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线圈径向球面磁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17986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6 16:53
一种双线圈径向球面磁轴承,主要由沿±X方向和±Y方向放置的四个定子铁心、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套筒、气隙和转子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球面磁轴承结构,使转轴所受电磁力始终经过球心,当转轴球心与质心重合时,电磁力相对转轴产生的扭矩为零,从而消除了径向扭动对轴向平动的干扰。此外,定子铁心采用特定的极靴结构,使圆周上的磁场分布更加均匀,定子铁心的激磁线圈采用双线圈结构,且两线圈匝数不同,匝数少的线圈电流可控,匝数多的线圈电流不变,与单线圈结构相比提高了电流响应速率,可控电流采用差动形式,进一步提高了磁轴承的控制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径向磁悬浮轴承,特别是一种具有双线圈的球面磁轴承,可作为小型航天器中旋转部件的无接触支撑,特别适用于磁悬浮飞轮或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的非接触支承。技术背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对于姿态控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机械动量轮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磁悬浮飞轮采用磁轴承支承,消除了机械轴承带来的磨损,提高了控制力矩的精度和稳定度。现有磁悬浮飞轮或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结构中,一般采用两自由度径向磁轴承。在满足承载力的条件下,当转子发生平动时,磁轴承磁极处的气隙较均匀不会相对转轴产生扭动力矩。但当转子发生偏转时,磁轴承定、转子间的磁气隙不均匀,导致磁极面内的电磁力不均匀,从而产生相对转子质心的扭转力矩,即平动控制对扭动控制产生干扰力矩。中国专利号201010256248.6和200710065049.5所述的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以及201010226322.X所述的带极靴的径向磁轴承磁极面均为柱面,磁轴承发生偏转时,定、转子间存在不均匀气隙,从而产生较大的扭转负力矩,增加了飞轮扭转轴承的负载,从而降低了飞轮转子的控制精度和控制力矩精度,且极靴角度非常小,容易产生铁心局部地方磁密饱和现象,且会影响磁密沿圆周分布的均匀性,进而间接导致控制精度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消除了干扰的、且具有双线圈的径向球面磁轴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双线圈径向球面磁轴承,主要包括??沿±X方向和土Y方向放置的四个定子铁心(1)、线圈(2)、套筒(3)、气隙(4)和转子(5)。其中径向轴承线圈(2)绕制于每个定子铁心(I)的两个磁极上,四个定子铁心(I)的径向内侧为转子(5),定子铁心(I)和转子(5)之间形成径向磁气隙(4),定子铁心(I)的径向外侧为套筒(3),所述的每个定子铁心(I)磁极为极靴形式,其前部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形成的夹角为83°,沿圆周上相邻的两个定子铁心(I)磁极之间的距离为2mm,每个定子铁心(I)磁极前部的左侧边缘与中部连接处夹角为126°,每个定子铁心(I)磁极前部的右侧边缘与中部连接处夹角为126°,定子铁心磁极的左侧极靴厚度与右侧极靴厚度均为2mm,每个定子铁心(I)的磁极上所缠绕的线圈(2)包括第一激磁线圈(2-1)和第二激磁线圈(2-2),其中第一激磁线圈(2-1)靠近气隙(4)侧,第二激磁线圈(2-2)靠近磁极根部,第一激磁线圈(2-1)匝数为20?50匝,其控制电流可调,第二激磁线圈(2-2)匝数为100?200匝,其控制电流不变,第一激磁线圈(2-1)和第二激磁线圈(2-2)之间的径向间隙为1.5_?2.8mm。所述的转子(5)的球面半径取19mm?49mm,转子(5)左球面所对应的球心角为84°,转子(5)左球面上侧边缘与转子(5)左球面上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转子(5)左球面下侧边缘与转子(5)左球面下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转子(5)右球面所对应的球心角为84°,转子(5)右球面上侧边缘与转子(5)右球面上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转子(5)右球面下侧边缘与转子(5)右球面下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当需要径向承重时,上定子铁心(I)的两个磁极的第一线圈匝数为30匝,第二线圈匝数为160匝,下定子铁心(I)的两个磁极的第一线圈匝数为20匝,第二线圈匝数为120 匝。所述的定子铁心⑴和转子(5)均为1J50导磁实心块材。