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所存在的问题,找到一种1000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安全方法,作业人员穿戴全套屏蔽服装从地面登门形铁架到达与导线水平位置,攀登过程中作业人员与边相导线间的距离保持在5.9m-8.0m;作业人员从门形铁架乘坐绝缘运载工具进入高电场,进入过程中,作业人员到门形铁架的距离与作业人员至边相导线的距离之和保持在6.6m-8.0m;作业人员到达边相导线并接触后,作业人员至门形铁架的距离保持在5.9m-8.0m,与中间相导线的距离保持在14.7m-18m。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使1000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人员在进入等电位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使1000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能够安全、方便的开展,提高了特高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高压交流变电站进入等电位安全方法,属于带电作业技术领 域。
技术介绍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电能需求的增长,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坚强特高压 电网,已成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明确方向。目前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已经建 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国特高压交流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高压变电站是特高压电 网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的重要电力设施,对其运行状态及 故障及时维修是确保特高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内容。特高压变电站进线采用门 形铁架结构,三相进线平行排列,如图1所示。 带电作业是保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特高压变电站开展带 电作业,即作业人员在变电站不停电的情况下,进入等电位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检修。在作业 人员从杆塔地电位进入变电站进线等电位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发生触电伤害。 申请号为200910062404. 2的专利技术创造,公开了一种带电进入660kV直流线路直线 塔等电位的安全方法,首先作业人员穿戴全套屏蔽服装从地面登塔到达塔身与导线水平位 置,登塔过程中作业人员处于地电位,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保持在4. 5~7. Om ;其 次,作业人员从塔身乘坐绝缘运载工具进入高电场,进入过程中,作业人员处于中间电位, 接地体至作业人员之间的距离,与作业人员至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之和保持在4. 6~7. Om ; 当作业人员到达带电体处时,作业人员处于等电位,作业人员至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保持在 4. 5~7. 0m。该专利技术可以使660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在进入直线塔等电位过程中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使660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能够安全、方便的开展,提高了输电线 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在作业人员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电位转移时,会有一个电容放电脉冲电流,并伴 随有电弧。这一脉冲电流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增大,而电弧则随着脉冲电流的增大而增 强。对于1000 kV特高压交流线路,若仍采用660kV等级带电作业中所使用的方法进入等电 位,在电位转移过程中脉冲电流和电弧将对作业人员的安全产生危害,并将损坏屏蔽服。 同时,1000 kV特高压变电站进线采用门形塔架结构,三相进线平行排列,由于变电 站内塔架结构和导线布置与输电线路上不同,因此必须根据1000 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结 构特点采用安全可靠的进入等电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所存在的问题,找到一种1000 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 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安全方法,该方法使1000 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人员在进入 等电位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1000 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 安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 :作业人员穿戴全套屏蔽服装从地面登门形铁架到达与导线水平位置,攀 登过程中作业人员与边相导线间的距离保持在5. 9m-8. Om ; 步骤2 :作业人员从门形铁架乘坐绝缘运载工具进入高电场,进入过程中,作业人 员到门形铁架的距离与作业人员至边相导线的距离之和保持在6. 6m-8. Om ; 步骤3 :作业人员到达边相导线并接触后,作业人员至门形铁架的距离保持在 5. 9m_8. 0m,与中间相导线的距离保持在14. 7m_18m。 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可以取得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可以使1000 kV交流特高压 变电站带电作业人员在进入等电位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使1000 kV交流特高压变电 站带电作业能够安全、方便的开展,提高了特高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根据大量1000 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模拟试验结果可知,在海拔1000 m及 以下地区,1000 kV带电作业人员进入外侧带电体等电位过程中,作业人员至门形铁架等接 地体的距离,与作业人员至导线等带电体的距离之和为6. 6m-8. Om时,其绝缘耐受电压大 于系统最高工作电压(IlOOkV)和系统最大操作过电压(1437kV) ;1000kV带电作业人员处 于等电位时,作业人员与门形铁架等接地体的距离为5. 9m-8. Om时,其绝缘耐受电压大于 系统最高工作电压(IlOOkV)和系统最大操作过电压(1437kV);并且与中间相导线等带电 体的距离为14. 7m-18m时,其绝缘耐受电压大于系统相间最大操作过电压(2514kV)。【附图说明】 图1为1000 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门形铁架示意图; 图2为带电作业人员从地电位进入边相带电体过程示意图; 图3为带电作业人员处于等电位作业示意图; 图4为带电作业人员进入中间相等电位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 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中标记的说明:1-门形铁架,2-绝缘子,3-均压环,4-导线。 图2中标记的说明:5_作业人员,Sl-作业人员与边相导线间的距离。 图3中标记的说明:S2_作业人员处于等电位时与门形铁架的距离,S3-作业人员 处于等电位时与边相导线间的距离。 图4中标记的说明:S4_作业人员向中间相导带电体转移时与门形铁架的距离, S5-作业人员与中间相导线带电体的距离。 本申请文件中,边相导线指的是作业人员5登上门形铁架1时,与作业人员5最接 近的导线4。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000 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安全方法如下,见 图2~4 : (1)作业人员5在地面穿戴好全套屏蔽服装,登门形铁架1至与导线水平位置,作 业人员5处于地电位,作业人员与边相导线(最邻近作业人员5的导线)的距离为S1,为保 证作业人员5不发生触电伤害,距离Sl不得小于5. 9m,不得大于8. Om,如图2所示;实际操 作时,优选可以保持Sl的距离为7. Om,可以防止因操作误差而超过安全距离。 (2)作业人员5从门形铁架1向边相导线转移过程中,作业人员处于中间电位,其 到门形铁架1的距离为S2,到边相导线的距离为S3,为保证作业人员5不发生触电伤害,S2 与S3之和不得小于6. 6m,不得大于8. Om,如图3所示。实际操作时,优选可以保持S3与S3 之和为7. 3m,可以防止因操作误差而超过安全距离。 (3)作业人员5到达边相导线并接触后,作业人员处于等电位,其与门形铁架1等 接地体的距离为S4,与中间相导线(三相导线中位于中间的导线)的距离为S5,为保证作 业人员5不发生触电伤害,S4不得小于5. 9m,不得大于8. Om,S5不得小于14. 7m,不得大于 18. Om,如图3所示;实际操作时,优选可以保持S4为7. 0m,S5为16. Om,可以防止因操作误 差而超过安全距离。 此方法能够保证整个进入等电位过程中,作业人员5位于地电位、中间电位、等电 位时不会发生触电危险,使带电作业工作能够安全顺利完成。 上述距离范围的确定方法如下: 在1000 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进行带电作业时,线路上存在着工作电压以及操作 过电压,当作业人员5与线路设备之间的空气间隙不足以承受工作电压及操作过电压时, 就会发生作业间隙击穿而造成作业人员5触电伤亡事故。 1000 kV特高压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1000kV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安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作业人员穿戴全套屏蔽服装从地面登门形铁架到达与导线水平位置,攀登过程中作业人员与边相导线间的距离保持在5.9m‑8.0m;步骤2:作业人员从门形铁架乘坐绝缘运载工具进入高电场,进入过程中,作业人员到门形铁架的距离与作业人员至边相导线的距离之和保持在6.6m‑8.0m;步骤3:作业人员到达边相导线并接触后,作业人员至门形铁架的距离保持在5.9m‑8.0m,与中间相导线的距离保持在14.7m‑18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寿成,孔晓峰,潜力群,雷兴列,肖宾,刘凯,刘庭,彭勇,苏梓铭,吴田,唐盼,刘艳,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金华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