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中诚专利>正文

软管内盛装物的全自动挤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161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管内盛装物的全自动挤出装置,在一可挂放的壳体内设置有相对应且相间隔的两对肋板,肋板内缘设有纵向齿轨,与齿轨相啮合的是两对相互啮合的齿轮,齿轮与两压辊相连并各有一外探轴段,外探轴段与肋板外侧的内侧板活动穿装,内侧板外侧间隔连接有一外侧板,在两平行的侧板间设置有上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可以驱动两压辊沿齿轨纵向行走并带动侧板及驱动机构同步运动,在壳体下部设有由下驱动机构控制的遮护机构,两驱动机构由壳体上的光感应元件控制,以挤压装于两辊隙间的软管挤出膏体而供使用。(*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挤压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将软管内所容装的软质物定量挤出并供人们取用的软管内盛装物的全自动挤出装置。目前,软管包装的物品的取用大都采用人工挤压取用的方式,例如牙膏、洗面乳及鞋油等的取用都是如此,这类工作对肢体健全的人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手指或手部残伤的人士来说则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所以,有人研制出了一种手动的软管盛装物挤出器,其具体结构参见附图说明图1至图4,它有一个中部带有V形凹槽101的壳体10,与壳体10相扣连的底罩30及活动插装在壳体10内的轴杆20组成,轴杆20则活动穿装在壳体10的与V形凹槽101对应豁通的长度方向,转杆一端与外露的转片201相连,轴杆20上开设有沿径向对称贯穿的矩条形缝槽202,使用时,将软管40的下端插别在缝槽202并转动转片201,使转杆20卷带软管40转动,以将软管向下牵拉、在软管40向下牵拉时其内膏体则由于受到挤压而外溢挤出供取用。即每次使用前均要转拧转杆,整个软管用毕后再反向退出空管。由于软管内的膏体每次取用时必须靠人手去转拧转片201,因此,对前述所说的残伤者而言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即,没有解决因手部受伤和手部残疾而造成的取用不便的问题,而且挤出量的多少也不易控制。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无需用手转压取用软管内膏体的挤出量稳定、取用方便的软管内盛装物的全自动挤出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在一可挂放的壳体内设置有相对应且相间隔的两对肋板,肋板内缘设有纵向齿轨,与齿轨相啮合的是两对相互啮合的齿轮,齿轮与两压辊相连并各有一外探轴段,外探轴段与肋板外侧的内侧板活动穿装,内侧板外侧间隔连接有一外侧板,在两平行的侧板间设置有上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可以驱动两压辊沿齿轨纵向行走并带动侧板及驱动机构同步运动,在壳体下部设有由下驱动机构控制的遮护机构,两驱动机构由壳体上的光感应元件控制,以挤压装于两辊隙间的软管挤出膏体而供使用。由上可见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1、通过壳体下部光感元件与取用者动作的相互感应而控制两套驱动机构启闭,在打开壳体下部遮护机构的同时两压辊挤压软管而使其内膏体被挤出供取用,接取动作一结束,光感信号截止,驱动机构停止转动,而遮护机构重新关闭,故可实现无需动手施力即可自动、定量挤出的效果,对手部残伤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由于光感信号每次启动后都可以使上驱动机构运转一定的时间,因此,挤压辊每次转压的弧度是一定的,故每次膏体的挤出量是一定的,这不仅减少了传统挤压取用方法所产生的每次取量不一致的缺料或浪费问题。而且能确保取用膏体的清洁卫生。3、可避免多人共用一筒膏体所易产生的病菌的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防病和人们在必要时的洗漱用具的隔离。本技术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图1是现有挤出器的结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一。图4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二。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外形图。图6是图5的A-A剖面图。图7是图5的B-B剖面图。图8是与图7相对应的动作示意图。图9是图5的仰视方向看到的壳体内部下方的遮护机构的结构图。图10是图9的C向所看到的壳体内部遮护机构的结构图。图11是图8的D向局部视图。图12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图之一。图13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图之二。图14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图之三。