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73766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0 22:03
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连通的截流井,截流井中设置有截流堰,截流井与贮存/沉淀管连通,贮存/沉淀管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连通有沉砂井和检查井,其中沉砂井位于截流井和检查井之间,沉砂井连接有系统出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河堤进行建设,无需占用地面空间;与现有技术对比,能够快速有效收集和滞留雨水,并对经降雨径流排放入河的面源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雨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降雨形成的初期径流含有大量污染物,城市雨水在降落过程中,携带了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及溶解性固体、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细菌和某些病原菌等,其中SS、C0D和B0D5是城市道路地面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径流雨水水质变化很大,初期路面径流的污染量在总污染量中占绝对数量,后期浓度逐渐减小。城市地面污染的加剧,导致雨水径流污染愈加严重。大量的面源污染物经降雨径流淋洗不间断地进入水体,城市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重要甚至首要污染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可对经降雨径流排放入河的面源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截流井1,截流井1中设置有截流堰2,截流井1与贮存/沉淀管3连通,贮存/沉淀管3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3连通有沉砂井4和检查井5,其中沉砂井4位于截流井1和检查井5之间,沉砂井4连接有系统出水管6。所述市政雨水管7连接在截流井1的中上部,截流井1的底部通过雨水出水管8连接至河道,1C存/沉淀管3设置在截流井1的中部位置,与市政雨水管7和雨水出水管8在空间上均垂直。所述截流堰2为矩形截留堰板,设置在雨水出水管8的管口位置。所述截流堰2的顶部高度处于贮存/沉淀管3的顶部高度与底部高度之间。所述贮存/沉淀管3的高度高于沉砂井4的井底高度,雨水通过沉砂井4后实现砂石沉淀,系统出水管6连接在沉砂井4的中上部位置。所述贮存/沉淀管3分为两段,截流井1与沉砂井4之间为第一段,沉砂井4与检查井5之间为第二段,第一段中,沿截流井1向沉砂井4的方向,具有向下的0.1 %?0.5%的坡度,以使沉积物通过自重从截流井1向沉砂井4流动;第二段中,沿检查井5向沉砂井4的方向,具有向下的0.1%?0.5%的坡度,以使沉积物通过自重从检查井5向沉砂井4流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可以在快速有效的收集和滞留雨水的同时,对雨水所携带的面源污染物起到较好的沉淀作用,系统出水可直接排入河道或接其他渗滤处理装置,能够有效控制地面雨水径流对河流所造成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沿垂直于河道方向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截流井俯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图3中BB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沉砂井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截流井1,截流井1中设置有截流堰2,截流井1与贮存/沉淀管3连通,贮存/沉淀管3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3连通有沉砂井4和检查井5,其中沉砂井4位于截流井1和检查井5之间,沉砂井4连接有系统出水管6。系统出水管6可以连通至河道,也可连通至其他深度处理装置。图中A为河道,B为河堤,C为沿河道路。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市政雨水管7连接在截流井1的中上部,截流井1的底部通过雨水出水管8连接至河道,贮存/沉淀管3设置在截流井1的中部位置,与市政雨水管7和雨水出水管8在空间上均垂直。截流堰2为矩形截留堰板,带有格栅9,设置在雨水出水管8的管口位置,其顶部高度处于贮存/沉淀管3的顶部高度与底部高度之间,即它的高度需要满足:(1)降雨时,保证一定的雨水储存量,当雨水井中的水位低于截流堰2时,能够将区域内携带面源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拦截在贮存/沉淀管3中;(2)保证贮存/沉淀管3非满流储存雨水,截流堰2高度略低于或等于贮存/沉淀管3的设计高度。沉淀/贮存管3用于暂时贮存雨水,并对雨水携带的面源污染物有沉淀作用,其设计管径需满足:(1)管为非满流设计,大约70%?90%的充满度,实际储雨量应保证能够暂时储存区域初期雨水计算量;(2)管径不宜过大,管底标高要高于河水水面,防治河水倒灌;(3)管道坡度为0.1%?0.5%,其中后半段为前半段的反向坡度。即,可将其分为两段,截流井1与沉砂井4之间为第一段,沉砂井4与检查井5之间为第二段,第一段中,沿截流井1向沉砂井4的方向,具有向下的0.1%?0.5%的坡度,以使沉积物通过自重从截流井1向沉砂井4流动;第二段中,沿检查井5向沉砂井4的方向,具有向下的0.1%?0.5%的坡度,以使沉积物通过自重从检查井5向沉砂井4流动。如2和图6所示,沉砂井4位于贮存/沉淀管3的中间位置,贮存/沉淀管3的高度高于沉砂井4的井底高度,雨水通过沉砂井4后实现砂石沉淀,系统出水管6连接在沉砂井4的中上部位置。沉砂井4的底部比截流井1和检查井5深0.5?0.7m,有利于两侧贮存/沉淀管3中的沉积物沿坡度无动力汇入到沉砂井4中储存。系统出水管6与沉砂井4相通,贮存/沉淀管3有10%?20%的积水能力,为保证贮存/沉淀管3不会空管贮存,系统出水管6的位置略高于或与贮存/沉淀管3的10%?20%相平。系统出水管6出水可直接入河,或接入其他渗滤装置以达到更好的水质效果后再排入河道中。本专利技术可沿河道堤岸布置与水体平行的截流干管,在截流干管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截流井1,使超过截流干管设计输水能力的那部分混合污水能顺利地通过截流井1就近排入水体(即河道)。本专利技术雨水拦截、面源污染物处理流程及工作原理如下:1)初雨拦截步骤:在预定的初雨时期,市政雨水管7收集的雨水进入截流井1,未超过截流堰2高度的雨水被截流下来进入贮存/沉淀管3,超过部分直接通过雨水出水管8进入河道,以实现可选择性截流,效率较高;2)初雨处理和排放步骤:降雨径流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在贮存/沉淀管3中沉降,处理后的雨水在沉砂井4通过系统出水管6进入河道或其他深度处理装置。3)沉积物的处置:在初雨渗滤到河道后,沉积物将在贮存/沉淀管3底部、沉砂井4底部及检查井5的底部沉积。采用穿孔管冲洗技术,分段冲洗贮存/沉淀管3,将沉积物冲洗至每段的下游检查井5。最后统一由吸泥车吸走处置。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截流井(1),截流井(1)中设置有截流堰(2),截流井(1)与贮存/沉淀管(3)连通,贮存/沉淀管(3)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3)连通有沉砂井(4)和检查井(5),其中沉砂井(4)位于截流井(1)和检查井(5)之间,沉砂井(4)连接有系统出水管(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市政雨水管(7)连接在截流井(1)的中上部,截流井(1)的底部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截流井(1),截流井(1)中设置有截流堰(2),截流井(1)与贮存/沉淀管(3)连通,贮存/沉淀管(3)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3)连通有沉砂井(4)和检查井(5),其中沉砂井(4)位于截流井(1)和检查井(5)之间,沉砂井(4)连接有系统出水管(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翔刘博吴苗苗李淼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