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381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18:27
一种对流型的室内热交换器,能抑制制热时的吹出温度的偏差,并能在抑制与送风空气的热交换的同时降低使气体制冷剂流过的制冷时的压力损失来确保制冷性能。使配置于送风方向下游侧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管道组(103Au)的热交换区域及配置于送风方向上游侧的第二热交换器的第四管道组(103Bd)的热交换区域比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管道组(103Ad)的热交换区域及第二热交换器的第四管道组(103Bd)的热交换区域大(增多管道根数),并且将第一及第二管道组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管道组的总截面积)设定得比制冷剂导入管(110)的截面积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用空调装置等热栗装置中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在车用的热栗式空调装置中,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冷凝器)中,集管以连通的方式连接到将多根制冷剂流通管道排列配置而成的管道组的两侧,将制冷剂导入管和制冷剂导出管与一方的集管连接,并在制冷剂导入管连接侧与制冷剂导出管连接侧之间对上述集管的内部进行分隔。此外,在使从制冷剂导入管导入制冷剂导入管连接侧空间后的制冷剂从与该制冷剂导入管连接侧空间连通的管道组向相反侧的集管内流出之后,使上述制冷剂流入其余的管道组并引导至制冷剂导出管连接侧空间,从制冷剂导出管导出。这样,使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反转,通过设定管道的根数、长度等,来抑制吹出空气的温度偏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72850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室内热交换器适用于过冷却温度为25°C以下的范围中,在需要更进一步过冷却的极低温环境下,吹出温度(从热交换器吹出的空气的温度)的偏差会扩大(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6)。例如,在外部气体温度为一 10°C以下的环境下,存在如下问题:需要通过增大室内热交换器(冷凝器)的过冷却温度,使冷凝压力上升,来升高至能获得所希望的制热感的冷凝温度,很难应对吹出温度容易扩大的运转区域。另一方面,当在车用热栗中将制热用的冷凝器配置于室内送风管路的情况下,可以想到在制冷时,将上述空气导入口阻断,几乎不进行与空气的热交换,而使制冷剂以气体状态流通这样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与在制冷时使制冷剂绕过车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相比,能实现成本降低。但是,需要降低在制冷时使高温高压的气体直接流通时的压力损失。本专利技术着眼于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热交换器,该室内热交换器不仅能抑制在制热时室内热交换器(冷凝器)的吹出温度的偏差,而且能抑制在制冷时使制冷剂以气体状态流通时的压力损失来良好地维持制冷性能。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室内热交换器是对流型的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形成使管道组的上下端部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下的集管连通连接的一对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管道组是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制冷剂流通管道彼此平行配置而成的,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制冷剂流通方向上游侧的第一热交换器排列配置在向室内的空气送风方向的下游侧,制冷剂流通方向下游侧的第二热交换器排列配置在所述空气送风方向的上游侧,并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第二热交换器的相邻的集管彼此连通连接,在制热时起到能进行超过35°C的过冷却运转的冷凝器的作用,在制冷时使制冷剂以气体状态流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特征是,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第二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集管内分隔成水平方向上的多个空间,将各热交换器的管道组划分为在相邻的管道组彼此间使制冷剂流通方向相反的多个热交换区域,并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将制冷剂流通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区域设定得比上游侧的热交换区域大,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将各所述热交换区域的制冷剂通路面积设定得比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导入管的截面积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室内热交换器,能获得如下效果。在进行过冷却温度超过35°C的高水平的过冷却运转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被过冷却的低温区域扩大,但通过将第一热交换器及第二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区域分别划分为多个,使得因与送风空气的热交换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变缓,与未划分成多个的情况相比,能抑制过冷却区域的扩大。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中,通过将最下游侧的热交换区域设定得比上游侧的热交换区域大,能将过冷却区域停留在最下游侧的热交换区域内,或者即便扩大至上游侧的热交换区域,也能使过冷却区域停留在较小的区域内。由于过冷却区域对流过该区域的送风空气的温度带来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如上所述降低过冷却区域,从而能降低吹出温度的偏差。