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加庭专利>正文

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67121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3 16: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为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外壳体内位于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动力倍增组件;倍增组件包括叶轮、汽缸、曲轴和叶轮轴,叶轮安装在叶轮轴上,叶轮的外部套装有密封套,密封套上设有叶轮进油口和叶轮出油口;汽缸与曲轴连接且汽缸中的活塞可随着曲轴旋转做上下往复运动,汽缸包括汽缸出油口,且汽缸出油口与叶轮进油口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曲轴和叶轮轴均安装在外壳体内,且曲轴上输入动力端安装有第一传动轮,叶轮轴上输出动力端安装有第二传动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动力学
,尤其涉及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
技术介绍
电机(英文:Electric machinery,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在电路中用字母Μ(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为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外壳体内位于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动力倍增组件;动力倍增组件包括叶轮、汽缸、曲轴和叶轮轴,其中:叶轮安装在叶轮轴上,叶轮的外部套装有密封套,密封套上设有叶轮进油口和叶轮出油口 ;汽缸与曲轴连接且汽缸中的活塞可随着曲轴旋转做上下往复运动,汽缸包括汽缸出油口,且汽缸出油口与叶轮进油口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曲轴和叶轮轴均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体内,且曲轴上输入动力端安装有第一传动轮,叶轮轴上输出动力端安装有第二传动轮;动力倍增组件中靠近动力输入端的曲轴的输入动力端位于外壳体外部,动力倍增组件中靠近动力输出端的叶轮轴的输出动力端位于外壳体的外部。优选地,第一传动轮包括皮带盘或齿轮。优选地,第二传动轮包括皮带盘或齿轮。优选地,动力输入轴和叶轮轴相互平行。优选地,汽缸还包括与外壳体内部导通的汽缸进油口。优选地,当外壳体内的动力倍增组件数量在一个以上时,沿着动力传递方向,位于传动上级的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二传动轮与位于其传递下级的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一传动轮啮合。优选地,当外壳体内的动力倍增组件数量在一个以上时,外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形成与动力倍增组件数量一致的安装室;各动力倍增组件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安装室内。优选地,隔板上设有通孔,使得外壳体内的液压油可以在各安装室之间流动。优选地,汽缸为单缸气缸或多缸气缸。本技术在应用时,利用电机输入动力带动曲轴旋转,曲轴旋转带动汽缸中的活塞做上下往复运动;当活塞往上运行时从外壳体内腔中吸入液压油,当活塞往下运行时压缩液压油,液压油经过连接管道被压缩到密封套内,位于密封套内的叶轮受到液压油的冲压后旋转,叶轮旋转带动叶轮轴旋转。本技术中,由于活塞往上运行时是从外壳体内腔吸入液压油,活塞往下运行时又将吸入的液压油压缩至密封套内,并由密封套的叶轮出油口重新回流至外壳体内,实现了液压油循环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2,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为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外壳体1内设有至两个隔板7形成三个装室;外壳体1内位于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之间并列设有三个动力倍增组件,三个动力倍增组件分别安装在三个安装室内;且三个动力倍增组件均分别包括叶轮2、汽缸3、曲轴4和叶轮轴5,三个动力倍增组件中的部件安装方式均如下:叶轮2安装在叶轮轴5上,叶轮2的外部套装有密封套6,密封套6上设有叶轮进油口 61和叶轮出油口 62 ;汽缸3与曲轴4连接且汽缸3中的活塞可随着曲轴4旋转做上下往复运动,汽缸3为单缸汽缸或是多缸汽缸,汽缸3包括汽缸进油口 31和汽缸出油口 32,且汽缸进油口 31与叶轮出油口 62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汽缸出油口 32与叶轮进油口 61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曲轴4和叶轮轴5均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体1内,且动力输入轴和叶轮轴5相互平行,曲轴4上输入动力端安装有第一传动轮41,叶轮轴5上输出动力端安装有第二传动轮51。