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下料的浇注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58864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1 0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均匀下料的浇注头,包括下料管,筒体,出料板、两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所述筒体的顶部连接下料管,底部连接出料板,两侧则悬设于一所述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所述筒体内还设有均匀下料引导装置,所述均匀下料引导装置包括自上而下分布的分流单元、拱形缓冲单元、均布单元的至少之一;所述分流单元包括成八字形分布的两第一斜板,将下料管的出料口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所述拱形缓冲单元为一拱形镂空板,罩在出料板的中段的上方;所述均布单元包括两组成八字形间隔分布的第二斜板,两组第二斜板设在出料板上,使出料板形成均匀分布的多个下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进入浇注头内的料浆进行引导缓冲,使布料过程柔和,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给模具的模腔下料的浇注头。
技术介绍
给模具的模腔浇注下料作为加气混凝土生产线上重要的一环,浇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坯体的成型和模具清理的繁复程度。如图1所示,现有浇注头主要由下料管I’,筒体2’,出料板3’、气缸4’组成,所述筒体2’的顶部连接下料管I’,底部连接出料板3’,两侧则通过所述气缸4’实现悬设;通过气缸4’的收放使浇注头上下移动,完成浇注。由于料浆未经过任何减速,直接冲入模具,造成油膜破坏,影响坯体成形。另外,气缸4’是缸套41’朝上,活塞杆42’朝下布设,且活塞杆42’直接连接固定筒体2’,导致在浇注时,浇注头及料浆重量都作用在气缸4’的活塞杆42’上,并且在浇注头处在最低位时,活塞杆42’伸出的长度最长,在筒体2’晃动时,对活塞杆42’的伤害最大,导致气缸4’极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均匀下料的浇注头,对进入浇注头内的料浆进行引导缓冲,使布料过程柔和,均匀。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均匀下料的浇注头,包括下料管,筒体,出料板、两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所述筒体的顶部连接下料管,底部连接出料板,两侧则悬设于一所述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所述筒体内还设有均匀下料引导装置,所述均匀下料引导装置包括自上而下分布的分流单元、拱形缓冲单元、均布单元的至少之一;所述分流单元包括成八字形分布的两第一斜板,两第一斜板分别衔接于所述下料管的下方,将下料管的出料口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所述拱形缓冲单元为一拱形镂空板,该拱形镂空板罩在出料板的中段的上方;所述均布单元包括两组成八字形间隔分布的第二斜板,两组第二斜板设在出料板上,使出料板形成均匀分布的多个下料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的长度为下料管直径的0.15?0.35倍,第一斜板上沿与下料管下沿距离为进料管直径的0.5?0.8倍,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所述拱形镂空板的前、后两面也为弧形面,且长度为出料板长度的1/3 ;所述第二斜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45度。如此设置,可使料浆的均布效果更佳。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斜板的顶部还连接复数根隔杆,该复数根隔杆在出料板上按中间密周边稀的规律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两肩部为八字形结构,可便于均匀布料。进一步的,所述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包括直线驱动装置和机械导向限位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设置在机械导向限位装置上以能驱所述筒体作升降动作,并通过所述机械导向限位装置实现筒体工作位置的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驱动装置是气缸,所述机械导向限位装置包括支承框架以及导向座,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朝上固定在支承框架上,缸套朝下固定在导向座上,所述支承框架可上下移动地套设在导向座上。气缸是用于提供提升浇筑头的动力,但浇注时,浇注头及料浆重量都作用在支承框架,进而由导向座承担,并没有作用在气缸上,且气缸倒置,在浇注头处在最低位时,活塞杆伸出的长度最短,即使筒体晃动时,对活塞杆的伤害也会降到最低。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座为圆筒状,其上段两侧均设有一长形口,长形口的边缘设有导轨,所述支承框架的上端平衡臂穿设于所述长形口,且上端平衡臂对应于两所述导轨分别设有一导向轮,所述气缸内置于所述导向座,且活塞杆连接固定该上端平衡臂,缸套固定在导向座的底面。上端平衡臂可以在气缸的作用下在长形口上下移动,通过支承框架带动筒体上下移动,但在浇注时,支承框架卡在长形口的底部,浇注头及料浆的重量即可由导向座承担,从而保护气缸不受损坏。进一步的,所述支承框架还包括两纵杆,该两纵杆上端分别连接上端平衡臂的一端部,下端分别连接出料板;且纵杆由长拉杆和短拉杆通过调节螺栓连接而得。通过调节螺栓可以调节长拉杆和短拉杆的总体长度,以调节连接筒体两端的支承框架达到等长状态。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在浇注头的筒体内设置均匀下料引导装置,使布料过程柔和,均匀;2、采用气缸倒置结构且内置于导向座内,并且布料时不会对气缸产生任何影响。【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浇注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浇注头的前视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2b为图2的B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浇注头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导向座为轴向剖视状态。图4为本技术均布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浇注头,包括下料管1,筒体2,出料板3、两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4,所述筒体2的顶部连接下料管1,底部连接出料板3,两侧则悬设于一所述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4,所述筒体2内还设有均匀下料引导装置5,所述均匀下料引导装置5包括自上而下分布的分流单元51、拱形缓冲单元52、均布单元53的至少之一,但本实施例中包括分流单元51、拱形缓冲单元52、均布单元53三者,使均布效果更佳。所述分流单元51包括成八字形分布的两第一斜板512,两第一斜板512分别衔接于所述下料管I的下方,将下料管I的出料口分为左、中、右三个出口,以将料浆分为三个方向向下流,达到第一次缓冲和分流;所述第一斜板512的长度LI为下料管I直径的0.15?0.35倍,第一斜板512上沿与下料管I下沿距离为下料管I直径的0.5?0.8倍,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30?60时较佳;所述拱形缓冲单元52为一拱形镂空板,该拱形镂空板罩在出料板3的中段的上方;所述拱形镂空板的前后面也为弧形面,弧形面的设计便于料浆下流,且长度为出料板长度的1/3 ;所述均布单元53包括两组成八字形间隔分布的第二斜板532,两组第二斜板532设在出料板3上,使出料板3形成均匀分布的多个下料口 32 ;所述第二斜板53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20?45度。所述第二斜板532的顶部还连接复数根隔杆534,该复数根隔杆534在出料板3上按中间密周边稀的规律分布,通常出料板的中部通过的料浆较多,隔杆534设密一些,能起更好的分流和缓冲作用。所述筒体2的两肩部22为八字形结构,可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均匀下料的浇注头,包括下料管,筒体,出料板、两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所述筒体的顶部连接下料管,底部连接出料板,两侧则分别悬设于一所述浇注头位置控制组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还设有均匀下料引导装置,所述均匀下料引导装置包括自上而下分布的分流单元、拱形缓冲单元、均布单元的至少之一;所述分流单元包括成八字形分布的两第一斜板,两第一斜板分别衔接于所述下料管的下方,将下料管的出料口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所述拱形缓冲单元为一拱形镂空板,该拱形镂空板罩在出料板的中段的上方;所述均布单元包括两组成八字形间隔分布的第二斜板,两组第二斜板设在出料板上,使出料板形成均匀分布的多个下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延吴龙善刘芳文林建全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