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8362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5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主进风口、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还形成有风道蜗壳及位于该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进风口处的贯流风扇,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所述贯流风扇的叶轮边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H,H满足:10mm≤H≤50mm。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器,可以解决现有具有贯流风扇的空气调节器无法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送风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
技术介绍
现有具有贯流风扇的空气调节器受结构的限制,无法在换热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从而,在送风时,换热器换热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这种空气调节器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以解决现有具有贯流风扇的空气调节器无法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送风性能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主进风口、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还形成有风道蜗壳及位于该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进风口处的贯流风扇,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所述贯流风扇的叶轮边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H,H满足:10mm < H < 50mm。优选的,所述最小距离H满足:10mm ^ H ^ 20mm。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器,所述贯流风扇的叶轮边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邻近所述风道蜗壳的后蜗舌部。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器,所述风道蜗壳包括以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的第一风道蜗壳和第二风道蜗壳,在所述第一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进风口处形成有第一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二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进风口处形成有第二贯流风扇,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以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所述主进风口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左侧主进风口和右侧主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包括形成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之间的左侧换热器和形成在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的右侧换热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以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所述左侧换热器与所述右侧换热器也以该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多段式换热器。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投影呈圆形。或者,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投影为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贯流风扇与换热器之间的距离,能够稳定进风流场,降低进风噪音,使得能够在空气调节器中设置送风装置实现混合送风。而且,通过在空调室内机中设置送风装置,能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且,这样的混合空气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E.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器实施例的立体图之一; 图2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器实施例的立体图之二 ; 图3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器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器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器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6是图4中B-Bi向剖视图; 图7是图3中A-Ai向剖视图; 图8是图6中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立体图; 图9是图6中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换热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换热器的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请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空气调节器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的立体图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有室内机本体100。具体来说,室内机本体100包括前壳I和后壳2,两者以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优选的,前壳I和后壳2的正投影均为圆形,也即,前壳轮廓线11及后壳轮廓线(图中未标注)均为圆形,从而,整个室内机本体100的正投影也为圆形,如图3的主视图及图5的后视图所示。从而,整个室内机外形独特美观,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但是,室内机本体100的正投影不局限于为圆形,还可以是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且优选为边数大于4的正多边形,如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在该实施例中,后壳2作为室内机本体100的主要部分,厚度大于前壳I的厚度,且后壳2主体呈圆筒形结构,中间围成较大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布置室内机的其他部件,如换热器、贯流风扇等。具体部件及布置结构参见后续的描述。后壳2上具有安装部21,安装部21具有安装面211。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通过安装部21安装于墙面上,形成壁挂式空调器;也可以是通过安装部21安装于屋顶,形成吊顶式空调器。而且,空调室内机安装后,安装面211将贴在或靠近墙面或屋顶。在后壳2上、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背面上形成有非热交换风进口 22,在前壳I上、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正面上形成有混合风出口 13,且非热交换风进口 22与混合风出口 13在位置上前后相对应,均为圆形。在所述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也即前壳I和后壳2所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送风装置3,非热交换风进口 22和混合风出口 13通过送风装置3连通。结合图4的侧视图所示,在后壳2的圆筒形侧壁上、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侧面上形成有主进风口,用来在室内机本体100内设置的贯流风扇的作用下吸入外部的风。具体而言,主进风口包括形成在后壳2左侧壁上的第一主进风口 23和形成在右侧壁上的第二主进风口 24。结合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是图4中B-B'向剖视图,也即垂直于送风装置3轴线的截面图,图7是图3中A-A'向剖视图。送风装置3包括有四个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的导风体,分别为前端导风体31、第一中间导风体32、第二中间导风体33和后端导风体34。前后依次排列的这四个导风体均为环形。其中,前端导风体3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第一中间导风体3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第二中间导风体3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后端导风体34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图中未标注)。前端导风体31、第一中间导风体32、第二中间导风体33和后端导风体34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四个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主进风口、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还形成有风道蜗壳及位于该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进风口处的贯流风扇,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所述贯流风扇的叶轮边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H,H满足:10mm≤H≤5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涛关婷婷吴仲妮李建刘丙磊闫宝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