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CHI技术公司专利>正文

双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3396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压缩空气从密封压力容器(12)中排空流体,其后使容器(12)保持真空的装置(10)。该装置(10)具有一个限定内室(36)的套筒部分(28)。带孔(38)的环座部分(34)伸入内室(36)并形成密封面(48)。带孔(44)的滑座(42)在环座部分(34)下位于内室(36)中,松配合在内室(36)中且抵靠环座部分(34)。带空气通道(74)的上盖(72)位于套筒(28)的上端(30),带有空气通道(54)的下盖位于套筒(28)的下端(32)。在下盖(52)和滑座(42)之间位于内室(36)中的弹簧(50)迫使滑座(42)与环座部分(34)接触。浮动球(40)放置在滑座(42)上方,适于液密地抵靠座的孔(44)将其封住。浮动球(40)的尺寸使其可自由通过环座部分(34)中的孔(38)。也设有一个真空发生器(80)。它具有一条流通通道(84)、一条在上端与流通通道(84)连通且与上盖(72)中的通道(74)连通的连接空气通道(88),以及一个位于所述空气通道下游的带开、闭位置的气流阀。(*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准备重复使用的容器的技术,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向阀装置,其用于借助空气压力将流体排出容器并且在其后将容器保持在真空状态。弄空容器并使容器保持在真空状态下,从而方便快速地准备装有流体的压力容器的能力在许多领域如润滑剂领域中是很重要的。曾研制出从压力容器中不过度损失真空地取出流体试品的装置,例如,本专利技术人的美国专利第5,437,202号。但是,就本专利技术人所知,并没有一种装置能用来借助压缩空气从容器排空流体,其后在排空流体时再使容器处于真空状态以便立即收集流体重复使用。在用过的机油及其它工业流体等流体的情形中,最好避免使流体接触皮肤,这是由于长时间的接触是有害的缘故。因此,能够使用过的流体容器排空流体并使其保持真空状态的一种简单的单一装置将是极其有用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装置,它用于借助压缩空气从密封的压力容器排出流体,并且其后使压力容器保持真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与压缩空气源一起使用的装置,它在第一种方式中迫使流体排出密封的压力容器,并且在第二种方式中利用压缩空气源使密封压力容器保持真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装置,它能够可卸式地连接于一个密封压力容器,以便借助压缩空气迫使流体排出密封压力容器,其后使容器保持真空。附图简要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的立体图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它连接于装有流体的压力容器,处于利用空气压力排出流体的方式中。图2的立体图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它连接于压力容器,在流体排空后,处于使容器保持真空的方式中。图3的详细前视图表示装置的圆筒形腔室部分。现在参阅图1和2,如图所示,装置10连接于装有流体的压力筒12。压力筒12最好具有一个干分离(dry break)液压接头14,它使装置10能够与一配合的互补液压接头16快速、液密地连接起来。压力筒12也装有一流体阀18,该阀具有一个向下伸入筒12中的输送管20和一出口管22。筒12上也可装有压力表(未画出)。现在参阅图1-3,装置10具有一个圆筒形腔室部分24,其内设有止回球26。圆筒形腔室部分24可以方便地具有金属或塑料套筒28,其带有上端30和下端32。环座部分34向内伸入内室36。环座部分34具有一个贯穿的扩大孔38。一个可浮动的止回球40设置在内室36中,通常抵靠在滑座42上,该滑座具有一个纵向贯穿的孔44。浮动止回球40可以包括一个铝球(中空的或实心的)、一个中空钢球或塑料球(中空的或实心的),其设计得能够在流体F上浮动,滑座直径稍小于内室36在环座部分34下的内径,设计得使流体和空气在其向下从与环座部分34的下表面48移开时沿其外周缘46流动,并与其形成密封。滑座42最好是由相对较硬的橡胶或塑料形成的,其严密地符合环座部分34。浮动止回球40的尺寸使其可自由穿过环座部分34中的扩大孔38,而且浮动止回球40的尺寸使其可液密地座靠在滑座42的孔44的进口处。一个偏压螺簧50在滑座42下放置在内室36中,并借助带纵槽54的下盖52保持在位,将滑座42向上压得与环座部分34的下表面48接触,如图3所示。下盖52的下端56可有螺纹,拧接在液压接头16上,如图1和2所示。在一推荐实施例中,下盖52可有螺纹以便拧入也有螺纹的下端32中。现在具体参阅图3,一个O形圈放置在环座部分34的顶部上,滑配合在套筒壁28内。透明管62由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制成,其尺寸可紧密配合在套筒28内,透明管放入套筒28,以其底缘64抵靠在O形圈60上。带有纵向通孔68的顶座66放置在内室36内,接触内室36的内侧和透明管62的顶缘70。