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8419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6: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包括处理池,处理池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成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进水管道出水口设在处理池上部,在进水管道上安装有管道混合器,第一加药管道与管道混合器连接;第一单元由第一挡板分隔成第一沉淀区和第一反应区,在第一反应区内设置搅拌电机;第二加药管道通入第一反应区内;第二单元由第二档板分隔成第二沉淀区和第二反应区;第三加药管道、输气管道通入第二反应区内;在第二隔板的上部设置引流管道,引流管道与中心管连接;在第三单元的内壁上部设有出水堰;在处理池的底部设有排泥管。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处理污水,絮凝剂综合使用量减少,絮凝效率高,一体化管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絮凝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污 水通过该絮凝装置顺次经过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进行净化。
技术介绍
目前,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前处理再进行生化处理,其中絮凝沉淀是常见前处理 方法之一,所使用的絮凝剂可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以及微生物絮凝剂,无机絮凝 剂与有机絮凝剂单独或复配使用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单独使用无机絮凝剂时沉淀污泥量较 大,单独使用有机絮凝剂时成本较高,而且有机絮凝剂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会对环境有一 定的污染,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可使液体中不易降解的固体悬浮颗粒凝 聚、沉淀的特殊高分子代谢产物,具有高效、廉价、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水处理剂,是典型的 环境友好型功能材料,无论是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还是微生物絮凝剂,使用量减量化 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以节约成本,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综合考虑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 生物絮凝剂各自的优势的一体化絮凝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 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种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包括处理池16,进水管道1、用于投加 无机絮凝剂的第一加药管道3、第一挡板4、用于投加有机絮凝剂的第二加药管道5、搅拌机 6、第一隔板7、第二档板8、用于投加微生物絮凝剂的第三加药管道9、输气管道10、第二隔 板11、引流管道12、中心管13、出水堰14、排泥管;所述处理池16由第一隔板7和第二隔板 11分隔成第一单元161、第二单元162和第三单元163,所述第一隔板7上端低于处理池16 上沿,使污水从第一单元161经第一隔板7的上端流至第二单元162 ;所述进水管道1的出 水口设置在处理池16的上部使污水进入第一单元161,在进水管道1上安装有管道混合器 2,所述第一加药管道5与管道混合器2的加药口连接,使无机絮凝剂在管道混合器2内混 合到污水中;在第一单元161内安装有第一挡板4将第一单元分隔成第一沉淀区和第一反 应区,第一挡板4的下段倾斜设置使第一沉淀区下部变窄便于形成污泥收集区;在第一反 应区内设置搅拌机6 ;所述第二加药管道5通入第一反应区内,有机絮凝剂在搅拌机6的搅 动下与污水充分混合;在第二单元162内安装有第二档板8将第二单元162分隔成第二沉 淀区和第二反应区,第二档板8的下段倾斜设置使第二沉淀区下部变窄便于形成污泥收集 区;所述第三加药管道9、输气管道10通入第二反应区内,输气管道10中的空气自输气管 道10的排出口排出,产生搅拌作用,完成微生物絮凝剂与污水的混合过程;在所述第二隔 板11的上部设置引流管道12,引流管道12与中心管13连接,将第二反应区的污水引流至 第三单元163 ;在所述第三单元163的内壁上部设置有出水堰14 ;在所述处理池16的底部 设有排泥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7的高度低于处理池16的高度20-40cm,使污水在搅拌机 6的搅动作用下与有机絮凝剂充分混合之后,从第一隔板7的上端越过进入第二单元;所述 的第二隔板11的高度和处理池16的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挡板4、第二档板8固定在处理池16的池壁上,相当于处理池16内的隔 墙。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4的下段倾斜设置,与水平方向成50° -60°角,使第一沉 淀区下部变窄便于形成污泥收集区。所述第一挡板4下端距离处理池16底板60-80cm,优 选为70cm,确保污水从第一沉淀区流至第一反应区。 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8的下段倾斜设置,与水平方向成50° -60°角,使第二 沉淀区下部变窄便于形成污泥收集区。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8下端距离处理池16底板 60-80cm,优选为70cm,确保污水从第二沉淀区流至第二反应区。