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电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8908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8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电热管,包括电阻加热棒、电磁加热管、保温管、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第一端盖上设有第一电阻加热棒槽、第一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一保温管槽。第一电阻加热棒槽为圆形,第一保温管槽和第一电磁加热管槽均为环形,且三者的中心线均重合。电阻加热棒第一端、电磁加热管第一端和保温管第一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电阻加热棒槽、第一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一保温管槽内。电阻加热棒和电磁加热管配合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电磁加热管和保温管配合并形成第二液体通道。第一端盖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电磁加热管包括第一导磁管、第二导磁管和电磁线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加热管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电热管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热水器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所使用的电热水器的加热管主要由带电热丝的加热管、法兰、测温管、限温管等部件焊接组成,然后组装在电热水器内,接上电源,从而对电热水器里面的水进行加热。该种结构和电加热管下潜深度不够,如果要加长,为了避让进出水管,加热管的折弯复杂,且难以得到较好的出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复合式电热管。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其中包括电阻加热棒、电磁加热管、保温管、第一端盖、保温管和第二端盖;第一端盖的一侧设有第一电阻加热棒槽、第一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一保温管槽;第一电阻加热棒槽为圆形,第一保温管槽和第一电磁加热管槽均为环形,且第一电阻加热棒槽、第一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一保温管槽三者的中心线重合;电阻加热棒第一端、电磁加热管第一端和保温管第一端均安装在第一端盖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电阻加热棒槽、第一电阻加热棒槽和第一保温管槽内;电阻加热棒的外周和电磁加热管的内壁配合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电磁加热管的外周和保温管的内壁配合并形成第二液体通道;第一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第二端盖的一侧设有第二电阻加热棒槽、第二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二保温管槽;第二电阻加热棒槽为圆形,第二保温管槽和第二电磁加热管槽均为环形,且第二电阻加热棒槽、第二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二保温管槽三者的中心线重合;电阻加热棒第二端、电磁加热管第二端和保温管第二端均安装在第二端盖上,且分别位于第二电阻加热棒槽、第二电磁加热管槽和第二保温管槽内;第二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和多个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均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四通孔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电磁加热管包括第一导磁管、第二导磁管和电磁线圈;第一导磁管和第二导磁管同轴安装,第一导磁管位于第二导磁管内,且第一导磁管和第二导磁管之间形成一个垂直轴线截面为环形的空间,电磁线圈位于该空间内,且盘绕在第一导磁管的外周。优选的,电阻加热棒包括电阻丝和加热棒壳体;电阻丝安装在加热棒壳体内,且加热棒壳体内填充有导热材料。优选的,加热棒壳体的外周设有防锈层。 优选的,加热棒壳体由导热材料制成。优选的,该导热材料为非导磁材料。优选的,第一导磁管的内壁和第二导磁管外壁均设有防锈层。优选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外侧壁上均设有用于连接外界水管的螺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其中电阻加热棒、电磁加热管和保温管同轴安装,且电阻加热棒和电磁加热管配合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电磁加热管和保温管配合形成第二液体通道,增加了待加热液体的受热面积,有利于提高热交换效率。本复合式电热管接入交流电后,电阻加热棒产生热量,与第一液体通道中的待加热液体进行热交换;电磁加热管中的电磁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使电磁加热管的第一导磁管和第二导磁管产生热量,第一导磁管和第二导磁管分别位于电磁线圈的内外两侧,能够形成一个闭合的磁感线通道,从而减少磁损耗,有利于提高第一导磁管和第二导磁管的产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第一端盖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第一端盖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电阻加热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电磁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其中包括电阻加热棒1、电磁加热管2、保温管3、第一端盖4、保温管3和第二端盖5。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第一端盖的剖视图,第一端盖4的一侧设有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和第一保温管槽403。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为圆形,第一保温管槽403和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均为环形,且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和第一保温管槽403三者的中心线均重合。如图4所示,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电热管电阻加热棒的结构示意图,电阻加热棒I第一端、电磁加热管2第一端和保温管3第一端均安装在第一端盖4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和第一保温管槽403内。电阻加热棒I的外周和电磁加热管2的内壁配合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电磁加热管2的外周和保温管3的内壁配合并形成第二液体通道。第一端盖4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第一通孔404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二通孔405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具体实施时,电阻加热棒I包括电阻丝101和加热棒壳体102 ;电阻丝101安装在加热棒壳体102内,且加热棒壳体102内填充有导热绝缘材料,加热棒壳体102由导热材料制成,且该导热材料为非导磁材料。电阻丝101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热量,并将热量通过导热绝缘材料传递到加热棒壳体102,加热棒壳体102与第一液体通道中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棒壳体102的外周上设有防锈层,防锈层能够防止长期与水接触的加热棒壳体102生锈,从而提高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使用寿命。第二端盖5的一侧设有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和第二保温管槽503。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为圆形,第二保温管槽503和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均为环形,且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和第二保温管槽503三者的中心线重合。电阻加热棒I第二端、电磁加热管2第二端和保温管3第二端均安装在第二端盖5上,且分别位于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和第二保温管槽503内。第二端盖5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504和多个第四通孔505,第三通孔504均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四通孔505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通过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可保证电阻加热棒1、电磁加热管2、和保温管3之间具有固定的位置关系,且分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复合式电热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电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加热棒(1)、电磁加热管(2)、保温管(3)、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第一端盖(4)的一侧设有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和第一保温管槽(403);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为圆形,第一保温管槽(403)和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均为环形,且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和第一保温管槽(403)三者的中心线重合;电阻加热棒(1)第一端、电磁加热管(2)第一端和保温管(3)第一端均安装在第一端盖(4)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电阻加热棒槽(401)、第一电磁加热管槽(402)和第一保温管槽(403)内;电阻加热棒(1)的外周和电磁加热管(2)的内壁配合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电磁加热管(2)的外周和保温管(3)的内壁配合并形成第二液体通道;第一端盖(4)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404)和多个第二通孔(405),第一通孔(404)均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二通孔(405)均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第二端盖(5)的一侧设有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和第二保温管槽(503);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为圆形,第二保温管槽(503)和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均为环形,且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和第二保温管槽(503)三者的中心线重合;电阻加热棒(1)第二端、电磁加热管(2)第二端和保温管(3)第二端均安装在第二端盖(5)上,且分别位于第二电阻加热棒槽(501)、第二电磁加热管槽(502)和第二保温管槽(503)内;第二端盖(5)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504)和多个第四通孔(505),第三通孔(504)均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第四通孔(505)均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电磁加热管(2)包括第一导磁管(201)、第二导磁管(202)和电磁线圈(203);第一导磁管(201)和第二导磁管(202)同轴安装,第一导磁管(201)位于第二导磁管(202)内,且第一导磁管(201)和第二导磁管(202)之间形成一个垂直于轴线的截面为环形的空间,电磁线圈(203)位于该空间内,且盘绕在第一导磁管(201)外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春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宁国市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