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2022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0 17:42
一种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属于制冷压缩机配件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其外壁上延伸有壳体吸气管;壳盖,其上构成有壳盖出气管;连通器,与壳体消音腔配合,并将壳体消音腔分隔成壳体第一、第二消音室,特点;壳体消音腔的长边方向的一对腔壁上各设连通器侧翼板插槽,壳体消音腔的底壁上设连通器底翼板插槽;连通器的形状大体呈C字形,且与侧、底翼板插槽插嵌配合;壳盖侧壁上设壳盖密封圈槽,槽内设壳盖密封圈,壳体上沿探入到壳盖密封圈槽内而使壳盖与壳体密封配合。在延长吸气管路的路径与避免影响制冷压缩机的高效运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改善进、出气效果;连通器连接牢靠;模块化效果好,简化结构;消音效果优异;密封性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压缩机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
技术介绍
如业界所知之理,往复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通常会在其内部安装一个吸气消音器,制冷压缩机工作时气缸通过吸气消音器吸入制冷剂气体,由吸气消音器既起到减弱压缩机内部发热时制冷剂的加热作用,又起到降低制冷剂气体流动过程中由压力脉动导致的噪声和振动,从而有助于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声,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即提高制冷压缩机的能效比(C0P)。由此可知,吸气消音器是目前往复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的必不可少的并且是较为重要的配件之一。正是由于吸气消音器具有前述的积极效果,因此始终受到业界的关注,作为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壳体、壳盖、吸气口和排气口,并且这种结构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大量见诸。其中:有助于改善壳盖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可装配性和配合效果的专利如CN2663663Y (消音器壳体)、CN2705629Y (消音器)、CN101487461B (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壳盖与壳体的配合结构)、CN101545472B (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CN101545473B (制冷压缩机用的吸气消音器)和CN201386641Y (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等等;有利于增进消音效果即降低乃至消除吸气噪音以及降低吸气阻力的专利如CN2886124Y (制冷压缩机用半直接吸气消音器)、CN201165957Y (制冷压缩机用吸气消音器)、CN201306287Y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CN102720653B (压缩机吸气消音器)、CN102720654B (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和CN102720655B (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等等。延长吸气管(即连通器,以下同)的路径对于降低制冷压缩机的吸气噪声、改善消音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并且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但同时会对制冷压缩机的COP产生影响而受到业界的关注。因为目前延长吸气管的路径的首选的技术措施普遍是将吸气管设计成曲折多变的形态,而之所以将吸气管设计成曲折多变之形态,是因为受到壳体体积的制约,即受到壳体腔的制约。由此可知,以牺牲制冷压缩机的COP为代价换取期望的消音效果的得大于失。毫无疑问,前述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2720653B、CN102720654B和CN102720655B (这三项专利均由本申请人提出)可谓在延长吸气管的路径与避免对制冷压缩机的COP产生影响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合理的平衡点,但存在壳体和壳盖结构相对复杂并且使用于制作壳体和壳盖的模具复杂系其缺憾。授权公告号CN2833127Y推荐有“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新型节能消音器”,该专利方案由壳体、通过连接件与壳体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壳盖、构成于壳体的侧壁上的导流管(即吸气口)、构成于壳盖上的节流管(即出气口)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用于将壳体与壳盖组成的空腔分隔为上消音腔和下消音腔的并且在上方设有消音网的连通器组成,该专利的技术要点是:在连通器的上部构建一小容腔,藉由该小容腔作为中间消音腔,在连通器的下部延伸一连通管,该连通管在与导流管保持一定间隔的状态下与导流管的导流管出气口相对应,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正文第2页最后两段。通过对该专利的说明书的全文阅读可知:由于其是将实质上为吸气管的连通管作为独立的部件并在组装时安装于壳体内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模块化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结构以及简化制造用的模具。但是存在以下欠缺:其一,由于整个连通器(实质上为吸气管)呈趋于无曲折的构造,因而路径受到制约(即路径较短)而难以体现期望的消音效果;其二,由于连通器下部延伸的连通管与导流管之间存在间距,因而导流管的吸气效果受到相应的影响,并且不能使连通器充分发挥应有的降噪效果;其三,由于连通器以及延伸于连通器下部的连通管均呈既无限定又无支撑的趋于垂直的悬臂状态,因而在制冷压缩机工作时,制冷剂气体流动产生的压力脉动会使整个连通器出现不希望出现但又无法避免的剧烈颤动情形,甚至损坏;其四,专利未给出使壳盖与壳体两者之间实现理想密封的启示,然而壳盖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的优劣可参见前述 CN2663663Y、CN2705629Y、CN101487461B 和 CN201386641Y 等专利。