带通透的纵向通道74的上盖72安装在套筒28的顶端30上,并液密地将透明管62保持在套筒62的位置上。在一种推荐的结构中,套筒28的上端30有螺纹以接纳带螺纹的上盖72。通道74的上部区域可带有阴螺纹76。上部区域套筒28可方便地由不透明材料如铝、不锈钢、黄铜或其它金属和/或某些塑料和树脂构成,它有一窗口78,因而可以容易地看见内室36中浮动球40的位置。在另一替代结构中,如果套筒28是由透明材料构制的,那么,套筒上的窗口可以不设置(未画出)。再次参阅图1和2,真空发生器80与装置10的顶部气体连通。压缩空气“P”是在真空发生器80的进口端82供应的并穿过流通通道84。压缩空气“P”可以由压缩机和/或储气罐(未画出)供应。真空发生器80具有一个可连接于上盖72的顶部的接头86(例如通过螺纹),并与其通道74和连接的空气通道88气体连通。气流阀90设置在连接通道88的接合部92的下游,连接通道带有流通通道84。压缩空气流“P”通过位于气流阀90下游的排气消音器94排出。在图1中,气流阀90处于闭合位置以阻止压缩空气P自由流出消音器94,因而压缩空气P必须向下流过连接空气通道88、上盖72中的通道74并流入内室36。该压力“P”将浮动球向下推入座42中孔44的进口,向下偏压弹簧50,与座42的松配合使空气可通过绕其圆周和套筒28内壁的空间。然后空气压力通过底盖52中通道54,进入压力筒12。通过打开流通阀18,压力筒中的流体F将被加压,通过输送管20向上压出,通过打开的流通阀18流出出口管22。当压力筒20排空流体后,可将流通阀18关闭。然后使压力筒12处于真空而准备压力筒12,如图2所示。在图2中,气流阀90移至其打开位置,使气流自由流过。在该位置上,压缩空气P快速流过通道84,借助连接空气通道88和流通通道84接合部92处的文丘里作用形成一个低压区,使空气向上通过装置10抽出压力筒12。在这种方式中,滑座42抵靠环座部分34的下表面48,空气将向上流过下盖52中的通道54,通过滑座42中的孔44围绕不紧密封住孔44的浮动球40,通过内室36,通过通道74逸出。如果用户希望将附加真空施压在压力容器承载液体F上,一些液体不利地进入内室36,那么,浮动球40将在上升的液体F液面上向上浮动,穿过环座部分34中的开口38,封住上部座66(未画出)中孔68。这个特征可防止任何流体F吸入真空发生器80,并排入环境中。但是,一个实际问题是,由于压力筒12中上升液面上方的自由空间减小,其压力增加,其抽入另外的流体的能力减慢。这种减慢对操作者提供反馈,有助于防止压力筒的流体溢流。因此,装置10可提供一种廉价、简单、易于操作、可靠的工具,极有益地快速准备用于收集流体的压力筒12。附图和前面的描述,就其细节和工作方式来说,并不是想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唯一形式。事实上,本专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而并不超出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形式和零件比例的变化,以及等同物的替代是根据环境需求而可以想见的。虽然已经使用了专门术语,但是这些术语只是通用和描述性的,并不是为了进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是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权利要求1.一种借助压缩空气从密封压力容器排空流体且其后使容器处于真空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套筒部分,其带有上、下端,内部设有内室,一个环座部分伸入所述内腔并在其下侧形成一个座面,所述环座部分具有穿过它的一个孔;一个滑座装置,它带有穿过它的孔,所述滑座装置在所述环座部分下设置在所述内室中,其尺寸使其松配合在内室中,适于抵靠在所述环座部分上;一个上盖装置,它带有穿过其的纵向空气通道,该通道设置在所述套筒部分的上端;一个下盖装置,它带有穿过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借助压缩空气从密封压力容器排空流体且其后使容器处于真空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套筒部分,其带有上、下端,内部设有内室,一个环座部分伸入所述内腔并在其下侧形成一个座面,所述环座部分具有穿过它的一个孔;一个滑座装置,它带有穿过它的孔 ,所述滑座装置在所述环座部分下设置在所述内室中,其尺寸使其松配合在内室中,适于抵靠在所述环座部分上;一个上盖装置,它带有穿过其的纵向空气通道,该通道设置在所述套筒部分的上端;一个下盖装置,它带有穿过其的纵向空气通道,该通道设置在所述 套筒部分的下端;一个弹簧装置,它在所述下盖装置和所述滑座装置之间设置在所述内室中,所述弹簧装置倾向于迫使所述滑座装置与所述环座部分相接触;一个浮动球,它设置在所述滑座装置上方,适于液密地抵靠在其孔上并将其封闭,所述浮动球的尺寸使其可 自由穿过所述环座部分中的孔;一个真空发生装置,它包括一条流通通道、一条与在上端与所述流通通道连通且与所述上盖装置中的通道连通的连接空气通道,以及一个位于所述连接空气通道下游带有开、闭位置的气流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姆斯E克拉克
申请(专利权)人:CHI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