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药管道5通入处理池16的深度为处理池16高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第三加药9通入处理池16的深度为处理池16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输气管道10的出 气口距离处理池16底板80-100cm,输气管道10中的空气自输气管道10的排出口排出,产 生搅拌作用,在完成微生物絮凝剂与污水混合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污水中的溶解氧(D0)保 持0. 5mg/L左右,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道12的高度低于第一隔板7上端10cm。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反应区内设置横梁式支架用于安装搅拌电机6,所述横梁式支 架安装在处理池16的上沿口上。 优选的,所述排泥管包括第一排泥支管151、第二排泥支管152、第三排泥支管153 和排泥总管15,第一排泥支管151、第二排泥支管152和第三排泥支管153分别设置在第一 单元161、第二单元162和第三单元163的底部,第一排泥支管151、第二排泥支管152和第 三排泥支管153的出泥口与排泥总管15连通。 使用本专利技术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处理污水的方法:原污水和无机 絮凝剂在进水管道1上的管道混合器2中进行混合后输送到处理池16的第一单元161内, 污水在第一单元161的第一沉淀区内絮凝沉淀,得到的沉淀蓄积在第一沉淀区底部;污水 进入第一反应区,往第一反应区内通入有机絮凝剂,在搅拌机6的搅动下,污水与有机絮凝 剂混合,混合后的污水经第一隔板7的上端进入第二单元162,在第二沉淀区絮凝沉淀,得 到的沉淀蓄积在第二沉淀区底部;污水进入第二反应区,往第二反应区内通入微生物絮凝 剂和空气,污水与微生物絮凝剂在空气搅拌作用混合;污水与微生物絮凝剂混合后经引流 管道12和中心管13进入第三单元163进行絮凝沉淀,沉淀后的上清液经出水堰14排出, 沉淀蓄积在第三单元163的底部;经过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絮凝形成 的沉淀蓄积在处理池16底部形成污泥,经排泥管道排出。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采用本专利技术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处理污水,可以使絮凝剂综合使 用量减少,絮凝效率高,一体化管理方便,减少了管道长度、减小了水力损失、降低了能耗; 各单元之间仅依靠隔板分隔,共壁而建,与独立单元串联时相比,节约了约27. 6%的建池材 料,缩短了流程,而且有效地减少了连接独立单元的管道所造成的水头损失,避免了添加絮 凝剂后的污水在输送管道中沉淀所造成的管道堵塞的可能性,而在第三单元中采用空气搅 拌,不仅起到了混合作用,而且使污水中的溶解氧在0. 5mg/L左右,提高了微生物絮凝剂的 活性及其絮凝效果。 本专利技术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由于第一隔板上端高于引流管道形成 的高程差的原因,会使得水面自左向右逐渐降低,形成自然落差现象,污水顺次流过第一单 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这样,污水经过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 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SS、C0D等物质得到大部分去除,针对畜禽养殖废水的絮凝效果特 别明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进水管道,2-管道混合器,3-第一加药管道,4-第一挡板,5-第二加药 管道,6-搅拌机,7-第一隔板,8-第二档板,9-第三加药管道,10-输气管道,11-第二隔板, 12-引流管道,13-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40/CN105330105.html" title="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池(16),进水管道(1)、用于投加无机絮凝剂的第一加药管道(3)、第一挡板(4)、用于投加有机絮凝剂的第二加药管道(5)、搅拌机(6)、第一隔板(7)、第二档板(8)、用于投加生物絮凝剂的第三加药管道(9)、输气管道(10)、第二隔板(11)、引流管道(12)、中心管(13)、出水堰(14)、排泥管;所述处理池(16)由第一隔板(7)和第二隔板(11)分隔成第一单元(161)、第二单元(162)和第三单元(163),所述第一隔板(7)上端低于处理池(16)上沿,使污水从第一单元(161)经第一隔板(7)的上端流至第二单元(162);所述进水管道(1)的出水口设置在处理池(16)的上部使污水进入第一单元(161),在进水管道(1)上安装有管道混合器(2),所述第一加药管道(5)与管道混合器(2)的加药口连接,使无机絮凝剂在管道混合器(2)内混合到污水中;在第一单元(161)内安装有第一挡板(4)将第一单元分隔成第一沉淀区和第一反应区,第一挡板(4)的下段倾斜设置使第一沉淀区下部变窄便于形成污泥收集区;在第一反应区内设置搅拌机(6);所述第二加药管道(5)通入第一反应区内,有机絮凝剂在搅拌机(6)的搅动下与污水充分混合;在第二单元(162)内安装有第二档板(8)将第二单元(162)分隔成第二沉淀区和第二反应区,第二档板(8)的下段倾斜设置使第二沉淀区下部变窄便于形成污泥收集区;所述第三加药管道(9)、输气管道(10)通入第二反应区内,输气管道(10)中的空气自输气管道(10)的排出口排出;在所述第二隔板(11)的上部设置引流管道(12),引流管道(12)与中心管(13)连接,将第二反应区的污水引流至第三单元(163);在所述第三单元(163)的内壁上部设置有出水堰(14);在所述处理池(16)的底部设有排泥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迪王电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