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90652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4 16:03
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的预聚物与固化剂的比例不同,经加热固化形成一整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若干个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玻璃层;所述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第二PDMS薄膜层、及玻璃底层依次经不可逆键合形成一整体结构;所述微流控芯片中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至少为一个。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可以通过阀控快速、灵敏实现多种液体的切换与组合,液体切换是基于两种液体之间的液体张力进行的,有效避免微流体通道中气泡的生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微流控芯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芯片
,尤其涉及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在微流控芯片中实现不同液体间的交换及切换,是基于微流控芯片进行药物筛选及生物、化学反应等实验中常需用到的一种实验技术手段。传统常用的液体切换方法主要是在同一液体入口处通过接口的插拔而进行液体的更换,或者设置两个进样口,在停止由第一个液体入口进样后,再由第二个液体入口进样。这样的方法不得不面对进样管在芯片进样口处的来回插拔,或待更换流体的突然注入,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向液体通道中引入气泡,影响实验结果,且会降低芯片的使用寿命。此外,在涉及到多种流体切换或多次反复流体切换时,应用以上方法的缺点将更为突出。后期也有通过在芯片上集成微阀来进行芯片中的液体切换控制,但基本原理与传统的液体交换方法相同,在流体通道中容易产生气泡仍是此类方法存在的主要缺陷,其中,在涉及到多种流体切换或多次反复流体切换时,应用以上方法的缺点将更为明显。众所周知,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实验时,气泡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涉及到生物实验时尤为突出。因此,如何简易高效避免气泡产生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液体间灵活快速的交换,且可避免传统液体切换方法中微流体通道易产生气泡的问题。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的预聚物与固化剂的比例不同,经加热固化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上设有第一微阀、第二微阀、及第三微阀;所述第二PDMS薄膜层设有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及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通过第三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微阀恰好对准第一流体通道,第二微阀恰好对准第二流体通道,第三微阀恰好对准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微阀、第二微阀及第三微阀通过第二PDMS薄膜层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相隔。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入口,另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出口;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入口,另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出口。所述第一微阀、第二微阀的位置位于第三流体通道的两侧,第一微阀靠近第一液体入口侧,第二微阀靠近第二液体出口侧。所述第一微阀与第二微阀为联动控制,同时开启或压紧,所述第三微阀为独立控制。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上的三个微阀尺寸大小相同,高度为50~150μm,横截面为矩形,长宽均为600~1500μm。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的高度均为50~150μm,宽度均为100~400μm;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之间的间距为1000~2500μm。所述第三流体通道高度为50~150μm,长度为1000~2500μm,宽度为100~400μ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若干个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玻璃层;所述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第二PDMS薄膜层、及玻璃底层依次经不可逆键合形成一整体结构;所述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之间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相连;除了第一个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外,其余的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均未设置第一微阀;所述每个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中,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三流体通道均位于第一流体通道的同一侧。所述微流控芯片中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至少为一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可以通过阀控快速、灵敏实现液体的切换而不需要进行软管插拔等操作;同时,液体切换是基于两种液体之间的液体张力进行的,通过这样的切换方式可有效避免微流体通道中气泡的生成。此外,该结构可以进行大量重复,实现集成化,集成化的微流控芯片,在具有集成后结构的微流控芯片上,可以进行多种液体的切换与组合,从而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配比的液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打开第一微阀与第二微阀,关闭第三微阀时的流体走向示意图。图3为关闭第一微阀与第二微阀,打开第三微阀时流体在第三流体通道处进行切换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的预聚物与固化剂(美国道康宁公司sylgard184)的比例不同(第一PDMS薄膜层质量比为8:1,第二PDMD薄膜层质量比为15:1),经加热固化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上设有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及第三微阀3,所述第一微阀1与第二微阀2为联动控制,受同一压力源作用,同时开启或压紧,所述第三微阀3为独立控制。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及第三微阀3均为气动微阀。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上的三个微阀尺寸大小相同,横截面均为矩形,高度均为80μm,长、宽均为1000μm。所述第二PDMS薄膜层设有第一流体通道4、第二流体通道5及第三流体通道6;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用于通入待切换的不同液体,且通过第三流体通道6相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入口7,另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出口8;所述第二流体通道5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入口9,另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出口10;所述第三流体通道6为短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液体入口7与第二液体入口9位于第三流体通道6的同侧。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的高度均为80μm,宽度均为300μm;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之间的间距为2500μm。所述第三流体通道6高度为80μm,长度为2500μm,宽度为200μm。所述第三微阀3通过第二PDMS薄膜层与第三流体通道6相隔,气阀充气时,能够压紧第三流体通道6,阻止流体从中通过;所述第三流体通道6恰好能被第三微阀3关严。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通过第二PDMS薄膜层与第一流体通道4、第二流体通道5相隔;所述第一微阀1恰好对准第二PDMS薄膜上的第一流体通道4,第二微阀2恰好对准第二PDMS薄膜上的第二流体通道5;所述联动的第一微阀1与第二微阀2充气后,能够分别压紧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阻止流体从中通过。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的位置位于第三流体通道6的两侧,第一微阀1靠近第一液体入口7侧,第二微阀2靠近第二液体出口10侧。请参阅图2,当在第一微阀1与第二微阀2未加压、第三微阀3加压关闭流体第三流体通道6时,两个液体入口分别与各自的液体出口间存在压力差,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中的液体受到压力驱动,各自由其液体入口通过流体通道流向液体出口(即由第一液体入口7通过第一流体通道4流向第一液体出口8,由第二液体入口9通过第二流体通道5流向第二液体出口10)。请参阅图3,为关闭第一微阀1与第二微阀2,打开第三微阀3时流体在第三流体通道6处进行切换的示意图,图3中白色虚线处为两种流体的交界面。当第一微阀1与第二微阀2均加压分别关闭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第三微阀3未加压时,第一流体通道4中的液体受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微流控芯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的预聚物与固化剂的比例不同,经加热固化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上设有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及第三微阀(3);所述第二PDMS薄膜层设有与第一微阀(1)相对应的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微阀(2)相对应的第二流体通道(5)、及与第三微阀(3)相对应的第三流体通道(6);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通过第三流体通道(6)相连通;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及第三微阀(3)通过第二PDMS薄膜层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4)、第二流体通道(5)、第三流体通道(6)相隔;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入口(7),另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出口(8);所述第二流体通道(5)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入口(9),另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出口(10);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的位置位于第三流体通道(6)的两侧,第一微阀(1)靠近第一液体入口(7)侧,第二微阀(2)靠近第二液体出口(10)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与第二PDMS薄膜层的预聚物与固化剂的比例不同,经加热固化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一PDMS薄膜层上设有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及第三微阀(3);所述第二PDMS薄膜层设有与第一微阀(1)相对应的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微阀(2)相对应的第二流体通道(5)、及与第三微阀(3)相对应的第三流体通道(6);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与第二流体通道(5)通过第三流体通道(6)相连通;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及第三微阀(3)通过第二PDMS薄膜层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4)、第二流体通道(5)、第三流体通道(6)相隔;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入口(7),另一端设有第一液体出口(8);所述第二流体通道(5)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入口(9),另一端设有第二液体出口(10);所述第一微阀(1)、第二微阀(2)的位置位于第三流体通道(6)的两侧,第一微阀(1)靠近第一液体入口(7)侧,第二微阀(2)靠近第二液体出口(10)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无间断切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阀(1)与第二微阀(2)为联动控制,同时开启或压紧,所述第三微阀(3)为独立控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无间断切换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宪生徐为峰包永睿王帅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