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2851053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包含非受体依赖型脾酪氨酸激酶SYK基因的慢病毒的包装制备;SYK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的制备;SYK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制备。该特异性治疗方法首次以原致癌基因SYK为靶点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以慢病毒载体将SYK基因转染入DC细胞中,诱导制备出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以激发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靶向识别并杀伤视网膜母细胞瘤,大大提高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且培养的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稳定性强,治疗效果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制药
,具体的涉及一种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 胞毒性Τ细胞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核层原始细胞,儿 童眼部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遗传和家族特性。其生长部位特殊,严重损害视力, 并且易向颅内浸润性生长,患者以婴幼儿占绝大多数,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89%以上的病 人在3岁之前发病,部分患儿出生时即已发病。RB高度恶性,生长迅速,转移快,若不及时 治疗可发生眼框内、颅内及全身转移,危害患者的视力、眼球甚至生命。RB的发病率约为 1/20000, 75%病例均发生于3岁以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已确诊RB患者达2000人以上, 全国累计病人数上万,且有逐年增长趋势,主要是人口增加、诊断技术提高、环境改变等因 素引起。RB患儿生存期短,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可侵及单眼或双眼,RB单眼平均诊断年龄 为24个月,双眼为12个月,双眼发病占30%-40%。RB的致盲率占儿童致盲的6%。部分 RB患者有遗传性,约6%的病人有家族史。 RB的治疗:近年来,对单眼为Reese-Ellsworth V级肿瘤的患者行眼球摘除术、 I~IV级的患眼则采用化学减容法或局部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冷冻 治疗和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对大部分双眼RB患者采用化学减容治疗,而在双眼病变程度 极不对称的患者,其高度进展的患眼仍不得不行摘除眼球,但肿瘤较小的对侧眼常可采用 局部治疗方法。绝大部分双眼RB患儿至少有1只眼曾接受化学减容法治疗。现行治疗RB 的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眼球摘除术(尤其是30-40%的患 儿为双眼患者)不但会使患儿致盲、致残,而且对其心灵造成创伤;其次,放疗和眼球摘除 术会影响患儿面部发育,长大后要进行二次手术整容,极大地影响了生存质量,且对于晚期 巨大RB及发生转移的肿瘤,上述方法的疗效也很有限;另外,由于人体存在血脑屏障,绝大 多数抗癌药物都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达到颅内肿瘤所在的部位,治疗效果有限,且化学治疗 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及其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①新的RB肿瘤形成,随诊5年的发生率 为24% ;②抑制骨髓功能,威胁患儿生命;③肾脏和听力受损;④RB耐药性出现,目前已发 现有多种耐药蛋白不能为环孢素 A所逆转。 近年来,发达国家RB的5年生存率已达90%以上。与之相比,国内RB疗效存在 较大差距,单眼RB的5年生存率仅50%,双眼RB摘除1眼后的5年生存率为35%,大部分 RB患儿仍采取眼球摘除或眼眶内容物剜除治疗。随着对RB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治疗手 段的不断发展完善,目前的治疗已不单纯局限于仅以保护患儿生命为惟一目标,更重要的 是立足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目前国际上对RB的治疗提倡在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 留眼球,同时尽可能保存有用视力。 尽管当前的物理、化学治疗手段已使大部分RB患儿获得缓解,但仍有部分患儿因 为体内存在的残留肿瘤细胞而复发,且在清除和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宿 主的免疫系统。鉴于RB常规治疗手段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寻求有效的方法治疗RB成为目前 的迫切任务之一。近年来生物免疫治疗己被众多学者认可,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治疗措施, 它能彻底清除残余的肿瘤细胞,是目前RB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有望为进一步提高RB 的生存率,改善RB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保障。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作为人体内已知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抗原 递呈细胞,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之一。DC能摄取、加工抗原,表达高水平MHC分 子、共刺激分子、细胞粘附因子ICAM-UICAM-3以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ymph〇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 LFA-3)等有助于抗原提呈的分子,并分泌高水平Thl型细 胞因子IL-12,有效地向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启动患者自身特异性杀瘤免疫反应。但大量 的实验表明肿瘤患者体内的DC处于一种"无能状态",在体内对肿瘤抗原的呈递作用较弱。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肿瘤浸润性DC或宿主DC功能缺 陷,使其无法有效地提呈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有关;其机制为肿瘤细 胞释放的可溶性因子作用于DC使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发生变化,导致肿瘤的免疫逃逸。大多 数研究表明体内肿瘤抑制了 DC的成熟而非直接抑制DC的功能;肿瘤组织中DC的浸润程 度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明显相关,肿瘤邻近CD1 a +DC浸润的病人其生存率明显提 高、复发率降低,Lissoni等在对40例癌症病人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癌症患者外周血中成熟 和不成熟DC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转移灶者显著低于无转移者,说明DC的缺乏在 诱发肿瘤的免疫抑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不同性质的肿瘤抗原刺激DC所诱导的抗肿瘤效应强弱不等,有的甚至无 效。所以,寻找合适的肿瘤抗原负载DC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肿瘤抗原刺激DC 的方式: ①全细胞性肿瘤抗原致敏方式:由于目前大多数肿瘤特异性抗原类型尚未明确鉴 定,因而可对DC给予全细胞性肿瘤抗原刺激,由DC去选择肿瘤抗原并对其进行加工、呈递。 目前制备全细胞性肿瘤抗原可采用快冻慢融法、照射法、化学药物处理法、加热法等。 ②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基因转染方式:大多数主要组 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限制性肿瘤抗原肽的半衰期 仅2-10h,若要诱导出高水平持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则要反复多次回输负载肿瘤抗原多肽 的DC。 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的商效、稳定的表达,而利用病毒载体介导基因 转移,以其高效和良好的靶向性已成为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病毒 基因组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基因的不断克隆,越来越多的病毒载体被构建并应用于以DC 为基础的肿瘤基因治疗。但是,并非所有的病毒载体都适用于DC的基因转染,主要原因是 由于转染了携带目的基因的病毒载体的DC回输后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病毒抗原和目的基 因的免疫应答,并使得转染细胞即DC成为靶细胞而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有些病毒载体可 抑制DC的抗原呈递功能,从而影响了 DC瘤苗的治疗效果;此外已存在的或新产生的抗病毒 中和抗体会干扰初次或再次免疫,从而影响机体抗肿瘤效应的诱导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toon]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 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肿瘤抗原刺激DC所诱导的抗肿瘤效应 不强以及不恰当选用病毒载体抑制DC的抗原呈递功能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原致癌基因 SYK基因片段与慢病毒表达载体连接后进行包装, 获得含有SYK基因的慢病毒SYK-LV ; 将所述SYK-LV感染树突状细胞,得到SYK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将所述SYK基因修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原致癌基因SYK基因片段与慢病毒表达载体连接后进行包装,获得含有SYK基因的慢病毒SYK‑LV; 将所述SYK‑LV感染树突状细胞,得到SYK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将所述SYK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共同培养,得到以SYK为治疗靶点的能特异性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雪梅刘韬薛祯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博泰生物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