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43404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路面上的障碍物向支承板的端部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在支承板上产生龟裂的情况。在电池组框架(30)上设定有支承部(32),支承部(32)上经由粘合层(24)而固定有板金部件(20)的凸缘部(20C)的下表面。另外,在电池组框架(30)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处形成有从支承部(32)延伸出的延伸端部(34)。在电池组框架(30)的延伸端部(34)上形成有倾斜部(40),倾斜部(40)从支承部(32)的延长部(36)起朝向车身上方侧弯曲并向从板金部件(20)的凸缘部(20C)分离的一侧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身下部中具有如下结构,即,配置在底板下的车载部件被装载并固定在支承板上,并且支承板利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成形而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2797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由于支承板的端面的纤维端露出,因此对于支承板的端面在从路面上的障碍物被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存在在支承板上产生龟裂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即使在从路面上的障碍物向支承板的端部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在支承板上产生龟裂的车身下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车载部件,其被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支承板,其利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而被成形为板状,且具备装载并固定有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的平板状的支承部、和从所述支承部起延伸出的延伸端部,并且在所述延伸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支承部或其延长部起朝向车身上方侧弯曲并向从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分离的一侧倾斜,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的下表面经由粘合层而被固定在所述支承板的支承部上,所述倾斜部的上端被设定为,位于比所述粘合层的上端靠车身上方侧的高度处,还设置有填充部,所述填充部介于所述倾斜部与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之间且与所述粘合层连接。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的底板下配置有车载部件,该车载部件的安装部被装载并固定于支承板的支承部上。支承板具备从平板状的支承部起延伸出的延伸端部,并利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而被成形为板状。在此,在延伸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部,该倾斜部从支承部或其延长部起朝向车身上方侧弯曲并向从车载部件的安装部分离的一侧倾斜。因此,例如,即使在支承部的高度处延伸端部与路面上的障碍物接触而被输入了载荷,支承板也不会通过延伸端部的端面来承受载荷而是能够通过倾斜部的下表面来承受载荷。因此,防止或抑制了支承板上从延伸端部的端面起的龟裂的产生。另外,在倾斜部的下表面与路面上的障碍物接触而对该倾斜部的下表面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倾斜部的下表面会越过路面上的障碍物。而且,由于当支承板被抬起时,向支承板输入的载荷会被避开,因而抑制了支承板的变形等。另外,车载部件的安装部的下表面经由粘合层而固定于支承板的支承部上。而且,倾斜部的上端被设定为,位于比粘合层的上端靠车身上方侧的高度处,因此,例如,即使路面上的障碍物的上端部位于粘合层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处,该路面上的障碍物也不会与粘合层的端面接触而是与倾斜部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避免路面上的障碍物与延伸端部的端面以及粘合层的端面接触的情况。而且,由于设置有填充部,所述填充部介于倾斜部与车载部件的安装部之间且与粘合层连接,因此,例如,即使在路面上的障碍物与倾斜部的下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输入载荷也会从倾斜部经由填充部而向车载部件的安装部侧传递。由此,抑制了倾斜部的变形。另外,由于在通过抑制倾斜部的变形而使倾斜部的下表面越过路面上的障碍物时,支承部将朝向斜上方位移,因此在粘合层上作用有压缩力。由此,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了支承部从车载部件的安装部上的剥离。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所述延伸端部的端面朝向车身上方侧。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延伸端部的端面朝向车身上方侧,因此无论与延伸端部接触的路面上的障碍物的高度如何,均避免了向延伸端部的端面的载荷输入。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通过在所述延伸端部上形成从所述支承部或其延长部以将下表面侧设为径向外侧的方式而弯曲成弯曲状的弯曲部,从而形成所述倾斜部,配置于所述弯曲部上的纤维的取向方向被设定为,沿着该弯曲部的弯曲方向。根据上述结构,从支承部或其延长部起弯曲的弯曲部分成为以将下表面侧设为径向外侧的方式而弯曲成弯曲状地的弯曲部,因此,例如与弯折的弯曲部分相比能够更加均匀地配置纤维。另外,由于配置于弯曲部上的纤维的取向方向被设定为沿着该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因此弯曲部的弯曲强度提高。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从路面上的障碍物向支承板的端部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在支承板上产生龟裂的情况。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路面上的障碍物的上端部位于粘合层的上端的高度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该路面上的障碍物与延伸端部的端面以及粘合层的端面接触,从而防止或抑制了从延伸端部的端面以及粘合层的端面起产生龟裂的情况。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路面上的障碍物与倾斜部的下表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支承板的变形,并且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了支承板从车载部件的安装部上的剥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无论与延伸端部接触的路面上的障碍物的高度如何,均能够防止或抑制从延伸端部的端面起产生龟裂的情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通过配置在弯曲部上的纤维的设定而使弯曲部的弯曲强度提高,从而在向倾斜部输入有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弯曲部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以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时的状态来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侧剖视图(沿着图2的1-1线的剖视图)。图2是以从车身上方侧观察时的状态来表示图1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将图1的电池组框架的前端部及其周围部放大表示的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侧,箭头标记W表示车身宽度方向。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的方向设为与车身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图1中通过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而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10。另外,在图2中通过从车身上方侧观察时的状态的俯视图而图示了车身下部结构10。此外,图1是沿着图2的1-1线的剖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被设为电动汽车(车辆)的车身。如图1所示,在构成电动汽车的车身地板的地板面板12的车身下方侧(即,车辆的底板下)搭载有电池组(stack)单元14。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池组单元14的外装部14A形成为矩形箱状。从外装部14A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各自的两侧部起形成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伸出的凸缘部14B。此外,虽然外装部14A以及凸缘部14B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金属而形成的,但也可以利用树脂而形成。如图1所示,凸缘部14B与配置在电池组单元14的下表面侧的板15重叠。凸缘部14B以及板15被螺栓紧固于作为金属制的车载部件的板金部件20的顶板部20A上。即,从车身上方侧贯穿凸缘部14B、板15以及板金部件20的顶板部20A的螺栓16的阳螺纹部16A,与被配置在板金部件20的顶板部20A的下表面侧的螺母18拧合。板金部件20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参照图2),且在车身侧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帽形形状。板金部件20具备:构成其上表面的顶板部20A、从顶板部20A的前后端起向车身下方侧呈钝角状地弯折而垂下的侧板部20B、从侧板部20B的下端起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弯折并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具有:车载部件,其被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支承板,其利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而被成形为板状,且具备装载并固定有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的平板状的支承部、和从所述支承部起延伸出的延伸端部,并且在所述延伸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支承部或其延长部起朝向车身上方侧弯曲并向从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分离的一侧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6.28 JP 2013-137428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具有:车载部件,其被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支承板,其利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而被成形为板状,且具备装载并固定有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的平板状的支承部、和从所述支承部起延伸出的延伸端部,并且在所述延伸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支承部或其延长部起朝向车身上方侧弯曲并向从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分离的一侧倾斜,所述车身下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部件的安装部的下表面经由粘合层而被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田真中村健太郎池田光希神村信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