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模组及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344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变压器模组及变压器,该变压器模组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以及绕设于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外围的绝缘线,还包括第一次级铜带、第二次级铜带、第三次级铜带和第四次级铜带,第二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一磁芯的内侧,第三次级铜带绕设于第二磁芯的内侧,第一次级铜带绕设于第一磁芯的外侧,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一端与第二次级铜带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次级铜带绕设于第二磁芯的外侧,第四次级铜带的第一端与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二端与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二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生产工艺简单、散热效果好,能够满足高功率、高密度、高效率环境下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
,尤其涉及变压器模组及变压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开关电源变压器加工
,传统功率变压器一般采用夹层绕法进行加工,其中,大电流绕组需要多股铜线,绕制非常复杂。如用铜箔绕组的话则要进行背胶并且焊多股引线的挂脚,工序也非常复杂,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绕制工艺受人工、机械等的影响较大,电气特性的分布参数一致性也较差。综上,可知现有技术的变压器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导致生产出的成品体积较大、参数易漂移、散热不佳等诸多问题。现今的电源行业趋于向高效率、高密度、小型化发展的道路,现有的该种结构的变压器已不能满足设计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压器模组,该变压器模组生产工艺简单、散热效果好,能够满足高功率、高密度、高效率环境下应用的变压器设计。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压器,其生产工艺简单、散热效果好,能够满足高功率、高密度、高效率环境下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变压器模组,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以及绕设于该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外围的绝缘线,其中,所述变压器模组还包括第一次级铜带、第二次级铜带、第三次级铜带和第四次级铜带,所述第二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一磁芯的内侧,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磁芯的内侧,所述第一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一磁芯的外侧,该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次级铜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磁芯的外侧,该第四次级铜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二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次级铜带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槽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四次级铜带的第一端开设有第四卡槽,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四卡槽卡接。优选地,所述变压器模组还包括第三磁芯和第四磁芯,所述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二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二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互贴合,所述第三磁芯与所述第四磁芯相互拼接并分别位于相互贴合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第一磁芯、第二磁芯、第三磁芯和第四磁芯的截面呈I字形状或者U字形状。优选地,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的拼接处通过点胶固定;所述第三磁芯与所述第四磁芯的拼接处通过点胶固定。优选地,所述变压器模组还包括第一同步整流电路板和第二同步整流电路板,所述第二次级铜带的第二端向前后两侧延伸设置有第一前侧插接部和第一后侧插接部,所述第四次级铜带的第二端向前后两侧延伸设置有第二前侧插接部和第二后侧插接部;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前侧插接部和所述第二前侧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二同步整流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后侧插接部和所述第二后侧插接部插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前侧插接部和所述第二前侧插接部的插接处通过焊锡固定;所述第二同步整流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后侧插接部和所述第二后侧插接部的插接处通过焊锡固定。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模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变压器模组,其中,次级铜带为机械模具成型,生产能效高,使产品结构尺寸一致性得到保证,且各抽头成形于次级铜带,从而可以减小绕组的直流电阻,转换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次级铜带绕设于绝缘线的外侧,无需使用绝缘材料包覆,形成开架式结构,散热效果较佳,组装容易,电气特性的分布参数一致性较好,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要。本技术的变压器生产工艺简单、散热效果好,能够满足高功率、高密度、高效率环境下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剖切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四条次级铜带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四条次级铜带连接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外围绕设有绝缘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组装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I 一第一磁芯2—第二磁芯3—第一次级铜带4一第二次级铜带5—第二次级铜带 6—第四次级铜带7—第三磁芯8—第四磁芯9 一第一同步整流电路板10一第二同步整流电路板12—绝缘线31—第 ^槽32—第一延伸部41 一第二卡槽42—第一前侧插接部43—第一后侧插接部 51—第三卡槽52—第二延伸部61—第四卡槽62—第二前侧插接部63—第二后侧插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模组,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磁芯I和第二磁芯2以及绕设于该第一磁芯I和第二磁芯2外围的绝缘线12,第一磁芯I和第二磁芯2的材质可采用铁质,相互拼接的第一磁芯I和第二磁芯2形成环形铁芯回路;其中,变压器模组还包括第一次级铜带3、第二次级铜带4、第三次级铜带5和第四次级铜带6,第二次级铜带4绕设于第一磁芯I的内侧,第三次级铜带5绕设于第二磁芯2的内侧,第一次级铜带3绕设于第一磁芯I的外侧,该第一次级铜带3的第一端与第二次级铜带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次级铜带6绕设于第二磁芯2的外侧,该第四次级铜带6的第一端与第三次级铜带5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次级铜带3的第二端与第三次级铜带5的第二端连接。该种结构中,第一磁芯I和第二磁芯2外围绕设的绝缘线12即为初级绕组线包,而第一次级铜带3、第二次级铜带4、第三次级铜带5和第四次级铜带6即为次级绕组线包。其中,第二次级铜带4和第四次级铜带6的端部会形成抽头。具体的,第一次级铜带3、第二次级铜带4、第三次级铜带5和第四次级铜带6均为机械模具成型,采用该种方式进行生产,可以确保具有高能效,使产品结构尺寸一致性得到保证,且各抽头成形于次级铜带的端部,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绕组的直流电阻,使得转换效率得以提升;同时,第二次级铜带4和第三次级铜带5绕设于绝缘线12的外侧,无需使用绝缘材料包覆,形成开架式结构,散热效果较佳,组装容易,电气特性(即电感量、寄生电阻、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等)的分布参数一致性较好,能够进行批量化生产,满足高功率、高密度、高效率环境下应用的变压器设计。进一步地见图2和图3,变压器模组还包括第三磁芯7和第四磁芯8,第一次级铜带3的第二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32,第三次级铜带5的第二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52,第一延伸部32和第二延伸部52均可以形成弯折状,第一延伸部32与第二延伸部52相互贴合,第三磁芯7与第四磁芯8相互拼接并分别位于相互贴合的第一延伸部32和第二延伸部52的外侧;相互拼接的第三磁芯7与第四磁芯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变压器模组,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以及绕设于该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外围的绝缘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次级铜带、第二次级铜带、第三次级铜带和第四次级铜带,所述第二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一磁芯的内侧,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磁芯的内侧,所述第一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一磁芯的外侧,该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次级铜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次级铜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磁芯的外侧,该第四次级铜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次级铜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次级铜带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刘小明钟大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