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及座椅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5406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及座椅,座椅包括上滑轨、下滑轨、滑道锁止机构、吸能装置,上滑轨能够相对下滑轨滑动,吸能装置包括相对上滑轨滑动的锁销平板,锁销平板与滑道锁止机构连接,互锁保护装置包括与上滑轨固连的锁止平板、与滑道锁止机构固连的锁止杆,锁止平板上设有第一配合部,锁止杆上设有与第二配合部,当座椅在正常使用发生尾撞时,滑道锁止机构锁定,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脱开,上滑轨能够相对锁销平板滑动,吸能装置起到吸能作用以保护乘员颈部;当座椅处于座椅调节状态时,滑道锁止机构解锁,第二配合部卡入第一配合部中,锁销平板与上滑轨之间不能相对滑动,使吸能装置不起作用以保护吸能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具体涉及汽车乘员安全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及座椅
技术介绍
在汽车发生追尾碰撞时,乘员在惯性作用下,整个身体会向后倾斜,同时,颈部和身体会发生相对运动,即挥鞭运动,幅度过大的挥鞭运动会对乘员颈部造成严重伤害。虽然目前对于挥鞭伤的运动学分析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关于其具体致伤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现有的防挥鞭伤座椅,普遍存在结构复杂,质量大,成本较高,普适性较差等特点,很难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中国专利文献ZL201010200843.8公开了一种用于追尾碰撞的颈部保护的平动吸能座椅。该座椅可在尾撞工况下,通过滑动吸能的原理,可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可改善乘员躯干与头部的运动状态,从而减小乘员颈部的受伤风险,但该座椅并未考虑乘员主动对座椅位置进行调节时,可能对吸能机构所产生的影响。在非尾撞工况下,乘员若想主动使座椅后移,会对座椅施加一个向后的力,而这个力可能会使吸能装置发生变形,或者改变其中部件的相对位置,这会对真正尾撞工况下,吸能机构的作动时间以及保护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该装置在乘员进行座椅位置调节的时候(非碰撞工况),可对吸能装置进行锁止,从而防止吸能机构中的部件发生相对位移或变形。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所述座椅包括与所述座椅固定连接的上滑轨、与汽车地板固定连接的下滑轨、调节座椅前后位置且与所述下滑轨之间具有锁定和解锁状态的滑道锁止机构、尾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吸能装置,所述上滑轨能够沿所述下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下滑轨上,所述吸能装置包括能够沿所述上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上滑轨上的锁销平板,所述锁销平板与所述滑道锁止机构连接,所述互锁保护装置包括与所述上滑轨相固定连接的锁止平板、与所述滑道锁止机构相固定连接的锁止杆,所述锁止平板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锁止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当所述座椅在正常使用发生尾撞时,所述滑道锁止机构与所述下滑轨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开,所述上滑轨能够相对所述锁销平板滑动;当所述座椅处于座椅调节状态时,所述滑道锁止机构与所述下滑轨之间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配合部卡入所述第一配合部中,所述锁销平板与所述上滑轨之间不能相对滑动。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于所述锁止平板上的孔,所述第二配合部为设于所述锁止杆一端部且与所述孔相配合的柱体,当所述座椅处于座椅调节状态时,所述柱体插入所述孔中,当所述座椅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所述柱体与所述孔分离。进一步地,所述孔和所述柱体的截面均为方形或圆形。优选地,当所述座椅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方。优选地,所述锁止平板位于所述锁止杆的后方,所述锁止平板的前端部还设有贯穿所述锁止平板前端面的第一开槽,所述锁止杆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槽中,且所述第一开槽的后端与所述锁止杆相接触。优选地,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尾撞时吸收能量的吸能钢片、固定在所述锁止平板上的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上滑轨上的挡板、固定在所述锁销平板上的导向柱,所述吸能钢片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另一端绕过所述导向柱并向后延伸,所述挡板与所述锁止平板固定连接且对所述吸能钢片的另一端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上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开槽,所述钢片的另一端卡设在所述第二开槽中并沿所述第二开槽的延伸方向向后延伸。