本实施例中,三个动力倍增组件中的除了第一排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一传动轮41采用皮带盘外,其他第一传动轮41和第二传动轮51均采用齿轮。沿着动力传递方向,位于第一排的动力倍增组件中的曲轴4的输入动力端位于外壳体1外部,第一排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二传动轮51与其相邻的第二排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一传动轮41啮合将完成动力由第一排动力倍增组件向第二排动力倍增组件的传递;第二排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二传动轮51与其相邻的第三排动力倍增组件中的第一传动轮41啮合将完成动力由第二排动力倍增组件向第三排动力倍增组件的传递;第三排动力倍增组件中的叶轮轴5的输出动力端位于外壳体1的外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轮41和第二传动轮51的直径均为40厘米;汽缸3中活塞的行程均为12厘米,曲轴4的曲轴颈直径均为6厘米;叶轮2的直径均为35厘米,叶轮2中的受力叶片的高均为5厘米,叶轮轴5的直径均为6厘米,取叶片的受力中心值计算,即叶片受力处的半径值是15厘米,叶轮轴5的半径值是3厘米,即叶片旋转半径是叶轮轴5半径的5倍。由上可知,本技术利用皮带盘与电机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利用电机输入动力带动曲轴4旋转,曲轴4旋转带动汽缸3中的活塞做上下往复运动;当活塞往上运行时吸入液压油,当活塞往下运行时压缩液压油,液压油经过连接管道被压缩到密封套6内,位于密封套6内的叶轮2受到液压油的冲压后旋转,叶轮2旋转带动叶轮轴5旋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为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外壳体(1)内位于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动力倍增组件; 动力倍增组件包括叶轮(2)、汽缸(3)、曲轴⑷和叶轮轴(5),其中: 叶轮⑵安装在叶轮轴(5)上,叶轮⑵的外部套装有密封套(6),密封套(6)上设有叶轮进油口 (61)和叶轮出油口 (62); 汽缸(3)与曲轴(4)连接且汽缸(3)中的活塞可随着曲轴(4)旋转做上下往复运动,汽缸⑶包括汽缸出油口(32),汽缸出油口(32)与叶轮进油口(61)通过连接管道连通; 曲轴(4)和叶轮轴(5)均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体(1)内,且曲轴(4)上输入动力端安装有第一传动轮(41),叶轮轴(5)上输出动力端安装有第二传动轮(51); 动力倍增组件中靠近动力输入端的曲轴(4)的输入动力端位于外壳体(1)外部,动力倍增组件中靠近动力输出端的叶轮轴(5)的输出动力端位于外壳体(1)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传动轮(41)包括皮带盘或齿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第二传动轮(51)包括皮带盘或齿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轴和叶轮轴(5)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汽缸(3)还包括与外壳体(1)内腔导通的汽缸进油口(31)。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当外壳体(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动力倍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为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外壳体(1)内位于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动力倍增组件;动力倍增组件包括叶轮(2)、汽缸(3)、曲轴(4)和叶轮轴(5),其中:叶轮(2)安装在叶轮轴(5)上,叶轮(2)的外部套装有密封套(6),密封套(6)上设有叶轮进油口(61)和叶轮出油口(62);汽缸(3)与曲轴(4)连接且汽缸(3)中的活塞可随着曲轴(4)旋转做上下往复运动,汽缸(3)包括汽缸出油口(32),汽缸出油口(32)与叶轮进油口(61)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曲轴(4)和叶轮轴(5)均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体(1)内,且曲轴(4)上输入动力端安装有第一传动轮(41),叶轮轴(5)上输出动力端安装有第二传动轮(51);动力倍增组件中靠近动力输入端的曲轴(4)的输入动力端位于外壳体(1)外部,动力倍增组件中靠近动力输出端的叶轮轴(5)的输出动力端位于外壳体(1)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加庭
申请(专利权)人:王加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