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池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14127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30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充电电池模块。该充电电池模块包含一种充电电池模块,包含:复数个充电电池芯,具有一致的外型且以相同方向排列,以至少一固定单元固定彼此相对位置,该复数个充电电池芯以串联及╱或并联方式连接以储存及提供电力;至少一正极端导电片,电连接二个以上充电电池芯的正极;至少一负极端导电片,电连接二个以上充电电池芯的负极;及复数个硅胶导热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电池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固定结构及散热功能的充电电池模块。
技术介绍
充电电池广泛地应用于许多产品中,诸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移动电话,甚至是大型电动车与机器人。由于前述装置的内部空间有限,如何安置充电电池组(或电池芯),防止因为震荡而有充电电池组(电池芯)脱落,并确保运作时散热能有效进行,对于设计这些装置的工程师来说,一直是需要按个别情况,随时注意解决的问题。回顾现有技术,有许多方式值得参考。请见图1,美国专利第6,465,123号提出一种箱状充电电池模块1,其由一上盖(未绘示)、一底版11及多个固定结构12所构成。固定结构12具有多个相连半圆弧结构,其半圆弧刚好可以容置半个充电电池芯20。底版11上也有相应的半圆弧结构,固定结构12的半圆弧结构与底版11相应的半圆弧结构结合,可以固定数个充电电池芯20。此外,两个固定结构12的半圆弧结构相结合,也能另外固定数个充电电池芯20。如此,多层的充电电池芯20组成了电池模块I的主要部分。最后将上盖(未绘示)与底版11结合,电池模块I就形成了。许多电池模块采用了相似于本技术的结构来制造,但明显的缺点就是这样的结构需要依照不同的应用主体(设备),开不同的模具。成本考量下,不甚经济。此外,其散热效果也有限。又如图2所示,另一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3,包含了:第一电池托架31、第二电池托架32以及液冷散热模块33,每一电池托架31、32具有复数个镂空容置部34,以对应容置复数个电池单元40 ;液冷散热模块33包含:入口流道331、出口流道332、具有流道的流道板333以及连接于流道板333两相对侧的第一连接构件334、第二连接构件335 ;其中,第一电池托架31与第二电池托架32可相互堆迭设置,且第一电池托架31与第二电池托架32之间设置流道板333,其两相对侧则以第一连接构件334与第二连接构件335分别固定的,当冷却液体自入口流道331流入后,输入流道板333的流道,将电池托架31与32中的电池单元40产生的热能携走,并输送至另一侧的第二连接构件335,再由出口流道332流出。前述的电池模块3确实能因为液冷散热模块33的设计,使得电池单元40运作时产生的热量,能有效且快速地传导至电池模块3外。但因为结构上多了液冷散热模块33,除了增加电池模块3的建置成本外,组装上也费时耗工。是故,一种充电电池模块,具有较低成本与易组装性,在运作时能有效散热,且又能固定其内部电池芯,亟待业界努力研发。
技术实现思路
已知的充电电池模块,存在着散热不易与价格偏高的问题。此外,为了便于固定其内的充电电池芯及强化散热,充电电池模块的组装非常不便,散热效果也不好。因此,需要研发具有较低成本与易组装性,在运作时能有效散热,且又能固定其内部电池芯的充电电池模块。本技术的充电电池模块即具上述特点。依照本技术的一种态样,一种充电电池模块,包含:复数个充电电池芯,具有一致的外型且以相同方向排列,以至少一固定单元固定彼此相对位置,该复数个充电电池芯以串联及Z或并联方式连接以储存及提供电力;至少一正极端导电片,电连接二个以上充电电池芯的正极;至少一负极端导电片,电连接二个以上充电电池芯的负极;及复数个硅胶导热结构,每一硅胶导热结构设置于该正极端导电片上或该负极端导电片下,通过该正极端导电片触及充电电池芯的正极,或通过该负极端导电片触及充电电池芯的负极,用以将在正极或负极的热量向充电电池芯外部引导。该充电电池模块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外部导热结构,该外部导热结构与该硅胶导热结构接触,用以将硅胶导热结构的热量向外部环境散发。依照本技术构想,该固定单元为胶,固结填充于充电电池芯之间。