下面将结合附图5至14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本技术工作原理如下有一壳体1和一光感应元件4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部设置有相间隔且相对称的两对肋板13,在肋板13的对应边缘的纵向设置有齿轨14,在两对肋板13之间的空档131之间夹装有两个相对回转的压辊21,两压辊21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齿轮23,每对齿轮23相互啮合并与各与其夹持对应的齿轨14分别啮合,每个压辊21的轴侧的外探段221和222分别与侧板的内侧板313活动插装,与内侧板313相平行并连为一体的是一外侧板31,在外侧板31与内侧板313之间设置有上驱动机构3,上驱动机构3中的齿轮332与压辊21的外探段222上套装的齿轮34相啮合,上驱动机构3和侧板随两压辊21沿齿轨14之间的纵向同步移动,参见图5至图7,在壳体1底部设置有开合式的遮护机构15,遮护机构15由壳体1内下部的下驱动机构4驱动控制,在壳体1底部设置有光感应元件41,光感应元件41与上下驱动机构3和4中的电机42和43通过控制导线相连接,在壳体1上设有与上驱动机构3的电机42相连接的外露复位开关422,在内侧板313的对应于齿轮34的内侧部位设置有一拨块6,拨块6由与其对应处的壳体1前壁板上的纵向豁槽12处探出。参见图5、图8至图10本技术的结构特征还在于矩形的中空壳体1的横向的一侧设置有相间隔且对应内凸的肋板13,沿肋板13内侧边缘处所设置的纵向齿轨14的前侧两齿轨14下段有一外拐段142,内外侧板31和313位于肋板13一侧的纵向空间132内并随两压辊21的转滚而沿壳体1内纵向同步上下移动,后部压辊21的外探段221与内侧板313相插装处的孔洞为一横向的长槽孔3131,套装在前部压辊21的外探段222上的齿轮34的外侧套有弹簧5,弹簧5位于齿轮34的外侧端面与挡块2221之间的轴向,拨块6插装在内侧板313的凸起边沿处并随内侧板313的纵向移动而沿壳体1前壁上开设的纵向豁槽12移动,拨块的前探段64与轴向移拨的齿轮34的内侧端面相拨触,参见图5、图7及图13,装设在壳体1内腔下部的遮护机构15是由枢设在壳体1下部敞口处13的外挡板15、内护板16及连接在下驱动机构4的拨轮432上的拨顶杆433构成的,内护板16的中部卡孔161与其上方两压辊21的辊隙中心处相对应。参见图12至图14。上驱动机构3是由与齿轮34相啮合的齿轮332、与齿轮332同轴的大齿轮331,与大齿轮331啮合的套装在支轴32上的小齿轮322、与小齿轮322同轴转动的大齿轮321及与大齿轮321啮合的驱动齿轮421构成,驱动齿轮421与电机42的出轴相套连,大齿轮331、齿轮322位于齿轮34的上方,外露的复位开关422装设在壳体1的左右侧壁的任一侧上。参见图6、图7及图11拨块6中部开设有一通槽61,弹性夹子66装放在通槽61前部,拨块6的通槽61与内侧板313边缘处固定的凸块314相插套并通过销轴62枢接在一起。参见图5至图7矩形的拨块6的前探段64呈偏心的扁片状插探在齿轮34内侧端面与内侧板313内侧面之间,内侧板313与其相平行且间隔的外侧板31通过边缘处的若干根撑杆311及螺钉312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悬臂状,凵形的弹性夹子66的两前探段661分别卡嵌在拨块6的通槽61前部的嵌槽65和凸块314一侧的嵌槽316中,拨块6绕销轴62左右摆转并拨顶齿轮34沿外探段222轴向移动。参见图5至图7下驱动机构4是由电机43、与电机轴套固的驱动齿轮431、与驱动齿轮431相啮合的带齿的拨轮432及拨轮432的偏心处连接的拨顶杆433构成,拨轮432通过同心连轴4321与另一对应侧的拨轮4322相连并同步转动,拨轮4322的偏心处连接的另一拨顶杆4334与拨顶杆433呈对称状设置。参见图9、图10及图12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软管内盛装物的全自动挤出装置,有一壳体1和一光感应元件(4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部设置有相间隔且相对称的两对肋板(13),在肋板(13)的对应边缘的纵向设置有齿轨(14),在两对肋板(13)之间的空档(131)之间夹装有两个相对回转的压辊(21),两压辊(21)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齿轮(23),每对齿轮(23)相互啮合并与各与其夹持对应的齿轨(14)分别啮合,每个压辊(21)的轴侧的外探段(221)和(222)分别与侧板的内侧板(313)活动插装,与内侧板(313)相平行并连为一体的是一外侧板(31),在外侧板(31)与内侧板(313)之间设置有上驱动机构(3),上驱动机构(3)中的齿轮(332)与压辊(21)的外探段(222)上套装的齿轮(34)相啮合,上驱动机构(3)和侧板随两压辊(21)沿齿轨(14)之间的纵向同步移动,在壳体(1)底部设置有开合式的遮护机构(15),遮护机构(15)由壳体(1)内下部的下驱动机构(4)驱动控制,在壳体(1)底部设置有光感应元件(41),光感应元件(41)与上下驱动机构(3)和(4)中的电机(42)和(43)通过控制导线相连接,在壳体(1)上设有与上驱动机构(3)的电机(42)相连接的外露复位开关(422),在内侧板(313)的对应于齿轮(34)的内侧部位设置有一拨块(6),拨块(6)由与其对应处的壳体(1)前壁板上的纵向豁槽(12)处探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中诚
申请(专利权)人:于中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