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第一驱动装置,该第一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装置,该第二驱动装置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二驱动轮;轿厢,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轿厢在上述井 道内升降;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井道内升降;主绳索体,该主绳索体卷绕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轮上,并且将上述轿厢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在上述井道中;以及控制上 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所采用的运行模式包括同时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二者的双机运行模式,以及仅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中任意一方的单机运行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口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