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878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井道内可升降地设置有轿厢。轿厢由具有第一主绳索及第二主绳索的主绳索体悬吊。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各自的上端部固定在井道的上部。在轿厢上设有:将从各上端部伸出的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分别导向水平方向的一对轿厢悬吊用滑轮;具有绕挂从各轿厢悬吊用滑轮伸出的第一及第二主绳索的每条的驱动绳轮的驱动装置;以及将从驱动绳轮伸出的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分别导向轿厢的下方的一对卷绕用滑轮。驱动绳轮以沿铅直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轿厢在井道内升降的自行式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实现井道的节省空间化,提出有在轿厢的下部搭载驱动 装置的自行式电梯装置。在此类现有的电梯装置中,在轿厢的下部设置 有第一绳轮和第二绳轮,该第一绳轮和第二绳轮具有互相平行的旋转轴。 各绳轮的旋转轴分别水平地配置。轿厢由分别连续地绕挂在各绳轮上的 第一绳索及第二绳索悬吊。各绳轮的一个依靠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 通过依靠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来使绳轮旋转,轿厢在井道内升降(参照专 利文献1)。专利文献h日本特开平10—273274号公报但是,由于依靠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旋转的绳轮的旋转轴水平地配置, 所以当驱动装置或绳轮的外径增大时,轿厢整体在高度方向的尺寸会增 大。由此,难以实现井道的节省空间化,电梯装置会大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井道的 节省空间化的电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可在井道内升降;以及 驱动悬吊装置,其具有主绳索体,其悬吊轿厢,并包括第一主绳 索和第二主绳索,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各自的上端部固定在井道的上部; 一对轿厢悬吊用滑轮,它们设置在轿厢上,将从各上端部伸出的第一及 第二主绳索分别导向水平方向;驱动装置,其设置在轿厢上,并包括绕挂从各轿厢悬吊用滑轮伸出的第一及第二主绳索的每个的驱动绳轮;和 一对巻绕用滑轮,它们设置在轿厢上,将从驱动绳轮伸出的第一及第二 主绳索分别导向轿厢的下方,该驱动悬吊装置通过驱动绳轮的旋转来使 轿厢升降,驱动绳轮以沿铅直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轿厢的下部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5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 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一对导轨2、 3 (图2)。在各导轨2、 3间可升降地配置有轿厢4。轿厢4由具有多条第一主绳索5及多条第二主绳索6的主绳索体7 悬吊在井道l内。各第一主绳索5的上端部5a及各第二主绳索6的上端 部6a分别固定在井道1的上部。此外,各第一主绳索5的下端部5b及 各第二主绳索6的下端部6b分别向轿厢4的下方垂下。再有,在图中, 为简单起见,第一及第二主绳索5、 6各表示一条。在轿厢4的下部的中央,设有产生使轿厢4升降的驱动力的曳引机 (驱动装置)8。曳引机8具有包括电动机的驱动装置主体9、和驱动绳 轮10,驱动绳轮10配置在驱动装置主体9的下方,且依靠驱动装置主体 9的驱动力而旋转。驱动绳轮10以沿铅直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即,曳引机8水平地配置。此外,曳引机8是径向尺寸比轴向尺寸大的 薄形曳引机。在轿厢4的下缘部设有将从各上端部5a、 6a伸出的第一及第二主 绳索5、 6分别导向水平方向的一对轿厢悬吊用滑轮11、 12;以及将在水 平方向上张紧的第一及第二主绳索5、 6分别导向轿厢4的下方的一对巻 绕用滑轮13、 14。在驱动绳轮10上分别绕挂有从各轿厢悬吊用滑轮11、 12伸出的第一及第二主绳索5、 6。此外,从驱动绳轮IO伸出的第一及 第二主绳索5、 6通过各巻绕用滑轮13、 14被分别导向轿厢4的下方。艮P,各第一主绳索5从上端部5a到下端部5b依次绕挂在一个轿厢 悬吊用滑轮ll、驱动绳轮10及一个巻绕用滑轮13上。此外,各第二主 绳索6从上端部6a到下端部6b依次绕挂在另一轿厢悬吊用滑轮12、驱 动绳轮10及另一巻绕用滑轮14上。各轿厢悬吊用滑轮11、 12及各巻绕用滑轮13、 14分别能以水平配 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此外,各轿厢悬吊用滑轮ll、 12关于驱动绳轮 10的旋转轴对称地配置。