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74356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4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泵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包括轴承体,轴承体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轴承体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和第一下轴承盖,轴承体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和第二下轴承盖,轴承体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轴承体上分别设置第一、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始终能保证轴承润滑脂加注适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原发生变黑、干涸、变质的油脂也会在油脂加注过程中先于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排出;操作方便简单,无需拆卸轴承结构就可加注适量油脂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
技术介绍
图1为现有的栗轴承体,包括轴承体1,所述轴承体I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2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3、4,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3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31和第一下轴承盖32,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4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41和第二下轴承盖42,所述轴承体I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311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411。该技术方案中,栗轴承体只有润滑油脂加注孔,无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该技术方案存在的不足在于:(I)轴承润滑脂加注时不能估计加注了多少润滑脂,当轴承润滑脂加注不进时,说明轴承润滑脂已充满了整个油脂空间,但此时已说明油脂加注量过多,会引起轴承发热,轴承温度升高,进而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2)原加注的轴承润滑脂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存放时间过长,油脂会发生变黑、干涸、变质等,但无油脂排泄孔排出变质的油脂,也会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3)轴承的润滑油脂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轴承发热,轴承温度升高,为了确保轴承的润滑油脂适量,则需拆卸此结构,加注时目测润滑油脂是否适量,操作困难且润滑油脂加注孔也失去了设计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包括轴承体,所述轴承体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所述轴承体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和第一下轴承盖,所述轴承体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和第二下轴承盖,所述轴承体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所述轴承体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和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上轴承盖一侧设置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另一侧设置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优选的是:所述轴承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上轴承盖下方的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另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始终能保证轴承润滑脂加注适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当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溢出油脂时,则说明油脂量加注已足够,可停止加注;(2)本技术中原发生变黑、干涸、变质的油脂也会在油脂加注过程中先于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排出,不会因原来变质的油脂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操作方便简单,无需拆卸轴承结构就可加注满足设计要求的适量油脂量,对轴承起真正的保护作用,同时轴承润滑油脂加注孔也真正起到了设计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中栗轴承体结构图。图2为实施例中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2,一种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包括轴承体1,所述轴承体I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2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3、4,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3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31和第一下轴承盖32,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4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41和第二下轴承盖42,所述轴承体I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311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所述轴承体I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312 (可为圆孔)和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412 (可为圆孔)。所述第一上轴承盖31 —侧设置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311,另一侧设置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312。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上轴承盖41下方的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411,另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412 (位于第二上轴承盖下方的轴承体上,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另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第一、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和第一、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处,均可设置堵头(可拆卸地设置)。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经上述改进后,优点如下:1、始终能保证轴承润滑脂加注适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当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溢出油脂时,则说明油脂量加注已足够,可停止加注;2、原发生变黑、干涸、变质的油脂也会在油脂加注过程中先于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排出,不会因原来变质的油脂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3、操作方便简单,无需拆卸轴承结构就可加注满足设计要求的适量油脂量,对轴承起真正的保护作用,同时轴承润滑油脂加注孔也真正起到了设计的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技术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包括轴承体(I),所述轴承体(I)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2)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3、4),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3)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31)和第一下轴承盖(32),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4)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41)和第二下轴承盖(42),所述轴承体(I)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311)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体(I)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312)和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4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轴承盖(31) —侧设置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311),另一侧设置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3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栗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体(I)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上轴承盖(41)下方的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411),另一侧设置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412)。【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泵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包括轴承体,轴承体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轴承体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和第一下轴承盖,轴承体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和第二下轴承盖,轴承体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轴承体上分别设置第一、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本技术始终能保证轴承润滑脂加注适量,不会过多或过少;原发生变黑、干涸、变质的油脂也会在油脂加注过程中先于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排出;操作方便简单,无需拆卸轴承结构就可加注适量油脂量。【IPC分类】F04D29/049, F04D29/06【公开号】CN204783794【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轴承润滑油脂排泄孔装置,包括轴承体(1),所述轴承体(1)内设置上下布置的、用于支承转轴(2)的第一、第二滚动轴承(3、4),所述轴承体(1)上并位于第一滚动轴承(3)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上轴承盖(31)和第一下轴承盖(32),所述轴承体(1)上并位于第二滚动轴承(4)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第二上轴承盖(41)和第二下轴承盖(42),所述轴承体(1)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一润滑油脂注油孔(311)以及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进行注油的第二润滑油脂注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体(1)上分别设置用于对第一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一润滑油脂排泄孔(312)和用于对第二滚动轴承处所注润滑油脂进行排泄的第二润滑油脂排泄孔(4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光兵廖文龙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西泉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