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02280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8 1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将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包括衬板制作;将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对齐;第一道次矫直,塑性变形量选用80%,第二道次矫直,塑性变形量选用60%。该工艺采取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最终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轧钢领域,涉及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
技术介绍
为适应钢铁下游用户轻量化设计需要,中厚板生产厂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出厚度更薄的钢板。受轧机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能力限制,伴随轧件厚度的减小,钢板的凸度难以精确控制,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双边浪瓢曲(如图1所示),此类瓢曲板形主要依赖后续冷矫直工序进行改善。若瓢曲板采用平辊无法实现有效矫直,通常会借助弯辊补偿使工作辊发生弯曲变形,使钢板在矫直过程中局部引入张力,实现带张力矫直,以此提高矫直效果。厚度厚的钢板需要的弯辊补偿量小,矫直效果明显,但厚度薄的钢板需要较大的弯辊补偿才能产生效果。较大的弯辊补偿致使矫直机工作辊和支撑辊轴承受力不均匀程度加大,导致轴承使用寿命缩短,甚至产生轴承破碎现象,影响生产节奏,因此,矫直机实际使用的弯辊补偿量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致使极限薄规格中厚板无法利用常规矫直工艺得到有效矫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该工艺采取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最终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将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具体步骤如下:1)衬板制作:选取衬板,衬板长度比待矫直板长0~600mm、宽度与待矫直板相同、厚度大于4mm,将衬板边部切掉,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剩余宽度为300~1000mm,头尾剩余长度为400~700mm,制成工字形衬板;2)将待矫直板吊运到矫直机机前辊道,然后将工字形衬板吊运到待矫直板上方,利用矫直机机前辊道配备的对中装置使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对齐;3)第一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待矫直板钢板强度,钢板厚度为待矫直板厚度和衬板厚度之和,塑性变形量选用80%,待辊缝计算并自动设定结束后启动第一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将衬板吊离待矫直板;4)第二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待矫直板钢板强度,钢板厚度为待矫直板厚度,塑性变形量选用60%,待辊缝计算并自动设定结束后启动第二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测量钢板的平直度。本专利技术中,利用矫直机机前辊道配备的对中装置使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边部对齐,待矫直板长度位于工字形衬板中间区域。进一步,工字形衬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宽度为800mm,头尾长度分别为400mm,厚度为4mm。本专利技术通过采取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的方法,使钢板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最终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本专利技术利用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的方法,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最终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矫直效果好,矫直后钢板质量符合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双边浪瓢曲型钢板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工字形衬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双边浪瓢曲板和衬板叠加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4mm屈服强度为400MPa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冷矫直工艺,该工艺使用的矫直机辊径和辊距分别为180mm和240mm。钢板尺寸规格为4×2400×10000mm,原始平直度约为35mm/2m,叠板的外形尺寸为4×2400×10000mm,叠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宽度为800mm,头尾长度分别为400mm。待矫直板和衬板叠板、对中后,第一道次利用8mm、400MPa和80%塑性变形率作为二级计算依据,计算获得入口辊缝为-1mm,出口辊缝为0mm,辊缝设定完成后启动第一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吊离工字形衬板。第二道次利用4mm、400MPa和60%塑性变形率作为二级计算依据,计算获得入口辊缝为-3mm,出口辊缝为0mm,设定完成后启动第二道次矫直,最终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矫直结束后测量钢板的平直度小于6mm/2m,矫直效果好,矫直后钢板质量符合要求。具体过程如下:(1)衬板制作:选取4×2400×10000mm的相同类型钢板,利用等离子切割机切割成工字形衬板,衬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宽度为800mm,头尾长度分别为400mm;(2)将待矫直板吊运到矫直机机前辊道,然后将工字形衬板吊运到待矫直板上方,并使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头尾对齐,利用矫直机机前辊道配备的对中装置将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对齐;见图3,图3中,1是待矫直板、2是工字形衬板。(3)第一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400MPa,钢板厚度为8mm,塑性变形量选用80%,计算得到的矫直机入口辊缝为-1mm,出口辊缝为0mm,待辊缝自动设定结束后启动第一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将衬板吊离待矫直板;(4)第二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400MPa,钢板厚度为4mm,塑性变形量选用60%,计算得到的矫直机入口辊缝为-3mm,出口辊缝为0mm,待辊缝自动设定结束后启动第二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测量钢板的平直度小于6mm/2m。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矫直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将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具体步骤如下:1) 衬板制作:选取衬板,衬板长度比待矫直板长0~600mm、宽度与待矫直板相同、厚度大于4mm,将衬板边部切掉,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剩余宽度为300~1000mm,头尾剩余长度为400~700mm,制成工字形衬板; 2) 将待矫直板吊运到矫直机机前辊道,然后将工字形衬板吊运到待矫直板上方,利用矫直机机前辊道配备的对中装置使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对齐;3) 第一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待矫直板钢板强度,钢板厚度为待矫直板厚度和衬板厚度之和,塑性变形量选用80%,待辊缝计算并自动设定结束后启动第一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将衬板吊离待矫直板;4) 第二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待矫直板钢板强度,钢板厚度为待矫直板厚度,塑性变形量选用60%,待辊缝计算并自动设定结束后启动第二道次矫直,矫直结束后测量钢板的平直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叠板矫直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将工字形衬板叠放在待矫直板上方一起进行矫直,使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在矫直过程中产生张力,增加钢板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中心厚度层的弹性变形量,实现极限薄规格中厚板双边浪瓢曲的有效矫直,具体步骤如下:1)衬板制作:选取衬板,衬板长度比待矫直板长0~600mm、宽度与待矫直板相同、厚度大于4mm,将衬板边部切掉,宽度方向的中部区域剩余宽度为300~1000mm,头尾剩余长度为400~700mm,制成工字形衬板;2)将待矫直板吊运到矫直机机前辊道,然后将工字形衬板吊运到待矫直板上方,利用矫直机机前辊道配备的对中装置使工字形衬板和待矫直板对齐;3)第一道次矫直:二级计算矫直辊缝需要的钢板强度为待矫直板钢板强度,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丰辉王道远刘春吴俊平赵显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