形状大体上呈C字形的连通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既起到良好的消音作用又不致以造成对制冷压缩机的COP的影响,这种结构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同样可以见诸,典型的如授权公告号CN2733037Y提供的“全封闭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该专利方案相对于前述CN2833127Y而言,除了将连通器的形状改为钩形而使消音效果有所改善外,依然存在CN2833127Y的前述欠缺。更为典型的例如世界专利W02006/116830 (英)介绍的“用于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该专利申请方案介绍了两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其中,第二个实施例结构的导流管因采用了一个气体引入管和两个气体排出管,并且使第一个气体排出管的气体入口位于由隔板在壳体的壳体腔内分隔出的与气体引入管的排出口相通的一个消音腔内,而将该第一个气体排出管的气体出口探入到由隔板在壳体的壳体腔内分隔出的并且与第二个气体排出管的气体入口相通的另一个消音腔内。这种结构实质上相对于前述CN2733037Y而言,将钩形的连通器的中部断开,因而除了同存CN2833127Y的欠缺外还增加了制造与装配难度。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仍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为此本申请人作积极而持久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并且作了非有限次数的测试,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可显著改善消音效果又能避免增大作为吸气管路的连通器的吸气阻力而藉以保障压缩机的高效运行效果、有助于将连通器的连通器进气口与构成于壳体上的壳体吸气管的壳体吸气管出气口相互接合以及将连通器的连通器出气口与构成于壳盖上的壳盖出气管的壳盖出气管进气口相互接合而藉以改善进、出气效果并且进而增进消音效果、有利于将连通器可靠定位于壳体的壳体消音腔内而藉以既起到将壳体消音腔分隔成第一、第二消音室的作用又起到避免连通器出现颤动的作用、有益于显著简化结构而藉以方便制造与安装、有便于增进壳盖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而藉以避免产生漏气的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包括一壳体,该壳体的壳体腔构成为壳体消音腔,并且在壳体的外壁上延伸有一壳体吸气管,该壳体吸气管的壳体吸气管出气口与所述的壳体消音腔相通,而壳体吸气管的壳体吸气管进气口在使用状态下与制冷压缩机气缸的气缸出气口相配接;一壳盖,该壳盖在对应于所述壳体消音腔的上部敞口的部位与所述壳体相配合并且对壳体消音腔的上部敞口封闭,在壳盖朝向壳体消音腔的一侧构成有壳盖消音腔,并且在壳盖上构成有一壳盖出气管,该壳盖出气管的壳盖出气管出气口在使用状态下与制冷压缩机气缸的气缸进气口相配接,而该壳盖出气管的壳盖出气管进气口探入到所述壳盖消音腔内;一连通器,该连通器在同时对应于所述壳盖出气管进气口以及壳体吸气管出气口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消音腔插嵌配合,并且藉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包括一壳体(1),该壳体(1)的壳体腔构成为壳体消音腔(11),并且在壳体(1)的外壁上延伸有一壳体吸气管(12),该壳体吸气管(12)的壳体吸气管出气口(121)与所述的壳体消音腔(11)相通,而壳体吸气管(12)的壳体吸气管进气口(122)在使用状态下与制冷压缩机气缸的气缸出气口相配接;一壳盖(2),该壳盖(2)在对应于所述壳体消音腔(11)的上部敞口的部位与所述壳体(1)相配合并且对壳体消音腔(11)的上部敞口封闭,在壳盖(2)朝向壳体消音腔(11)的一侧构成有壳盖消音腔(21),并且在壳盖(2)上构成有一壳盖出气管(22),该壳盖出气管(22)的壳盖出气管出气口(221)在使用状态下与制冷压缩机气缸的气缸进气口相配接,而该壳盖出气管(22)的壳盖出气管进气口(222)探入到所述壳盖消音腔(21)内;一连通器(3),该连通器(3)在同时对应于所述壳盖出气管进气口(222)以及壳体吸气管出气口(121)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消音腔(11)插嵌配合,并且藉由该连接器(3)将壳体消音腔(11)分隔成壳体第一消音室 (111)和壳体第二消音室(112),所述的壳体吸气管出气口(121)与壳体第二消音室(112)相通,在所述壳盖消音腔(21)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壳盖出气管(22)的壳盖出气管进气口(222)的位置构成有壳盖消音腔分隔壁(23),藉由该壳盖消音腔分隔壁(23)将壳盖消音腔(21)分隔成与所述的壳体第一消音室(111)相对应的壳盖第一消音室(211)以及与壳体第二消音室(112)相对应的壳盖第二消音室(2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消音腔(11)的长边方向的一对腔壁上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连通器侧翼板插槽(113),在壳体消音腔(11)的底壁上并且在对应于连通器侧翼板插槽(113)的位置开设有一连通器底翼板插槽(114),该连通器底翼板插槽(114)与连通器侧翼板插槽(113)贯通;所述的连通器(3)的形状大体上呈C字形,并且同时与侧翼板插槽(113)以及底翼板插槽(114)插嵌配合,该连通器(3)的连通器出气口(31)与所述的壳盖出气管进气口(222)相接合,而连通器(3)的连通器进气口(32)与所述的壳体吸气管出气口(121)相接合,连通器(3)的高度方向的中部位于所述壳体第一消音室(111)内并且开设有用于将连通器(3)的连通器腔(33)与壳体第一消音室(111)相通的连通器第一出气消音孔(34),而连通器(3)的高度方向的下部位于所述的壳体第二消音室(112)内并且在该下部的末端开设有同样用于将连通器(3)的连通器腔(33)与壳体第二消音室(112)相通器第二出气消音孔(35);在壳盖(2)的壳盖侧壁(24)上并且围绕壳盖侧壁(24)的四周以并行于壳盖侧壁(24)的状态开设有一贯通的壳盖密封圈槽(241),在该壳盖密封圈槽(241)内嵌设有一壳盖密封圈(2411),藉由所述壳体(1)的壳体上沿(15)探入到壳盖密封圈槽(241)内而使壳盖(2)与壳体(1)密封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云文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