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吸能钢片的一端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优选地,所述座椅还包括座椅调节手柄,所述座椅调节手柄能够相对所述下滑轨转动,所述滑道锁止机构与所述调节手柄相固定连接,所述座椅处于座椅调节状态时,提升所述座椅调节手柄使所述滑道锁止机构转动,从而驱使所述第二配合部卡入所述第一配合部中。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互锁保护装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结构简单,在乘员主动进行座椅位置调节时,可对座椅的吸能装置进行锁止,使吸能装置不起作用,防止吸能装置发生变形,从而保证吸能装置在尾撞发生时的保护效果。【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在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在锁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的锁止平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的锁止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滑轨;2、下滑轨;3、滑道锁止机构;4、吸能装置;41、锁销平板;42、吸能钢片;43、固定板;431、第一固定板;432、第二固定板;44、挡板;45、导向柱;46、弹性杆;5、互锁保护装置;51、锁止平板;511、第一配合部;512、第一开槽;52、锁止杆;521、第二配合部;6、座椅调节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下述关于方向的定义中,以乘员坐立在座椅上的方向为参考,即乘员坐立在座椅上时,乘员面朝向的方向为前,背朝向的方向为后。参见图1~图3所示的尾撞滑动吸能座椅,该座椅包括与座椅固定连接的上滑轨1、与汽车地板固定连接的下滑轨2、调节座椅前后位置且与下滑轨2之间具有锁定和解锁状态的滑道锁止机构3、尾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吸能装置4、乘员主动调节座椅时对吸能装置4进行锁止的互锁保护装置5和座椅调节手柄6,上滑轨1、下滑轨2、滑道锁止机构3、吸能装置4和互锁保护装置5均有两组,对称布置在座椅的左右两侧。上滑轨I和下滑轨2沿同一方向延伸,且上滑轨I能够沿下滑轨2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下滑轨2上,滑道锁止机构3与座椅调节手柄6相固定连接,座椅调节手柄6能够相对下滑轨2转动,向上抬升座椅调节手柄6,可带动滑道锁止机构3翻转使其与下滑轨2之间的锁定解除。如图1~图5所示,互锁保护装置5包括与上滑轨I相固定连接的锁止平板51、与滑道锁止机构3相固定连接的锁止杆52,锁止平板51位于锁止杆52的后方,锁止平板51能够与锁止杆52锁定或脱开,具体的锁止平板51上设有第一配合部511,锁止杆52上设有与第一配合部511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部521,当锁止平板51与锁止杆52相锁定时,第二配合部521卡入第一配合部511中,当锁止平板51与锁止杆52脱开时,第二配合部521与第一配合部511分离。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配合部511为设置在锁止平板51上的孔,第二配合部521为设置在锁止杆52的一个端部的柱体,当锁止平板51与锁止杆52相锁定时,柱体卡入孔中,当锁止平板51与锁止杆52脱开时,柱体与孔分离。或者,反过来,第一配合部511为设置在锁止平板51上的柱体,第二配合部521为设置在锁止杆52的一个端部的孔也可以。孔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尾撞滑动吸能座椅的互锁保护装置,所述座椅包括与所述座椅固定连接的上滑轨、与汽车地板固定连接的下滑轨、调节座椅前后位置且与所述下滑轨之间具有锁定和解锁状态的滑道锁止机构、尾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吸能装置,所述上滑轨能够沿所述下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下滑轨上,所述吸能装置包括能够沿所述上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上滑轨上的锁销平板,所述锁销平板与所述滑道锁止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保护装置包括与所述上滑轨相固定连接的锁止平板、与所述滑道锁止机构相固定连接的锁止杆,所述锁止平板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锁止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当所述座椅在正常使用发生尾撞时,所述滑道锁止机构与所述下滑轨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开,所述上滑轨能够相对所述锁销平板滑动;当所述座椅处于座椅调节状态时,所述滑道锁止机构与所述下滑轨之间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配合部卡入所述第一配合部中,所述锁销平板与所述上滑轨之间不能相对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毅周青曹家健赖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