再有,各巻绕用滑轮13、 14也关于驱动绳轮 10的旋转轴对称地配置(图2)。由此,驱动绳轮10的旋转轴从各第一 主绳索5受到的载荷与驱动绳轮10的旋转轴从各第二主绳索6受到的载 荷抵消,实现了曳引机8的小型化。此外,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将一个轿厢悬吊用滑轮11的中心 以及一个巻绕用滑轮13的中心分别与驱动绳轮10的旋转轴连接起来的 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再有,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将另一 轿厢悬吊用滑轮12的中心以及另一巻绕用滑轮14的中心分别与驱动绳 轮10的旋转轴连接起来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也为锐角(图2)。由此, 确保了第一及第二主绳索5、 6分别相对于驱动绳轮10的巻绕角。在第一主绳索5上悬吊有第一重物15,该第一重物15是用于对第 一主绳索5施加张力的张力单元。第一重物15设置在第一主绳索5的下 端部5b。此外,在第二主绳索6上悬吊有第二重物16,该第二重物16 是用于对第二主绳索6施加张力的张力单元。第二重物16设置在第二主 绳索6的下端部6b。在该示例中,第一及第二重物15、 16与第一及第二主绳索5、 6分别独立地设置。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图3中 的轿厢4的下部的放大图。如图所示,调整一个轿厢悬吊用滑轮ll及一 个巻绕用滑轮13相对于轿厢4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使第一主绳索5的绕 挂在驱动绳轮IO上的部分为水平。即,以轿厢悬吊用滑轮11的下部的 高度与巻绕用滑轮13的上部的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轿厢悬吊用滑轮11 及巻绕用滑轮13。此外,调整另一轿厢悬吊用滑轮12及另一巻绕用滑轮14相对于轿 厢4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使第二主绳索6的绕挂在驱动绳轮10上的部分 为水平。B卩,以轿厢悬吊用滑轮12的下部的高度和巻绕用滑轮14的上 部的高度一致的方式配置轿厢悬吊用滑轮12及巻绕用滑轮14。再有,驱动悬吊装置17具有主绳索体7、曳引机8、 一对轿厢悬吊 用滑轮ll、 12及一对巻绕用滑轮13、 14。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在使轿厢4上升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 使驱动绳轮10逆时针(从各轿厢悬吊用滑轮11、 12向驱动绳轮10侧牵 拉第一及第二主绳索5、 6的方向、A方向)旋转。由此,第一及第二主 绳索5、 6分别从各轿厢悬吊用滑轮11、 12向驱动绳轮10移动(即,向 B方向移动),并分别从驱动绳轮10向各巻绕用滑轮13、 14移动(即, 向C方向移动)。由此,轿厢4上升。在使轿厢4下降的情况下,使驱动绳轮10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 这样,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轿厢4下降。这里,曳引机8为了使轿厢4移动而产生的驱动转矩Tq由下面的式 子(1)表示。Tq= (Wc+CAP) -D… (1)再有,Wc是轿厢4的质量,CAP是轿厢4的装载质量,D是驱动 绳轮10的直径。从式子(1)可知,当轿厢4的质量Wc与装载质量CAP增大时, 驱动转矩Tq增大。此外,通过驱动绳轮10的旋转,从轿厢4对导轨2、 3施加了水平方向的按压力,所以在驱动转矩Tq增大时,轿厢4与导轨2、 3的接触阻力增大,轿厢4的行驶阻力增大。由此,在该实施方式1 中,优选为轿厢4的载重量较小的电梯装置。在此类电梯装置中,在轿厢4上分别设置有具有以沿铅直方向配置的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装置具有: 轿厢,其可在井道内升降;以及 驱动悬吊装置,其具有:主绳索体,其悬吊上述轿厢,并包括第一主绳索和第二主绳索,上述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各自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述井道的上部;一对轿厢悬吊用滑轮,它们设置在上述轿厢上,将从各上述上端部伸出的上述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分别导向水平方向;驱动装置,其设置在上述轿厢上,并包括绕挂从各上述轿厢悬吊用滑轮伸出的上述第一及第二主绳索的每条的驱动绳轮;和一对卷绕用滑轮,它们设置在上述轿厢上,将从上述驱动绳轮伸出的上述第一及第二主绳索分别导向上述轿厢的下方,该驱动悬吊装置通过上述驱动绳轮的旋转来使上述轿厢升降, 上述驱动绳轮以沿铅直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肥田政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