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8830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9 0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包括上底及下底;上底与下底之间形成限位减震结构;该限位减震结构包括上底、下底连接形成的若干组减震空间,所述减震空间沿鞋底宽度方向贯穿而成,且减震空间内形成对接限位结构;其中,脚部重力驱使上底向下位移,且带动减震空间受压变形,联动其内对接限位结构相互配合并限制上、下底前后位移;本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结构简单且易实现,在上、下底之间设置的对接限位结构,有效提高在减震过程中的限位,使其带动脚部限位,不易因惯性而导致重心偏移,减轻对脚部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鞋行业,尤其与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有关。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减震鞋底较多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其主要原因是采用多层减震结构在减震过程中,常因惯性使得脚部前后位移,而多层减震结构在前后位移过程中因无限位而导致人体重心不稳定,导致身体受伤或者无法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因此现有大多采用一体成型结构;然而现有一体成型的减震结构灵活性差,若遇到不平整路面时,脚部往往跟随整体动作,使得脚部的活动过渡频繁,易对脚部造成损害;因此现有的减震结构鞋底难以满足人们的运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结构简单且易实现,在上、下底之间设置的对接限位结构,有效提高在减震过程中的限位,使其带动脚部限位,不易因惯性而导致重心偏移,减轻对脚部的损伤。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包括上底及下底;上底与下底之间形成限位减震结构;该限位减震结构包括上底、下底连接形成的若干组减震空间,所述减震空间沿鞋底宽度方向贯穿而成,且减震空间内形成对接限位结构;其中,脚部重力驱使上底向下位移,且带动减震空间受压变形,联动其内对接限位结构相互配合并限制上、下底前后位移。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减震空间内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分别设置在上底底面与下底上面,且上底与下底的限位凸起错位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凸起为截面形状呈锯齿状的限位凸起。进一步地,所述下底还设置有排水槽,其沿鞋底长度方向开设,且与所述减震空间相接。进一步地,所述下底底面还覆设有止滑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所提供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结构简单且易实现,在上、下底之间形成减震空间,且在减震空间内设置对接限位结构,在运动减震过程中,通过下底与地面连接,而后在采用减震空间内的限位凸起实现上、下底对接限位,有效防止上底与下底出现悬空状态,不易因惯性导致重心偏移过大,进而对脚部造成损害;(2)本新型还采用设有排水槽,该排水的的设置不仅实现排水功能,更将下底分隔成多干个减震空间,使得其变形减震的灵活性提高,更适用于不同的路面;此外,该在下底底面形成的止滑纹,更加有效的提尚鞋底的抓地能力,提尚运动效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述鞋底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鞋底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包括上底I及下底2 ;上底I与下底2之间形成限位减震结构3 ;该限位减震结构3包括上底1、下底2连接形成的若干组减震空间31,所述减震空间31沿鞋底宽度方向贯穿而成,且减震空间31内形成对接限位结构4 ;所述对接限位结构4包括设置在减震空间31内的限位凸起40A、40B,所述限位凸起40A、40B分别设置在上底I底面与下底2上面,且上底I与下底2上的限位凸起40A、40B错位设置;所述限位凸起40A、40B为截面形状呈锯齿状的限位凸起;其中,脚部重力驱使上底I向下位移,且带动减震空间31受压变形,联动其内对接限位结构4相互配合并限制上、下底1、2前后位移。更具体地,所述下底2还设置有排水槽20,其沿鞋底长度方向开设,且与所述减震空间31相接;所述下底2底面还覆设有止滑纹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新型所述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3的鞋底,实际制作时,鞋底分为上底1、下底2 ;上底I为二次成型的MD中底(为了减轻重量、提高舒适度,也可以使射出EVA中底、HJ中底),上底I通过鞋模制成锯齿状的限位凸起40A、,该限位凸起40A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需能够实现对接限位即可;下底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TPU、TPR等材料;下底2上表面通过鞋模制成锯齿状的限位凸起40B,下底2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两条排水槽20,用于排水且减轻重量,且其实现独立的单体减震空间31 ;不仅如此,下底2底面在成型过程中还形成止滑纹5,以提尚抓地能力;最后,通过胶合的方式将上、下底1、2贴合,使得上、下底1、2之间形成若干个减震空间31。运动过程中,人体的重量施加在鞋底上,此时减震空间31进压合产生变形下凹,使得在运动过程中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当脚部离地的瞬间,减震空间31恢复原状;在整个减震过程中,上底I经人体重量而向下运动,此时减震空间31内上底I的限位凸起40A对应下底2的限位凸起40B咬合在一起形成限位,避免减震空间31前后过度变形,同时可以缓冲人体运动过程中前后移动的力量,提高重心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止滑作用;此外,通过下底2底面开设的排水槽20,不仅有效提高鞋底雨天的排水能力,还能实现鞋底某个部位的单体变形,提高鞋底变形的灵活度。本技术所提供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结构简单且易实现,在上、下底之间形成减震空间,且在减震空间内设置对接限位结构,在运动减震过程中,通过下底与地面连接,而后在采用减震空间内的限位凸起实现上、下底对接限位,有效防止上底与下底出现悬空状态,不易因惯性导致重心偏移过大,进而对脚部造成损害;本新型还采用设有排水槽,该排水的设置不仅实现排水功能,更将下底分隔成多干个减震空间,使得其变形减震的灵活性提高,更适用于不同的路面;此外,该在下底底面形成的止滑纹,更加有效的提高鞋底的抓地能力,提高运动效率。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包括上底及下底;其特征在于:上底与下底之间形成限位减震结构;该限位减震结构包括上底、下底连接形成的若干组减震空间,所述减震空间沿鞋底宽度方向贯穿而成,且减震空间内形成对接限位结构;其中,脚部重力驱使上底向下位移,且带动减震空间受压变形,联动其内对接限位结构相互配合并限制上、下底前后位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减震空间内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分别设置在上底底面与下底上面,且上底与下底的限位凸起错位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为截面形状呈锯齿状的限位凸起。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还设置有排水槽,其沿鞋底长度方向开设,且与所述减震空间相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限位减震结构的鞋底,包括上底及下底;其特征在于:上底与下底之间形成限位减震结构;该限位减震结构包括上底、下底连接形成的若干组减震空间,所述减震空间沿鞋底宽度方向贯穿而成,且减震空间内形成对接限位结构;其中,脚部重力驱使上底向下位移,且带动减震空间受压变形,联动其内对接限位结构相互配合并限制上、下底前后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旭钊刘庆先曾理想
申请(专利权)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