所述的径向气隙⑷大小为0.5mm?0.7mm。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本专利技术的定子铁心的磁极面结构采用球面结构,使转轴所受电磁力始终经过球心,当转轴球心与质心重合,电磁力相对转轴产生的扭矩为零,从而消除了径向扭动对轴向平动的干扰。定子铁心采用特定的极靴结构,使磁场沿圆周方向具有较好的均匀度,不会导致局部磁密饱和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磁轴承的控制精度。定子铁心的激磁线圈采用双线圈结构,且两线圈匝数不同,匝数少的线圈电流可控,产生调节磁场,匝数多的线圈电流不变,产生偏置磁场,与单线圈结构相比,由于可控线圈的匝数少,因此电感小,可大大提高电流响应速率,可控电流采用差动形式。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与现有方案相比,主要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球面磁极,与现有柱面磁极的径向磁轴承相比,消除了径向扭动对径向平动的干扰;(2)定子铁心采用特定的极靴结构,使磁场具有较好的圆周均匀度,可以使得磁极中磁密更加均匀,不会导致定子铁心局部磁密饱和的现象;(3)激磁线圈采用双线圈结构,且两线圈匝数不同,匝数少的线圈电流可控,匝数多的线圈电流不变,与单线圈结构相比提高了电流响应速率,可控电流采用差动形式,进一步提高了磁轴承的控制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一种双线圈径向球面磁轴承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总装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定子铁心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三维定子铁心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带有双线圈的三维定子铁心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转子结构图。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和图2所不,一种双线圈径向球面磁轴承,主要包括:沿±X方向和土Y方向放置的四个定子铁心(I)、线圈(2)、套筒(3)、气隙(4)和转子(5)。其中径向轴承线圈(2)绕制于每个定子铁心(I)的两个磁极上,四个定子铁心(I)的径向内侧为转子(5),定子铁心(I)和转子(5)之间形成径向磁气隙(4),定子铁心(I)的径向外侧为套筒(3),每个定子铁心(I)的磁极上所缠绕的线圈(2)包括第一激磁线圈(2-1)和第二激磁线圈(2-2),其中第一激磁线圈(2-1)靠近气隙(4)侧,第二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线圈径向球面磁轴承,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沿±X方向和±Y方向放置的四个定子铁心(1)、线圈(2)、套筒(3)、气隙(4)和转子(5);其中径向轴承线圈(2)绕制于每个定子铁心(1)的两个磁极上,四个定子铁心(1)的径向内侧为转子(5),定子铁心(1)和转子(5)之间形成径向磁气隙(4),定子铁心(1)的径向外侧为套筒(3),所述的每个定子铁心(1)磁极为极靴形式,其前部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形成的夹角为83°,沿圆周上相邻的两个定子铁心(1)磁极之间的距离为2mm,每个定子铁心(1)磁极前部的左侧边缘与中部连接处夹角为126°,每个定子铁心(1)磁极前部的右侧边缘与中部连接处夹角为126°,定子铁心磁极的左侧极靴厚度与右侧极靴厚度均为2mm,每个定子铁心(1)的磁极上所缠绕的线圈(2)包括第一激磁线圈(2‑1)和第二激磁线圈(2‑2),其中第一激磁线圈(2‑1)靠近气隙(4)侧,第二激磁线圈(2‑2)靠近磁极根部,第一激磁线圈(2‑1)匝数为20~50匝,其控制电流可调,第二激磁线圈(2‑2)匝数为100~200匝,其控制电流不变,第一激磁线圈(2‑1)和第二激磁线圈(2‑2)之间的径向间隙为1.5mm~2.8mm;所述的转子(5)的球面半径取19mm~49mm,转子(5)左球面所对应的球心角为84°,转子(5)左球面上侧边缘与转子(5)左球面上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转子(5)左球面下侧边缘与转子(5)左球面下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转子(5)右球面所对应的球心角为84°,转子(5)右球面上侧边缘与转子(5)右球面上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转子(5)右球面下侧边缘与转子(5)右球面下侧圆弧边缘切线所成夹角为132°;当需要径向承重时,上定子铁心(1)的两个磁极的第一线圈匝数为30匝,第二线圈匝数为160匝,下定子铁心(1)的两个磁极的第一线圈匝数为20匝,第二线圈匝数为120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津济刘刚汤继强韩伟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