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超高分子量阻燃型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8107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性能超高分子量阻燃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算为:阻燃剂5%~20%,抗氧剂1%,成核剂0.5%,PP-g-MAH10%,余量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其中,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和碳纳米管的混合物,通过聚硅氧烷对红磷进行包覆制备微胶囊红磷,并将其添加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以改善其阻燃性能,克服了红磷容易吸湿、与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
,特别涉及高性能超高分子量阻燃 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摩擦系数 小、磨耗低、耐化学药品、耐冲击等优良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其中摩擦系数小、 磨耗低、抗应力开裂性能在UHMWPE应用中最为重要。这些优良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煤炭、 军事、体育、建筑、医疗、化工、纺织、造纸、农业等领域。然而在应用中存在阻燃性能较差的 缺点,因此,有必要改善其阻燃性能。 红磷又称赤磷,是一种目前广泛使用的无机阻燃剂。红磷外观为紫红色粉末,不溶 于水、稀酸及有机溶剂,微溶于无水乙醇,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和三溴化磷。红磷的活性 较黄磷低,在空气中不自燃,在常温及干燥条件下能非常稳定的存在。红磷在受热时会氧 化,在有水条件下氧化磷会迅速转化为生成氏?0 2、氏?03、113?04等,这些混磷酸覆盖在高聚物 的表面,能够形成隔离层,起到屏蔽氧气的作用。同时,在高温条件下,上述混磷酸能够使高 聚物脱水炭化,从而在高聚物的表面形成玻璃炭化层,既隔断了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又能 够在较高温度下保持稳定,起到了很好的阻燃作用。 但是,红磷作为阻燃剂使用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红磷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在空 气中容易吸收水分生成H3P02、H3P03、H3P04等物质,导致红磷变粘失去流动性,而生成的磷酸 吸湿性更强,长期放置后红磷会腐蚀被阻燃基材表面,使其失去原有光泽和性能,红磷的吸 湿性和表面的不稳定性会对塑料制品的物理性能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与聚合物材料相容 性较差,难以分散,影响材料最终性能。以上缺点极大的限制了红磷的使用,因而需对红磷 进行处理,来增加它的稳定性和相容性,改善缺点,增加其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红磷存在的容易吸湿、与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 的缺点,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聚硅氧烷对红磷进行包覆制备微胶囊红磷,并将 其添加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以改善其阻燃性能,具体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超高分子量阻燃型聚乙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算为: 阻燃剂 5%~20% 抗氧剂 1% 成核剂 0.5% PP-g-MAH !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余量, 其中,阻燃剂为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和碳纳米管的混合物,两者质量比为 1:9~9:1 ;抗氧剂为1010、168 ;成核剂为硬脂酸锌。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采用水解缩合法制备出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 将正娃酸乙酯、酸、无水乙醇和水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爸中,65°C下水解30~ 60min后加入封端剂单体和红磷,继续反应4~5h后得到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阻燃 剂,25°C真空烘箱烘干待用, 其中,封端剂单体为KH570,酸作为水解促进剂,具体选自盐酸、乙酸或者盐酸和乙 酸的混合物, 上述正硅酸乙酯和封端剂单体的摩尔比为0. 6~0. 8, 作为优选:本步骤中,在反应体系内加入的是红磷微粉,在不影响聚硅氧烷的缩合 反应的同时,在聚硅氧烷的缩聚反应过程中对红磷形成微胶囊包覆; ⑵按重量百分比将阻燃剂、抗氧剂、成核剂、PP-g-MAH、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加入到 密炼机中加工混合混匀,得到改性UHMWPE, 密炼机中的加工温度190°C,加工时间为5min。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聚硅氧烷包覆红磷后,在燃烧时会产生协同阻燃效果,可 以更好地提高阻燃性能:由于红磷的阻燃机理主要是需要在高温下首先夺取周围的〇元素 进而反应生成含氧磷酸(主要是偏磷酸)来实现的,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这类聚合物中没 有氧元素,因此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单独加入红磷阻燃效果较差;而采用聚硅氧烷进行 包覆红磷后,充分利用了聚硅氧烷中含有的0元素与红磷生成磷酸,起到阻燃效果。 本专利技术中所制备的超高分子量阻燃改性聚乙烯的氧指数为22~27,拉伸强度为 30~50MPa,克服了红磷容易吸湿、与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的缺点,提高了超高分子量聚乙 烯的阻燃性能,以及保障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的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的FTIR测试图。在该红 外光谱图中,1065cm1为-Si-0CH3官能团的特征红外吸收峰;1728cm1处出现的红外特征吸 收峰,为KH-570结构单元中羰基的伸缩振动引起的;3446cm1处的吸收峰为Si-〇H的伸缩 吸收峰,表明产物固化之后,其中仍有少量的Si-〇H存在;此外,在1082cm1处出现一个强劲 且较宽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产品中存在Si-0-Si键;在845cm\757cm1处出现的明显的吸 收峰,表明了产品中含有(CH3)Si01/2,即存在正硅酸乙酯单元。故经测试表明,反应合成产 品确实为聚硅氧烷。【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详细叙述和实施例中所述的各项测定值按下述方法测定: 1、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红外光谱测定 用透射傅立叶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进行表征,测定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 红外光谱图,分析其不同吸收峰所对应的化学键变化,以此证明包覆用的聚硅氧烷的成功 合成。 2、吸湿性测试 将包覆前后的红磷样品分别放置于培养皿中,在85°C条件下烘干后放置于干燥器 中静置至室温,取出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中,设定温度30°C、湿度90%,24h后称量其质量,以 质量增重百分比表示其吸湿性。 3、氧指数测定 采用氧指数测定仪,根据GB/T5454试样置于垂直的试验条件下,在氧、氮混合气 流中,测定试样刚好维持燃烧所需要最低氧浓度。 4、拉伸强度测试 根据GB/T8804. 2- 2003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测定,测试材料的拉伸强度和 断裂伸长率。 5、包覆红磷形态 将烘干后的红磷置于培养皿中,对比包覆前后的红磷形貌。 观察发现:经过了聚硅氧烷包覆处理后,红磷的外观由深紫红色粉末变成了浅棕 色颗粒状物,而且和未包覆相比,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中,结块明显减少,说明了合 成后产品的吸湿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实施例1 将5g正娃酸乙酯、0. 15g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盐酸、0. 15g无水乙醇和1. 0g水 加入反应釜,65°C下水解30min后加入8. 5gKH570和3g红磷,继续反应5h后得到聚硅氧烷 包覆红磷的微胶囊阻燃剂,25°C真空烘箱烘干待用。 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的FTIR测试图如附图1所示。 实施例2 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上海联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SLL-G,分子量350万)40g, 加入实施例1中制备的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和碳纳米管(两者共占复合材料总质量 的13%,其中,两者质量比为1:1),抗氧剂1010 (占复合材料总质量的1 % ),成核剂硬脂酸 锌(占复合材料总质量的〇. 5% ),PP-g-MAH(占复合材料总质量的10% ),在密炼机中于 190°C,加工 5min。 比较例1 与未包覆的红磷微粉比较两者的吸湿率。 比较例2 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仅改变KH570的添加顺序为"将KH570与正硅酸乙 酯同时添加水解30min后,加入红磷微粉",得到的产物比较吸湿率。 比较例3 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步骤相同,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高分子量阻燃型聚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材料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算为,其中,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和碳纳米管的混合物,两者质量比为1:9~9: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姗马洁李夏倩何腾飞丁永红俞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