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时,特别是在制冷剂流通方向上游侧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供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过,但通过将各热交换区域中的管道组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管道组的总截面积)设定得比制冷剂导入管的截面积大,从而能抑制流通阻力的增大,并能良好地维持热栗系统的制冷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车室内热交换器的车用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在制热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2是表示上述车用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3是从空气的送风方向下游侧观察上述车室内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向视侧视图。图5是图3的B — B向视剖视图。图6是图3的C向视侧视图。图7是将配置于上述车室内热交换器的下端部的一对集管彼此以连通的方式连接的连接构件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8是表示上述车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立体图。图9是将在制热时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四通道型室内热交换器的吹出温度的温度差与二通道型室内热交换器进行比较来进行表示的图。图10是表示四通道型室内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第四通道的热交换区域的不同大小的组合与二通道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COP比率的图。图11是表示上述第一通道?第四通道的热交换区域的不同大小的组合与二通道室内热交换器的吹出温度差比率的图。图12是表示上述第一通道?第四通道的热交换区域的不同大小的组合与二通道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COP比率的图。图13是表示第四通道比例与制热时的吹出温度偏差之间的关系的线图。图14是表示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路面积与制热时及制冷时的COP之间的关系的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示出了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室内热交换器(冷凝器)的热栗式的车用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的大致情况。另外,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并不限于此。上述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I ;第一车室内热交换器2,该第一车室内热交换器2配置于车室内的送风管路51的下游侧;车室外热交换器3,该车室外热交换器3配置于车室外;以及第二车室内热交换器4,该第二车室内热交换器4配置于车室内的送风管路51的上游侧。在送风管路51的上游端部配置有风扇52,在第一车室内热交换器2的通气口安装有能自由打开关闭上述通气口的挡板53。在从压缩机I的制冷剂排出口经由第一车室内热交换器2延伸至车室外热交换器3的第一制冷剂管5的中途,夹装有第一膨胀阀6及第一截止阀7。在从车室内热交换器3延伸至压缩机I的制冷剂吸入口的第二制冷剂配管8的中途,夹装有第一开闭阀9及储罐10。另外,第三制冷剂配管11从第一制冷剂配管5的第一膨胀阀6下游侧连结到车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开闭阀9之间,在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11中夹装有第二开闭阀12。在此,当第二开闭阀12打开时,与第二开闭阀12相比,第一膨胀阀6的通路阻力较大,因此,第一膨胀阀6实质上处于关闭,但也可强制关闭。因而,第一膨胀阀6和第二开闭阀12选择性地打开。配置有从第一制冷剂配管5的第一截止阀7下游侧分岔并延伸至第二车室内热交换器4的第二制冷剂配管13,在上述第四制冷剂配管13中夹装有第三开闭阀14、第二截止阀15、内部热交换器16的高温部16A及第二膨胀阀17。第五制冷剂配管18从第二车室内热交换器4连接至第一开闭阀9与储罐10之间,在上述第五制冷剂配管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室内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室内热交换器,其是对流型的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形成使管道组的上下端部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下的集管连通连接的一对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管道组是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制冷剂流通管道彼此平行配置而成的,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制冷剂流通方向上游侧的第一热交换器排列配置在向室内的空气送风方向的下游侧,制冷剂流通方向下游侧的第二热交换器排列配置在所述空气送风方向的上游侧,并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第二热交换器的相邻的集管彼此连通连接,在制热时起到能进行超过35℃的过冷却运转的冷凝器的作用,在制冷时使制冷剂以气体状态流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第二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集管内分隔成水平方向上的多个空间,将各热交换器的管道组划分为在相邻的管道组彼此间使制冷剂流通方向相反的多个热交换区域,并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将制冷剂流通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区域设定得比上游侧的热交换区域大,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将各所述热交换区域的制冷剂通路面积设定得比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导入管的截面积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元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