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4641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煨弯器,包括:压杆;交叉固定于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一煨弯杆;交叉固定于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二煨弯杆,第二煨弯杆与第一煨弯杆之间留有第一煨弯距离;以及交叉固定于压杆的第二侧的第三煨弯杆,第三煨弯杆位于第一煨弯杆和第二煨弯杆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煨弯器采用压杆、第一煨弯杆、第二煨弯杆和第三煨弯杆,交叉固定形成供钢材插设的开口,煨弯半径、弧度均无限制,可将钢材煨弯预制为各种需要的形状;无能耗,在无电源的场所也可以操作;便携,可携带至任何场地使用,便于实地操作;制作原材简单,制作方法单一、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煨弯器
技术介绍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常常使用圆钢、扁钢等材料,如防雷接地工程中,变配电室接地干线,屋面明敷避雷带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防雷接地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均压环、防雷引下线、各种金属管道、焊接钢管等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接地跨接工作,跨接线的制作加工对接地工作的质量及美观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采取了不规则外观,这样导致相应的避雷带、接地干线等也相应变为不规则形状。为了保证避雷带或接地干线支持件受力荷载没有额外增加,需将圆钢、扁钢提前预制成相应的圆弧状或折线状。传统的做法是将圆弧状避雷带及接地干线通常使用电动煨弯机对圆钢或扁钢进行煨弯,但电动煨弯机煨弯半径局限性较大,无法较为准确且自如地控制钢材煨弯弧度,且由于电动煨弯机属于用电设备,体积大等原因,其使用场地局限性较大。这种方式既浪费人力财力,质量往往也达不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煨弯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圆钢或扁钢进行煨弯的电动煨弯机的煨弯半径局限性较大,无法较为准确且自如地控制钢材煨弯弧度,且由于电动煨弯机属于用电设备,体积大等原因,其使用场地局限性较大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煨弯器包括:压杆;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一煨弯杆;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二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与所述第一煨弯杆之间留有第一煨弯距离;以及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二侧的第三煨弯杆,所述第三煨弯杆位于所述第一煨弯杆和所述第二煨弯杆之间。本技术煨弯器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煨弯器采用压杆、第一煨弯杆、第二煨弯杆和第三煨弯杆,交叉固定形成供钢材插设的开口,煨弯半径、弧度均无限制,可将钢材煨弯预制为各种需要的形状;二,无能耗,在无电源的场所也可以操作;三,便携,可携带至任何场地使用,便于实地操作;四,制作原材简单,制作方法单一、简便。本技术煨弯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和所述压杆形成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一插入口。本技术煨弯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煨弯杆、所述第三煨弯杆和所述压杆形成可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二插入口。本技术煨弯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三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和所述压杆形成可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三插入口。本技术煨弯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和所述第三煨弯杆之间形成可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四插入口。本技术煨弯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杆包括操作端和支撑端,所述第一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和所述第三煨弯杆邻近设于所述支撑端。本技术煨弯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杆、所述第一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和所述第三煨弯杆均为钢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煨弯器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煨弯器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煨弯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至图6为本技术煨弯器对大直径圆钢煨弯的过程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煨弯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煨弯器进行说明。参阅图1,显示了本技术煨弯器主视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技术煨弯器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煨弯器包括:压杆1、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第三煨弯杆4。第一煨弯杆2交叉固定于压杆I的第一侧,第二煨弯杆3交叉固定于压杆I的第一侧且与第一煨弯杆2之间留有第一煨弯距离50,第三煨弯杆4交叉固定于压杆I的第二侧且位于第一煨弯杆2和第二煨弯杆3之间。本技术煨弯器采用压杆1、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第三煨弯杆4,形成供钢材插设的开口,从而钢材的煨弯半径、弧度均无限制,可将钢材煨弯预制为各种需要的形状;手动操作,可以在无电源的场所使用;可携带至任何场地使用,便携,便于实地操作。结合图1和图2所示,压杆I包括一操作端10和一支撑端11,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第三煨弯杆4邻近设于支撑端11。在本实施例中,压杆I为一根直径22_、长120cm的钢筋。第一煨弯杆2交叉固定于压杆I的第一侧、且靠近支撑端11,第二煨弯杆3交叉固定于压杆I的第一侧且靠近支撑端11,第二煨弯杆3与第一煨弯杆2之间留有第一煨弯距离50 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煨弯杆2和第二煨弯杆3均为直径22mm、长20cm的钢筋。第一煨弯距离50为20cm。优选地,第一煨弯杆2垂直焊接于压杆I的第一侧,第二煨弯杆3垂直焊接于压杆I的第一侧。第一煨弯杆2与第二煨弯杆3相距第一煨弯距离50,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压杆I形成可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一插入口 60。第三煨弯杆4交叉固定于压杆I的第二侧,且位于第一煨弯杆2和第二煨弯杆3之间。从而第一煨弯杆2与第三煨弯杆4之间留设有第二煨弯距离51,第三煨弯杆4与第二煨弯杆3之间留设有第三煨弯距离52。第一煨弯杆2、第三煨弯杆4和压杆I形成可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二插入口 61,第三煨弯杆4、第二煨弯杆3和压杆I形成可供待煨弯件插入进行煨弯的第三插入口 62。进一步地,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第三煨弯杆4之间夹设有压杆1,从而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第三煨弯杆4之间形成第四插入口 63,第四插入口 63可用于插设扁钢或者大直径圆钢进行煨弯。本技术煨弯器由四段直径为22毫米的钢筋焊接而成,其中一根长120cm,另外三根均为20cm。参阅图3,显示了本技术煨弯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将小直径圆钢从压杆I的一侧插设到第二插入口 61中,夹设在第一煨弯杆2和第三煨弯杆4之间,通过控制压杆I和圆钢的相对位置,对小直径圆钢进行煨弯。参阅图4至图6,显示了本技术煨弯器对大直径圆钢煨弯的过程的侧视图;图4至图6中未画出压杆I。结合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大直径圆钢7平行于压杆1,并夹设到第一煨弯杆2、第二煨弯杆3和第三煨弯杆4之间的第四插入口 63中,配合图5所示,通过控制压杆I和大直径圆钢7的相对位置,对大直径圆钢7进行煨弯,配合图6所示,最终将大直径圆钢7煨弯成需要的形状。本技术煨弯器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煨弯器采用压杆、第一煨弯杆、第二煨弯杆和第三煨弯杆,交叉固定形成供钢材插设的开口,煨弯半径、弧度均无限制,可将钢材煨弯预制为各种需要的形状;二,无能耗,在无电源的场所也可以操作;三,便携,可携带至任何场地使用,便于实地操作;四,制作原材简单,制作方法单一、简便。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煨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杆; 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一煨弯杆; 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二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与所述第一煨弯杆之间留有第一煨弯距离;以及 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二侧的第三煨弯杆,所述第三煨弯杆位于所述第一煨弯杆和所述第二煨弯杆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煨弯器,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煨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杆;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一煨弯杆;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一侧的第二煨弯杆,所述第二煨弯杆与所述第一煨弯杆之间留有第一煨弯距离;以及交叉固定于所述压杆的第二侧的第三煨弯杆,所述第三煨弯杆位于所述第一煨弯杆和所述第二煨弯杆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晨光赵训涛邓阳张程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