该固定单元可进一步包含:二端部固定结构,每一包含:一端部容置部,该端部容置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结构,以容置该充电电池芯的一端并限制充电电池芯移动不能超出该限位结构;及复数个端部固定管,与该端部容置部连接;复数个螺栓;及复数个螺帽。其中,该二端部固定结构反向设置,每一螺栓穿过一端部固定管而至另一端部固定结构的对应端部固定管,凭借结合一螺帽而沿该螺栓的轴向,固定放置于二端部固定结构间的充电电池芯;该端部容置部的末端开口,以让电极露出。依照本技术构想,该端部固定结构由热固性塑胶或金属材料制成。依照本技术构想,该正极端导电片材料为石墨、镍、铝、黄铜或红铜。依照本技术构想,该负极端导电片材料为石墨、镍、铝、黄铜或红铜。依照本技术构想,该硅胶导热结构为长条状、梯状或网格状。本技术所提供的充电电池模块,可在正常运作下,有效的进行散热,并固定充电电池芯,免于因晃动而造成充电电池芯散落的情形。其材料精简,价格相对一般充电电池模块便宜。该充电电池模块易于组装,且方便凭借硅胶导热结构与外部导热结构,将来自充电电池芯的热量向外部环境散发。【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箱状充电电池模块前案的立体图;图2为一电池模块前案的分解图;图3为依照本技术的充电电池模块的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为该充电电池模块的剖面图;图5显示该充电电池模块的部分组合方式;图6为依照本技术的充电电池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1_充电电池模块;11_底版;12_固定结构;20_充电电池芯;3_电池模块;31_第一电池托架;32_第二电池托架;33_液冷散热模块;331_入口流道;332_出口流道;333_流道板;334_第一连接构件;335_第二连接构件;34_容置部;40_电池单元;50_充电电池模块;501_充电电池芯;501a-正极端;501b_负极端;5021_端部容置部;5021a-限位结构;5022_端部固定管;502a_正极端部固定结构;502b_负极端部固定结构;503a-正极端导电片;503b-负极端导电片;504a_正极娃胶导热结构;504b_负极娃胶导热结构;505a-正极外部导热结构;505b-负极外部导热结构;506_螺栓;507_螺帽;513a_正极端导电片;513b-负极端导电片;514a-正极娃胶导热结构;514b_负极娃胶导热结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将凭借参照下列的实施例而更具体地描述。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至图5。图3为一充电电池模块的分解图,图4为该充电电池模块组装完成后,沿该充电电池模块图3—侧A-A’线,向另一侧水平横跨平面的剖面图。由图3可知,依照本技术的一充电电池模块50可由以下装置组成:24个充电电池芯501、I个正极端部固定结构502a、I个负极端部固定结构502b、I个正极端导电片503a、I个负极端导电片503b、I个正极娃胶导热结构504a、I个负极娃胶导热结构504b、I个正极外部导热结构505a与I个负极外部导热结构505b。应当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是依照一种电源需求所设计的。实作上,依照不同的需求,该充电电池模块50可以设有二个以上的充电电池芯501,并不限定于24个。该24个充电电池芯501,具有一致的外型且以相同方向排列,以至少一固定单元固定彼此相对位置,常用者如18650锂充电电池。该复数个充电电池芯以串联及/或并联方式连接,做为充电电池模块50的核心,可储存及提供电力。如图4所示,充电电池芯501是以四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复数个充电电池芯,具有一致的外型且以相同方向排列,以至少一固定单元固定彼此相对位置,该复数个充电电池芯以串联及╱或并联方式连接以储存及提供电力;至少一正极端导电片,电连接二个以上充电电池芯的正极;至少一负极端导电片,电连接二个以上充电电池芯的负极;及复数个硅胶导热结构,每一硅胶导热结构设置于该正极端导电片上或该负极端导电片下,通过该正极端导电片触及充电电池芯的正极,或通过该负极端导电片触及充电电池芯的负极,用以将在正极或负极的热量向充电电池芯外部引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万生偕洵豪
申请(专利权)人:高达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