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97681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且能实现多种介质间同时进行热交换的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本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包括外壳,上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入口,下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三介质出口,所述出水口与主介质出口间设有三根互不接触的主换热管,该三根主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接触,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第三换热管之间也互不接触。本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具有热转换效率高、能精确控制热转换过程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化工设备
,涉及一种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聚丙烯化工工艺过程中,多种介质级间冷却(或加热)需要同时进行,而目前并没有一种换热器能实现多种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因此,目前常规的做法是使用多台管壳式换热器达到同时冷却(或加热)的效果,每台管壳式换热器通入不同的介质,从而实现了多种介质的热交换,但是管壳式换热器体积大,单位容积换热面积小,换热系数低等不足之处,且整个换热成本投入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且能实现多种介质间同时进行热交换的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本技术的具体内容如下:一种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外壳侧壁、上端的上底板和下端的下底板,所述外壳侧壁的下端设有主介质入口,其上端设有主介质出口,上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入口,下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三介质出口,第一介质入口与第一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一换热管联接,第二介质入口与第二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联接,第三介质入口与第三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三换热管联接,主介质入口处设有水管分流器,水管分流器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三个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于主介质入口处,三个出水口处设有三个节流阀,所述出水口与主介质出口间设有三根互不接触的主换热管,该三根主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接触,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第三换热管之间也互不接触。如此设计可实现高效率的热交换,因为主介质自下部向上部流动,其他介质自上部向下部流动,对流可使两个介质间的温差较大,无需壳程内的大量的主介质液体,可实现占用空间小、外观美观和热交换效率高的效果。进一步优化的,在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出口与第三介质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节流阀为电磁阀,温度传感器上设有信号线,信号线的另一端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上设有3条信号线与电磁阀连接,控制器接收温度传感器上的信号,并发出信号到每个电磁阀上。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控制器为PC和PLC控制器的一种或组合。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外壳为圆筒状。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及三根主换热管螺旋设置在圆筒状外壳上。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及三根主换热管均为铜质圆管或扁管。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外壳侧壁上设有由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制成的保温层。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的外表面涂有5-20mm厚的硅酸盐系的隔绝传导型隔热材料。本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具有热转换效率高、能精确控制热转换过程的优点;本多介质换热器的换热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且能精确控制热转换过程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图1为本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外壳,11为外壳侧壁,12为上底板,13为下底板,2为主介质入口,3为主介质出口,41为第一介质入口,42为第一介质出口,43为第一换热管,51为第二介质入口,52为第二介质出口,53为第二换热管,61为第三介质入口,62为第三介质出口,63为第三换热管,7为水管分流器,8为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1,该外壳I包括一外壳侧壁11、位于外壳侧壁上缘的上底板12和位于下缘的下底板13,外壳侧壁11的下端设有主介质入口 2,其上端设有主介质出口 3,上底板12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 41、第二介质入口 51和第三介质入口 61,下底板13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 42、第二介质出口 52和第三介质出口 62,第一介质入口 41与第一介质出口 42之间通过第一换热管43联接,第二介质入口 51与第二介质出口 52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53联接,第三介质入口 61与第三介质出口 62之间通过第三换热管63联接,主介质入口 2处设有水管分流器7,水管分流器7设有一个进水口(图中未示出)和三个出水口(图中未示出),进水口连接于主介质入口 2处,三个出水口处设有三个节流阀(图中未示出),所述出水口与主介质出口 3间设有三根互不接触的主换热管,该三根主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43、第二换热管53、第三换热管63接触,第一换热管43、第二换热管53和第三换热管63之间也互不接触。主介质自下部向上部流动,其他介质自上部向下部流动,可较好的实现热交换,更为重要的是,无需壳程内的大量的主介质液体,即可实现高效率的热交换,如此设计,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占用空间小、外观美观和热交换效率高的特点。在第一介质出口 42、第二介质出口 52与第三介质出口 62处,设有温度传感器8。如此设计,可实时监控热交换的效果。所述节流阀为电磁阀,温度传感器8上设有信号线(图中未示出),信号线的另一端设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上设有3条信号线与电磁阀连接,控制器接收温度传感器8上的信号,并发出信号到每个电磁阀上;所述控制器为PC和PLC控制器的一种或组合。如此可实现对热交换的控制。外壳I为圆筒状,所述第一换热管43、第二换热管53、第三换热管63及三根主换热管(图中未示出)螺旋设置在圆筒状外壳I上。如此设计,占用空间小,外观美观。所述第一换热管43,第二换热管53、第三换热管63及三根主换热管均为铜质圆管或扁管。如此,便于各换热管之间进行热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所述外壳侧壁11上设有由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制成的保温层(图中未示出);上底板12和下底板13的外表面涂有5-20mm厚的硅酸盐系的隔绝传导型隔热材料(图中未示出);如此设计,可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确保热交换的稳定性。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外壳包括外壳侧壁、上端的上底板和下端的下底板,所述外壳侧壁的下端设有主介质入口,其上端设有主介质出口,上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入口,下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三介质出口,第一介质入口与第一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一换热管联接,第二介质入口与第二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联接,第三介质入口与第三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三换热管联接,主介质入口处设有水管分流器,水管分流器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三个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于主介质入口处,三个出水口处设有三个节流阀,所述出水口与主介质出口间设有三根互不接触的主换热管,该三根主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接触,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第三换热管之间也互不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出口与第三介质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为电磁阀,温度传感器上设有信号线,信号线的另一端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上设有3条信号线与电磁阀连接,控制器接收温度传感器上的信号,并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外壳包括外壳侧壁、上端的上底板和下端的下底板,所述外壳侧壁的下端设有主介质入口,其上端设有主介质出口,上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入口,下底板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三介质出口,第一介质入口与第一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一换热管联接,第二介质入口与第二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联接,第三介质入口与第三介质出口之间通过第三换热管联接,主介质入口处设有水管分流器,水管分流器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三个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于主介质入口处,三个出水口处设有三个节流阀,所述出水口与主介质出口间设有三根互不接触的主换热管,该三根主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接触,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第三换热管之间也互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倜田达韩东升吴钟旺张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