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丹丹专利>正文

一种播种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45200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9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播种锄,包括锄柄、装种筒和锄头板,所述装种筒固定在锄柄的中部,装种筒的筒底有内外两层,在内筒底靠近锄柄处开有一小圆孔,在外筒底上与内筒底圆孔下端处开有开口,在内外两层筒底之间设有一抽插长条,在外筒底的圆孔正下方连接有一引导管,引导管的底端靠近锄头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挖过沟或宕后可立刻拉动抽插长条进行播种,且不用多次弯腰,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播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农用产品
,具体涉及一种播种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高效播种机适用于平原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山区。在农村山区任采用传统的播种方式,先挖沟或宕,再播种,最后掩土,此种方式需要经常弯腰,劳动强度大,播种效率低,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播种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播种锄,包括锄柄、装种筒和锄头板,所述装种筒固定在锄柄的中部,装种筒的筒底有内外两层,在内筒底靠近锄柄处开有一小圆孔,在外筒底上与内筒底圆孔下端处开有开口,在内外两层筒底之间设有一抽插长条,抽插长条的一端为圆弧形,可抵在装种筒内壁,抽插长条的另一端伸到装种筒外,在外筒底的圆孔正下方连接有一引导管,所述引导管固定伏贴在锄柄上,且引导管的底端靠近锄头板。所述的装种筒和引导管均由透明材料制成。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挖过沟或宕后可立刻拉动抽插长条进行播种,且不用多次弯腰,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播种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装种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播种锄,包括锄柄1、装种筒2和锄头板3,所述装种筒固定在锄柄的中部,装种筒的筒底有内外两层,在内筒底4靠近锄柄处开有一小圆孔5,在外筒底6上与内筒底圆孔下端处开有开口 7,在内外两层筒底之间设有一抽插长条8,抽插长条的一端为圆弧形,可抵在装种筒内壁,抽插长条的另一端伸到装种筒外,在外筒底的圆孔正下方连接有一引导管9,所述引导管固定伏贴在锄柄上,且引导管的底端靠近锄头板。【主权项】1.一种播种锄,其特征在于:包括锄柄、装种筒和锄头板,所述装种筒固定在锄柄的中部,装种筒的筒底有内外两层,在内筒底靠近锄柄处开有一小圆孔,在外筒底上与内筒底圆孔下端处开有开口,在内外两层筒底之间设有一抽插长条,抽插长条的一端为圆弧形,可抵在装种筒内壁,抽插长条的另一端伸到装种筒外,在外筒底的圆孔正下方连接有一引导管,所述引导管固定伏贴在锄柄上,且引导管的底端靠近锄头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种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种筒和引导管均由透明材料制成。【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播种锄,包括锄柄、装种筒和锄头板,所述装种筒固定在锄柄的中部,装种筒的筒底有内外两层,在内筒底靠近锄柄处开有一小圆孔,在外筒底上与内筒底圆孔下端处开有开口,在内外两层筒底之间设有一抽插长条,在外筒底的圆孔正下方连接有一引导管,引导管的底端靠近锄头板。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挖过沟或宕后可立刻拉动抽插长条进行播种,且不用多次弯腰,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播种效率。【IPC分类】A01C5/02, A01C7/02【公开号】CN204859977【申请号】CN201520578343【专利技术人】程丹丹 【申请人】程丹丹【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申请日】2015年8月4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播种锄,其特征在于:包括锄柄、装种筒和锄头板,所述装种筒固定在锄柄的中部,装种筒的筒底有内外两层,在内筒底靠近锄柄处开有一小圆孔,在外筒底上与内筒底圆孔下端处开有开口,在内外两层筒底之间设有一抽插长条,抽插长条的一端为圆弧形,可抵在装种筒内壁,抽插长条的另一端伸到装种筒外,在外筒底的圆孔正下方连接有一引导管,所述引导管固定伏贴在锄柄上,且引导管的底端靠近锄头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程丹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