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3915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行车主梁、两个分别跨接在两个行车主梁之间的行吊小车、吊绳、吊具和绝缘子;所述行吊小车能够沿行车主梁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所述吊绳一端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与吊具连接;所述绝缘子上端与吊具连接,下端用于连接阀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阀塔用行车悬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阀塔的吊装、移动,降低对试验场地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直流输电换流阀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车悬吊阀塔结构。
技术介绍
直流换流阀是高压直流输电的关键部件,体积庞大、自重大、运行电压高。目前单个商用电力电子器件耐压最高达到8.5kV,需要几十甚至近百级器件串联才能达到换流阀的运行电压要求,这些器件一般分多层在空间中分布构成换流阀。鉴于换流阀的结构、耐压要求,直流换流阀通常采用悬吊结构,运行中的直流换流阀通常悬吊于换流阀大厅顶部的主梁上,固定安装。直流换流阀组成复杂,在出厂时必须对换流阀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相应的试验,试验过程中换流阀也须采用悬吊结构,通常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参照实际运行方式将换流阀悬吊于试验大厅房顶的主梁上,对试验大厅要求较高,特别是已建成的试验大厅不一定能满足要求,且这种方式换流阀为固定安装,需长期占用试验场地,无法进行其他试验。另一种方式为采用龙门架悬吊,在试验大厅内组件一组龙门架,将换流阀悬吊于龙门架上,这种方式需在试验大厅内修建一组龙门架,同样占用了试验大厅,影响其他试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本便于阀塔的吊装、移动,降低了对试验场地的要求。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行车主梁、两个分别跨接在两个行车主梁之间的行吊小车、吊绳、吊具和绝缘子;所述行吊小车能够沿行车主梁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所述吊绳一端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与吊具连接;所述绝缘子上端与吊具连接,下端用于连接阀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吊具包括四个辅梁、两个主梁和至少两个用于固定两根辅梁的辅梁固定件;所述一个主梁、一个辅梁、一个主梁以及一个辅梁首尾依次固定相接,形成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长边为主梁,短边为辅梁;所述剩余的两个辅梁设置在矩形框内,并且与矩形框的短边平行;相邻的两个辅梁之间的间距相等;辅梁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于与矩形框内的两个辅梁固定连接;所述吊绳一端通过吊耳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也通过吊耳与吊具连接;绝缘子上端通过吊耳与吊具连接,下端也通过吊耳用于与连接阀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行车主梁上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吊耳,所述吊具主梁上也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吊耳;所述吊绳为一端通过行车主梁上的吊耳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通过主梁上的吊耳与吊具连接;所述辅梁固定件上也设有至少两个吊耳;绝缘子的上端通过辅梁固定件上的吊耳与辅梁固定件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吊绳为六根,所述绝缘子为四个。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采用上述的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的阀塔用行车悬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I)首先利用行吊小车将吊具悬吊至指定位置,再安装吊绳,然后撤出行吊小车2 ;2)利用行吊小车将绝缘子悬吊至吊具下方,将绝缘子安装至吊具上;3)使用行吊小车将阀塔悬吊至绝缘子下方,将阀塔与绝缘子连接,然后撤出行吊小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利用6根吊绳将吊具悬吊于行车主梁上,第一根行车主梁与吊具的第一根主梁之间连接3个吊绳,第二根行车主梁与吊具的第二根主梁之间同样连接3个吊绳,每根吊绳的两端分别与行车主梁的吊耳和主梁上的吊耳连接;利用4根绝缘子将阀塔悬吊于吊具上,绝缘子的两端分别连接辅梁上的吊耳及阀塔上的吊耳。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阀塔安装过程使用行车悬吊,避免大量的高空作业,提高效率和安全性;2)试验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将阀塔移动至指定位置,降低了对试验场地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行车主梁、2-行吊小车、3-吊耳、4-吊绳、5-吊具、6-绝缘子、7-阀塔、8-主梁、9-辅梁、10-辅梁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阐述。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本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行车主梁、两个分别跨接在两个行车主梁I之间的行吊小车2、吊绳4、吊具5和绝缘子6 ;所述行吊小车2能够沿行车主梁I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所述吊绳一端与行车主梁I连接,另一端与吊具连接;所述绝缘子上端与吊具连接,下端用于连接阀塔。作为优先技术方案,本实施例1中,所述吊具包括四个辅梁、两个主梁和至少两个用于固定两根辅梁9的辅梁固定件;所述一个主梁、一个辅梁、一个主梁以及一个辅梁首尾依次固定相接,形成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长边为主梁,短边为辅梁;所述剩余的两个辅梁设置在矩形框内,并且与矩形框的短边平行;相邻的两个辅梁之间的间距相等;辅梁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于与矩形框内的两个辅梁固定连接;所述吊绳一端通过吊耳与行车主梁I连接,另一端也通过吊耳与吊具连接;绝缘子上端通过吊耳与吊具连接,下端也通过吊耳用于与连接阀塔。所述行车主梁I上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吊耳,所述主梁上也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吊耳;所述吊绳为一端通过行车主梁I上的吊耳与行车主梁I连接,另一端通过吊具主梁上的吊耳与吊具连接;所述辅梁固定件上也设有至少两个吊耳;绝缘子的上端通过辅梁固定件上的吊耳与辅梁固定件连接。所述吊绳为六根,所述绝缘子为四个。实施例2本的阀塔用行车悬吊方法,采用实施例1中的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I)首先利用行吊小车2将吊具5悬吊至指定位置,再安装吊绳4,然后撤出行吊小车2 ;2)利用行吊小车2将绝缘子6悬吊至吊具5下方,将绝缘子6安装至吊具5上;3)使用行吊小车2将阀塔7悬吊至绝缘子6下方,将阀塔7与绝缘子6连接,然后撤出行吊小车2。作为优选方案,利用6根吊绳4将吊具5悬吊于行车主梁I上,第一根行车主梁I与吊具5的第一根主梁8之间连接3个吊绳4,第二根行车主梁I与吊具5的第二根主梁8之间同样连接3个吊绳4,每根吊绳4的两端分别与行车主梁I的吊耳和主梁8上的吊耳连接;利用4根绝缘子将阀塔7悬吊于吊具5上,绝缘子的两端分别连接辅梁9上的吊耳及阀塔7上的吊耳。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行车主梁、两个分别跨接在两个行车主梁之间的行吊小车、吊绳、吊具和绝缘子;所述行吊小车能够沿行车主梁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所述吊绳一端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与吊具连接;所述绝缘子上端与吊具连接,下端用于连接阀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包括四个辅梁、两个主梁和至少两个用于固定两根辅梁的辅梁固定件;所述一个主梁、一个辅梁、一个主梁以及一个辅梁首尾依次固定相接,形成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长边为主梁,短边为辅梁;所述剩余的两个辅梁设置在矩形框内,并且与矩形框的短边平行;相邻的两个辅梁之间的间距相等; 辅梁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框内的两个辅梁固定连接; 所述吊绳一端通过吊耳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也通过吊耳与吊具连接; 绝缘子上端通过吊耳与吊具连接,下端也通过吊耳用于与连接阀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主梁上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吊耳,所述吊具主梁上也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吊耳;所述吊绳为一端通过行车主梁上的吊耳与行车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阀塔用行车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行车主梁、两个分别跨接在两个行车主梁之间的行吊小车、吊绳、吊具和绝缘子;所述行吊小车能够沿行车主梁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所述吊绳一端与行车主梁连接,另一端与吊具连接;所述绝缘子上端与吊具连接,下端用于连接阀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太勋白国兴张翔张广泰陈赤汉丁峰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